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徐才 《理论探讨》2006,42(3):141-144
人类的文化是人的诸种能力演化生成的编码系统。人类文化的基本内容也可分为四大类:本能文化和权能文化、智能文化、类能文化。四种文化所蕴涵的四种能力构成自催化、自合成的超循环运动,使社会具有了“发生即长存”的内在生命力。人类的权能文化是人类文化基因中的控制系统,它是基于权力、货币和知识这三个基本点的转移而历史性地演变的。知识是人类智能的结晶,它不可穷尽,无法独占的本性将使权能与智能达到最本质的统一。在知识力量的冲击下,社会权能结构正在按照知识的本性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化界定 所谓网络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而出现的新文化,是人类文化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的衍生。网络文化既然是一种衍生文化,表明它是同人类文化既保持着紧密的“血缘”关系而又具有独有特点。“血缘”关系表明网络文化具有很强的继承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上衍生出来的:独有特点表明网络文化有很强的独立性,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存在于人类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3.
关于“人文精神”的定位问题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本文分析和探讨了直接影响“人文精神”概念定位或界定的两个问题,即关于“人文精神”的文化基础问题和“人文精神”是否可套用某种现有特定模式的问题。文章认为,人文精神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人文精神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当代中国应当弘扬什么样的人文精神,不能脱离当代中国现实的国情。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的“人文主义”,也不能套用中国儒家的“人文精神”,而应当在吸取人类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及其精神的基础上,提炼并塑造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的人文精神,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地位和功用必将实现出来。因此,深圳在二次创业中应把文化建设的任务提到重要的位置。回顾历史,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曾有过两种相对立的文化观。其一是“文化决定论”,认为“意见决定历史”,思想或价值观念是社会行为的终极动因;而作为思想、价值观念集合的文化,其发生、发展只是自身运动的结果,或者仅仅是自然环境和种族特征决定的,与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无关,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归因于文化的盛衰。其二是庸俗的“经济决定论”,把人以及人创造的文化看作是由经济操纵的傀儡。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5.
胡军 《民主》2005,(7):7-10
“和平”与“发展”一直是人类世代以来所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安居乐业、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愿望。这样的愿望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才有可能实现。20世纪战争不断,曾经发生过的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浩劫,小规模的地区性的战争更是频繁发生。这些战争夺取了无数人宝贵的生命,毁  相似文献   

6.
文学艺术界的朋友聚在一起时,往往喜欢海阔天空地闲聊,容易慷慨激昂地发宏论。前几天,我们这些文艺界和在文艺界服务的人,集中学习贯彻党的六中全会决议精神时,就有这样一些问题提了出来: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中为什么要突出强调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呀?耍“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人本身怎样“优秀”起来呀?“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某些人的灵魂究上怎么样啊?有个别文艺家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距离“有理想、有造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要求好象太远了吧……在热烈的讨论中,不可避免地提到了某…  相似文献   

7.
人们在把握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中,提出了多种衡量社会进步、检验社会活动的标准和尺度。例如,在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过程中,人们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标准”;在划分人类社会历史形态时,人们确定了以生产关系为划分标准,即“生产关系标准”;在考察人类社会文明程度时,有人又提出应以人的价  相似文献   

8.
关于追星现象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80年代后期以来,当代文化在大众传媒与商品化支配下的多样化话语正在迅速形成,消费性的文化趣味及不断变化的“时尚”让人目眩。文化市场出现从未有过的繁杂、喧嚣,各种东西几乎是任性的堆积在中国现实这个巨大屏幕上。其中,明星的轶闻趣事,沉浮升降成为关注热点。追星族的出现,更以其来势之猛,席卷面之大,狂热程度之高而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注意,成为当今文化市场的一大景观。 表面看来,“追星”是一种自发产生的文化现象,似乎这只是由追星者自我选择的、纯个人的行动方式,是自我意愿淋漓的渲泄,是作为群体性生活反拨的个体自主行为的表征。但面对这狂潮般涌来的事物,我们能够仅仅以“偶然性”、“自发性”作为其合理解释吗? 任何一种形成潮流的东西,它背后的蕴含量都不会太少。无论这种现象本身如何表浅,浮躁,隐匿其后的也必然是深厚的值得探究的东西,并且能够从文化发展轨迹上,从人的精神内在性的流变上予以界说。西方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说:“(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验中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原始文化》)对于追星现象,我们同样可以从文化方面进行分析,从深层面上探究其秘谛。  相似文献   

9.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鲁柯享在谈到文化的定义时曾指出:“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之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之因素。”纵观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就会感到经济的发展是和人类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各种“外显的”和“内隐的”文化,尤其是作为文化基本核心的传统观念、价值观念,都深深作用于经济活动。本文旨在考察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传统思想文化因素,通过反思,认识当前经济变革中传统文化方面的阻力。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在它的积极因素的作用下,中国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然而也由于它的消极因素的限制,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特别是近代社会)发展异常缓慢。  相似文献   

