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蒙古乌盟六号辽墓契丹族古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年11月,内蒙乌盟出土一具距今约900年的契丹族女性干尸。头戴鎏骨金面具,身套铜丝网络,尸体外形保存较完整。全身骨骼完好,其主要化学组成为钙和磷。内脏呈棕黑色粉末状。肺如干枯的树叶紧贴于左右胸腔后壁。显微镜下可见肺泡及间质的轮廓和细菌芽孢。腹膜虽已干枯,但仍呈半透明状,并可见血管网的痕迹。其余内脏不能辨认。胃区组织中检出大量的砷。关于古尸保存的原因,本文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砀山古尸检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1年 3月 2 3日 ,在砀山县城某工地发现一座古墓 ,现就其墓葬概况、古尸检验、墓主死因、及古尸保存方法等内容 ,作如下考证。1 墓葬概况古墓葬具距地表深度 4米 ,是由外椁、中棺、内棺三具组成 ,外椁及中棺为柏木 ,以松香焊接。内棺为金丝楠木制作。一层土漆夹一层麻布 ,多层缠裹密封。椁外有厚 30cm的粘土 ,层层夯实。外椁与中棺 ,中棺与内棺之空间 ,均有糯米汁与石灰的混合物充填密封 ,厚度为 4 0cm ,加之外椁、中棺、内棺计形成为六道密封圈 ,内棺居于古墓葬中心位置。当内棺打开时香气四溢 ,见墓主身盖罗金被 ,似一年轻妇女 (…  相似文献   

3.
<正> 尸体的年龄推断,通常根据其牙齿、骨骼及其愈合程度、毛发等方面资料综合判定。在江陵古尸研究中,年龄推断是重要研究项目之一。本文主要根据其牙齿的磨耗程度和胫骨哈弗氏管径的大小推断古尸的年龄。并以四种推断年龄的方法进行比较,仅“全口牙磨耗值计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的出土文献令世人瞩目,相关研究成果扣人心弦。出土文献中大量的法律史料,如:睡虎地出土的《秦律》、张家山出土的《汉律》、银雀山出土的《守法守令等十三篇》、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黄帝四经》与《周易》、郭店出土的儒家与道家文献以及其它古佚书,等等,使久已失传的律典及法律思想方面的文献得以重现,为改写中国法律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张明华 《检察风云》2008,(21):76-78
前段时间,有关南京北宋长下寺地宫出土藏有鎏金嵌宝阿育王银塔的消息,轰动了新闻媒体.虽然塔内的许多珍藏尚未清理完毕,但由于银塔高约1.1米,让专家们一阵惊呼"为迄今中国地宜出土七宝阿育王塔之最","这是一个伟大的考古发现"……其实,宝塔地宫如陕西法门寺塔、浙江雷峰塔等,在国已久有多次重大发现.即使在我们上海地区的宝塔中,也出土过令人惊诧的、精彩无比的宝藏.……  相似文献   

6.
璀璨之光追本溯源 最早的中国琉璃器记载在<楚辞>中,其中多处提到"陆离"一词.因此后人认为"陆离"即指"琉璃".目前出土的多是琉璃小饰品,最早是商晚期琉璃珠,洛阳中州路西周墓出土绿色琉璃珠,宝鸡出土上千颗琉璃珠、琉璃管.战国时期已经能制作大件琉璃器,在长沙楚墓出土最多,有琉璃壁剑饰、琉璃印章等.这些琉璃器多为仿玉器,作为玉的代用品,其色彩雅丽,有乳白、米黄、浅绿、深绿等,器物规整呈半透明状,达到高古琉璃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如歌  刘英智 《法治纵横》2014,(11):31-33
话要从两年前说起。 2012年2月,刘英智为追寻佛教艺术去了印度。在印度国家博物馆里,他意外地发现,在近200平方米的展厅里,珍藏着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发掘并存放在这里的大量新疆出土文物:有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群出土的绢花、土陶,有米兰古城出土的带翼天使壁画,包括楼兰古城出土的怯卢文文书等等,琳琅满目,场面震撼。  相似文献   

8.
居延新简,相对于居延旧简而言,指本世纪70年代自额济纳河流域的肩水金关、甲渠候官(破城子)、甲渠第四燧等三处遗址出土的汉代简牍,其总数达一万九千余枚。经专家学者整理,1990年初,出土于甲渠候官、甲渠塞第四燧二处遗址的汉简释文,由  相似文献   

9.
黑城出土的刻本、写本律令文书,为研究元代法律典籍提供了版本学的新材料.出土的元代词讼文书,对元代的诉状文书格式进行了验证,同时提供了民事案件审理中新的状式写法,为我们了解元代多民族交汇地区的生活提供了鲜活的材料,为研究元代审判程序提供了新材料.研究好、利用好这批文书,将对元代西北地区的司法现实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大批重要的简牍、帛书文献在我国相继出土,给学术界带来了接连不断的惊喜。这些文献在价值上足以和王国维先生所谓“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相媲美,其对法律史研究之巨大价值亦不言而喻。众多失传已久的古代律令、流沙掩没的司法文书、深藏墓穴的先秦佚籍,它们的再现每每成为海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所在;在法律史学界,对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同样受到广泛重视。目前文献之出土仍呈方兴未艾之势,屡有重大发现见诸报端。本期特组稿件对此问题予以研讨,并以之纪念华东政法学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20周年。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的张伯元教授抱病为本刊撰写专稿,在此特致谢意。  相似文献   

