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幸福是一种能力,大学生幸福感的普遍降低呼唤大学生幸福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确立幸福教育的地位,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高幸福能力,更要提升审美能力和积极情感。大学生幸福教育需要通过转变教育理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校园文化,增加幸福实践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宋晶 《前沿》2013,(22):195-196
当代大学生被认为是幸福的一代,然而在教学管理中发现其幸福指数并不高,究其原因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没有很好地结合.为此,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确立新的育人理念和培育途径,不断提高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准,增强其对幸福的体验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增强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小康》杂志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研究室联合发布的"2011-2012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收入依然是最影响公众幸福感的因素,健康和婚姻位居其次,"提高工资水平"成为提升公众幸福感最有效的方式。调查显示,60.6%的受访者感觉自己"幸福",相较于去年高出了0.4个百分点。只有13.3%的受访者认为今年"不如去年幸福"。提高工资水平、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显示为提升公众幸福感最有效的方  相似文献   

4.
<正>在关注各项经济政策对人们整体幸福感影响的同时,笔者认为,尤其要重视弘扬传统文化美德,构建美好精神家园,从而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10月12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首次对外发布了北京币和谐社会指数。调查显示,三成居民感觉幸福,六成人感觉比较幸福,还有一成人感觉不幸福。此前,深圳成为国内第一个发布包括幸福指数等7个一级指标和75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文明指数的城市。  相似文献   

5.
黄伟 《求索》2011,(6):183-185
主观幸福感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方面,培养良好的主观幸福感,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总体幸福感量表》(GW B)为研究工具,对重庆10所大学26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以提高主观幸福感为目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鄂璠 《小康》2012,(11):68-69,71,72
公众对于提高工资水平的期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幸福感的提升。"2011~2012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收入对于公众幸福感影响最大,其次才是健康和婚姻,而在提升公众幸福感最有效的方式中,提高工资水平也被排在了首位  相似文献   

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指数是衡量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指标,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次定义。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机构必须将提升民众的幸福指数作为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的重要着眼点。与此同时,因为主观幸福感具有适应性特征,所以还必须努力克服盲目追求幸福指数指标所带来的政策异化和扭曲。  相似文献   

8.
社会层面谈论幸福的基本认识 第一,基本收入是幸福的首要条件。整体而言,穷人的幸福感比富人低,穷国国民幸福感比富国国民低。当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增加收入就会增加幸福感。当一个国家的低收入群体很大的时候,增加他们的收入会显著导致整个国民幸福感的提高。我们在武汉市的调查发现,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的幸福感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随着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青少年的幸福感状况呈现了新型特征,大学生环境保护行为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化。对南京市953名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多群组分析等方法收集数据、检验假设和模型,结果发现:幸福感包含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三个维度,三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环保行为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多维幸福感体验,即较年轻的学生、男生、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参与环保后能够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体验,月生活费高的学生在做出环保行为后获得更多的主观幸福感和总体幸福感,而月生活费低的学生在参与环保后能够获得更多的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最后,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及相关政策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当代广西》2012,(24):60-60
《小康》杂志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研究室联合发布的“2011—2012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收入依然是最影响公众幸福感的因素,健康和婚姻位居其次,“提高工资水平”成为提升公众幸福感最有效的方式。调查显示。60.6%的受访者感觉自己“幸福”,相较于去年高出了0.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罗永双 《当代广西》2013,(17):41-41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是推动社会进步、构建幸福中国的重要主体。一个有持续健康发展眼光的企业,毫无疑问要千方百计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幸福感,员工对企业认可和在企业中感到幸福,企业才能凝聚起强大的发展动力。强化幸福管理幸福感是每一个企业员工的核心需要,每个员工努力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过上幸福生活,企业要把"幸福"作为企业文化概念融入内部管理之中。"幸福管理"是基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开发员工的幸福感和提升工作幸福指数为切入点,构建起新的管理模式。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与经济管理的有机融合,必然会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营造幸福氛围,培育幸福文化,开发幸福之光。  相似文献   