10.
徐才 《理论探讨》2002,(6):21-24
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资本主义文化中的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恶性膨胀必然要导致对传统哲学本体论承诺的失望与反叛。这一“逻辑” ,似乎是西方文化在重演着古希腊故事中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厄运 ,而后现代主义哲学则是来实现这一厄运的“逆婴”。后现代主义哲学对本体论的反叛与摧毁 ,其要害正是在哲学的极限之处对人之为人的悖论的反叛。因为人之为人的悖论决定了哲学虽然无法给出只有“上帝”才能给出的终极解释 ,但又必须追求像“上帝”那样的解释。这决非是哲学的过错和像后现代主义哲学所说的“自欺” ,而是哲学对人之为人的悖论及由此而造成的人在本体论层面的困惑与迷惘的自觉拥有和自觉承受。因此 ,消解本体论的终极关怀决非是人类应有的文化选择 ,而只能是通向非人化的快车道。面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冲击 ,哲学首要的任务和根本的文化使命 ,是重塑本体论的现代诠释 ,再建本体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1.
文化多样性的科学含义是指通过文化“一体化二重性”(特殊进化与一般进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叠加创新”,不断整合、创新和超越,建设“高势位”的文化,实现人类多元文化的“高势和存”.建构中国人类学学科体系也必须遵循“叠加创新”的方针.200年来,西方人类学学科对象和学科体系发生“偏移”,产生严重危害.因此,应重构人类学学科体系,建立包含主体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三个大分支学科在内的中国人类学创新体系,以担负起中国人类学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瞭望》2003,(38)
巫山,神女的故乡,是长江三峡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巫山的人类历史悠久,境内有亚洲发现最早,迄今约204万年的龙骨坡“巫山人”遗址。距今5000多年的“大溪文化”人类遗址,是我国人类历史上新石器文化的杰出代表。这里古迹纷呈,小三峡风景区内汇聚着秦末汉初修建的古栈道、巴人千年悬棺、长达5公里的汉墓群以及保存完好的明清时代的大昌古建筑群。巫山县文物馆藏达1000余件,在三峡库区和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小说"饥饿"主题的三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伦 《理论导刊》2007,(3):103-106
饥饿是一个伴随人类生命和历史全过程的生命现象,也是一个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的主题意象。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创作中,它发生了多向度的意义更新,但它的焦点始终投向人的生存——由生物性的人,到文化符号学意义上的人,再到哲学层面上的人,饥饿一再被赋予意义追寻、本体追寻的新值。通过与饥饿的抗争,人类在文学的疆域里进行了一次又一次不懈的生命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人是根本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既是对人类思想发展的有益成果的吸收,又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大约2500年前,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文明的跃迁。古希腊大智者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名言,中国战国时期大哲人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标志着这次文明的跃迁中人的觉醒和人类主体意识的萌发。但是,人类思想发展的历程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如此的曲折,如此的诡异。在第一次文明跃迁的浪潮退去之后,西方社会步入了宗教神学统治的“黑暗的中世纪”,人的思想失去了理性的光芒,在“上帝”这位至高无上…  相似文献   

15.
T·莱维1985年最早提出“全球化”时,他仅仅是用来形容世界经济跨国运营的新变化;出乎意料的是,“全球化”一词竟迅猛地波及到经济以外的领域,其中包括文化领域。虽然全球化经济是否导致了全球化文化,目前尚无定论,但是全球化浪潮给文化带来了重大的影响,这是无可置疑的。作为高度语境化实践活动的文化研究,也因此获得了新的生长点。一、全球化呼唤文化整合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随着人们的需要的变化,传统的行为和态度不断在被取代或改变着。正如没有哪个人永远不死,也没有哪种文化模式永远不变。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冲击,成为了各种文化有机体变…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以来,随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和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以及文艺作品的大量引进,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对我们中国人,特别是青年发生了强烈影响,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乃至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冲击。8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的所谓“潘晓讨论”、“萨特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以及89年出现的规模巨大的学潮,都是这种影响和冲击的突出表现和集中反映。在学潮平息后的今天,反思和探讨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对我国青年的影响,从而引导青年正确对待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正确对待我国的本土文化和价值观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凡是邪教,都有反人类反社会的特性。“法轮功”就是这样的一个邪教组织。尽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多次曲折和战乱,但是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地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着。这是被诸多科学发现所证明了的。而李洪志无耻地编造了一系列反科学的邪说,从根本上否定人类社会存在的合理性,以达到他欺骗“法轮功”修炼者的邪恶目的。第一,他制造“宇宙垃圾说”,从根本上否定人类社会。李洪志编造所谓的“神创说”和“原罪论”,胡说人原来是上帝用有灵性的泥土造的“天人”。“天人”本来生活在无比美妙的天上,由于他们有了“执…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是“人的全球化”,人是具有“全球性的”人,从人类个性的角度对全球化加以认识和剖析,可以看到全球化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球化语境下人类个性实现的基本要求出发,分析全球化语境下人类个性实现的个体向度和社会向度,牵引出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培育中国人的个性。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指导思想,是我国未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理念,在把握它的内涵时我们要区分“发展”和“增长”、“为物”和“为人”、“科学”和“盲目”、“单一”和“多样”等几个层面的问题,而且在谋求发展时要注意速度的调节、在统筹发展时不搞新平均主义、在倡导发展理念时不忘传统美德、在推动经济发展时协调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体现的是公平和正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体现了对地球的保护和对资源的节约,使道德精神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类在漫长历史中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积累了高度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马克思主义正是人类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晶。马克思主义使人类对文化的创造由自在走向自觉。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使马克思主义得以与人类文化同步发展,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