11.
论张家山汉简《收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大批重要的简牍、帛书文献在我国相继出土,给学术界带来了接连不断的惊喜。这些文献在价值上足以和王国维先生所谓“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相媲美,其对法律史研究之巨大价值亦不言而喻。众多失传已久的古代律令、流沙掩没的司法文书、深藏墓穴的先秦佚籍,它们的再现每每成为海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所在;在法律史学界,对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同样受到广泛重视。目前文献之出土仍呈方兴未艾之势,屡有重大发现见诸报端。本期特组稿件对此问题予以研讨,并以之纪念华东政法学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20周年。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的张伯元教授抱病为本刊撰写专稿,在此特致谢意。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大批重要的简牍、帛书文献在我国相继出土,给学术界带来了接连不断的惊喜。这些文献在价值上足以和王国维先生所谓“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相媲美,其对法律史研究之巨大价值亦不言而喻。众多失传已久的古代律令、流沙掩没的司法文书、深藏墓穴的先秦佚籍,它们的再现每每成为海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所在;在法律史学界,对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同样受到广泛重视。目前文献之出土仍呈方兴未艾之势,屡有重大发现见诸报端。本期特组稿件对此问题予以研讨,并以之纪念华东政法学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20周年。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的张伯元教授抱病为本刊撰写专稿,在此特致谢意。  相似文献   

13.
卢婷婷 《检察风云》2012,(15):90-91
20世纪80年代之前,由于墓葬出土的辽代玉器比较少,刘于传世的、少量出土的辽代玉器的识别还处于一种雾里看花的状态,或者说只认为是北方少数氏族的玉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发据和综合研究的诸多成果,辽代玉器的民蕨特色和时代特征开始明朗化,  相似文献   

14.
清代艺坛上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人说郑板桥"怪",在他的"怪"中却蕴含了人文精神。其书品、画品、诗品均为世人称誉,但他还有一品,却鲜为人知,那就是"镜品"。郑板桥担任潍县县令后不久,对当地出土的古铜镜兴了购藏之举。收藏铜镜不能说"怪",那么,郑板桥"怪"在何处?潍县出土了各类青铜器,要说时尚,上古的礼器、乐器等仿佛更受鉴  相似文献   

15.
崔永东 《法学研究》1999,(2):131-139
本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在甘肃武威缠山村磨嘴子汉墓先后出土了两批木简。1959年出土了第一批木简10枚(又称“王杖十简”),由三道编绳编联,每简长23厘米,宽1厘米。这十枚木简系一完整册书,内容涉及西汉宣、成二帝关于对高年老人赐王杖的两份诏书、对侮...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大批重要的简牍、帛书文献在我国相继出土,给学术界带来了接连不断的惊喜。这些文献在价值上足以和王国维先生所谓“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相媲美,其对法律史研究之巨大价值亦不言而喻。众多失传已久的古代律令、流沙掩没的司法文书、深藏墓穴的先秦佚籍,它们的再现每每成为海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所在;在法律史学界,对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同样受到广泛重视。目前文献之出土仍呈方兴未艾之势,屡有重大发现见诸报端。本期特组稿件对此问题予以研讨,并以之纪念华东政法学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20周年。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的张伯元教授抱病为本刊撰写专稿,在此特致谢意。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大批重要的简牍、帛书文献在我国相继出土,给学术界带来了接连不断的惊喜。这些文献在价值上足以和王国维先生所谓“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相媲美,其对法律史研究之巨大价值亦不言而喻。众多失传已久的古代律令、流沙掩没的司法文书、深藏墓穴的先秦佚籍,它们的再现每每成为海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所在;在法律史学界,对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同样受到广泛重视。目前文献之出土仍呈方兴未史之势,屡有重大发现见诸报端。本期特组稿件对此问题予以研讨,并以之纪念华东政法学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20周年。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的张伯元教授抱病为本刊撰写专稿,在此特致谢意。  相似文献   

18.
2002年6月甘肃玉门花海出土的《晋律注》是本世纪中国法制史资料上的重大发现,有利于了解晋律的真实面貌。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和其他出土资料,探讨了《晋律注》的抄写年代、作者与篇目、捕律和诸侯律若干问题,据此探讨了诸侯律与八王之乱的关系、后魏律渊源以及河西律学是否包含有晋律的成分等问题,提出汉律、晋律与唐律之间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等一系列新看法。  相似文献   

19.
《封诊式》与古代司法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存出土文献资料来看,产生于战国时期秦国的《封诊式》可以说是现存最早的比较完整、详细地记载司法鉴定情况的法律文献。《封诊式》是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简中的一篇。"封"是指查封;"诊"是指诊察、勘验、检验;"式"是指格式、程式,足古代法律文书的一种形式。因此,《封诊式》实际上就是关于案件调查、勘验、审讯等方面的方法和程序的著作。从有关法律文献的记载来看,战国时的秦国在对案件的侦查、审判等方面,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注意到了运用法医学的相关理论知  相似文献   

20.
采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互证、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结合的方法对出土文献中的法律史料进行系统的清理与探索,封中国古代法律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这种意义表现在:一是有助于把握中国古代法律史的整体风貌;二是有助于改写中国古代法律史;三是可以为中国古代法律史的研究开辟新的领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术研究的成败取决于方法是否先进,先进的方法产生的学术功效是巨大的,王国维在历史研究领域、瞿同祖在法律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便是明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