12.
运用词汇联想技术收集大学生对幸福的社会表征词语,在此基础上编制大学生幸福观调查问卷,可探讨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幸福观的结构及其特点。研究发现,大学生幸福观的成分是多元的,但依然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家庭为核心,注重精神生活及理性的财富追求等特点,继承了"家、国、天下"的价值次序,同时表现出生活化与个体化的时代特征。研究还发现,社会取向的追求"自我实现—服务社会"的幸福观和注重精神生活的"快乐"幸福观对主观幸福感有正向作用,而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及生活安逸的幸福观并不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主观幸福感反映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对政府的认同。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调查数据了解京津冀地区的居民主观幸福感,并通过序次logistic回归模型和改进后的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医疗保险对京津冀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整体而言,京津冀地区的居民主观幸福感保持在较高水平;基本医疗保险显著提升了京津冀地区的居民主观幸福感,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可以使得京津冀地区居民觉得非常幸福的概率增加10.2%;基本医疗保险通过提升京津冀地区居民的公共服务普惠性感知、充足性感知、均等化感知和便利性感知提升了京津冀地区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分地区而言,基本医疗保险显著提升了北京市、天津市的居民主观幸福感,但对河北省而言,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显著,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满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商业性医疗保险既未能显著提升整个京津冀地区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也没有提升北京市、河北省和天津市各个区域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幸福感是指人的一种心理体验,但幸福同时是建立在一定的客观条件基础之上的,它能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课题组通过对台州主城区居民幸福感受度的调查分析,掌握影响民众幸福生活的各类因素,进一步探寻有效提升居民幸福感的科学对策,从而为地方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更为有益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杨华 《岭南学刊》2013,(1):47-51
通过问卷调查,结合2011年10月9日颁发的《幸福广东指标体系》,从生活质量与社会环境、精神生活与个人发展、归属感与心理和谐三方面分析影响深圳市公务员幸福感的因素,调查数据表明,提升幸福感也是包括公务员群体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幸福感日益成为政策制定、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中的热点词汇。由于中小学生的幸福感是中小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由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对生活和自我发展现状积极的主观感受,本研究试图从学生对幸福的认识和体验出发,以积极心理学有关理论为基础,依据来自学生的调查信息,对幸福的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家庭收入水平增长是否提升中国民众对国家政治制度满意度是当前我国政治学界关心的议题之一。民众家庭收入水平与其幸福指数息息相关,但是否也影响个人政治制度认同度?通过对第七波世界价值观调查中国数据(2017--2020年)线性Logit回归模型分析,揭示出相关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论表明:民众家庭收入水平与对国家政治制度满意度相关度并不高,而民众幸福感越高则表现出越积极的政治态度和更高政治制度满意度,而幸福感知在家庭收入水平和政治制度满意度之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因此,在努力提高民众家庭收入水平的同时,我国各级党和政府部门应当切实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以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着力提高民众政治制度满意度,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相似文献   

18.
贾琦艳 《传承》2010,(24):136-137
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这与一些让人惋惜的"生命事件"有关。从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入手,明确大学生对于幸福感体验的现实需要,以及大学生幸福感的现实意义及来源,以此来探讨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以期在生命教育方面能为广大高校教育者提供一些拙见,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建立幸福感和积极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9.
回答幸福“从何而来、如何提升”问题,是厘清人民幸福生成逻辑,把握幸福发展规律,持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落实中国共产党人“为民造福”使命的理论前提。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现实生活是人民幸福的发生场域,满足需要是人民幸福感的产生前提,劳动则是满足需要的实践基础和实现幸福的保障条件。因此,为民造福需把握实现人民幸福的基础向度、成就向度和保障向度,立足现实生活,持续改善民生,提升满足能力,循序满足需要,优化劳动环境,创造美好生活,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提升为民造福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0.
比较北欧、美国、不丹三种幸福形态并借鉴它山之石,结合中国国情,探索中国式幸福的"特色"、社会图景与构建路径,旨在厘清什么是中国式幸福,如何发展中国式幸福。中国式幸福是一种偏理性主义的幸福,经济幸福水平适中,国民幸福感较高,强调社会成员共创、共享幸福,物质与精神幸福相统一,注重幸福的简约与可持续,追求人民普遍幸福。中国式幸福由经济幸福、社会和谐、精神幸福、生态文明和身心健康"五维一体"构成其社会图景。构建以幸福为本的发展目标、提升幸福生产力、减少痛苦(不幸福)因素、培育国民理性健康的幸福观、营造幸福农村与幸福企业等,是推进中国式幸福发展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