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在临床工作和科学实验中,往往需要进行猪的静脉注射或采血。猪的皮韧而厚,皮下结缔组织丰富,血管外露不明显,注射时血管较易滑动,这些都给猪的静脉注射带来一定的困难;田增义同志《猪颈静脉采血》一文提供了值得参考的宝贵经验(见本刊1980年第2期),但似仍有未尽之意,根据我们多年的工作体会,觉得在不同情况下,应在不同部位进行静脉注射或采血,才能保证质量好、效率高。现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1984年以来,笔者对幼驹(马、骡、驴)及羊采用耳静脉注射法进行十分顺利,认为比颈静脉注射法好。一是耳静脉血管明显可见,消毒方便,针头很容易插入血管,操作简便;二是针头插入静脉后,只要用纸夹把针头夹在耳壁上,患畜怎么骚动也不会滑出血管;三是避免了药液漏出血管外引起的后遗症。其注射方法可参照猪耳静脉注射法进行。  相似文献   

3.
猪的血液检查和血清学试验是科学研究、临床检验常常进行的项目。猪的皮厚,皮下脂肪和结缔组织特别发达、丰富,尤其是黑猪,体表静脉、颈静脉等都不像牛、马、羊那样明显,给静脉采血造成一定困难。常见有人用割耳(割一小块耳朵)、断尾(刺破尾尖或断一点尾尖)等方法采血,所得血量少,客易污染,也很不安全,更不适于连续采血。  相似文献   

4.
资料载 ,犬静脉注射部位可选择隐静脉、外侧隐静脉前支、头静脉、颈外静脉和耳静脉。笔者经临床实践认为 :隐静脉位于股内侧皮下 ,保定比较困难 ,且该处皮肤松弛 ,静脉游动性大 ;外侧隐静脉前支位于跗关节外侧 ,注射部位在跗关节上方皮下 ,血管易滚动 ;头静脉位于前肢内侧皮下 ,也易滑动 ;颈外静脉位于颈部皮肌覆盖的静脉沟内 ,外观不明显 ;耳静脉不易扎紧 ,必须与捏压配合 ,且犬耳无法固定。故在临床治疗中试用跖背外侧静脉进行静脉注射 ,证明该部位易保定 ,皮肤紧凑 ,血管游动性小 ,静脉管明显 ,乳胶管容易结扎 ,针刺入静脉准确率高 ,方法…  相似文献   

5.
两年来,通过实际工作的操作,体会到要做好猪的卡耳标记工作,应当注意以下有关事项及技术要点。 要先注射疫苗后卡耳 在猪卡耳标记前,必须先进行猪的猪瘟、猪肺疫及猪丹毒疫苗或单独一种猪瘟疫苗的注射工作,然后再卡耳,这是防疫工作中最原则性、最要紧的免疫程序工作,凡兽医人员定不可忽视。 猪卡耳的准确部位 猪卡耳标记的部位最好是在猪耳廓的后下方处,此处的特点是耳廊薄、软、血管稀少,在卡耳标记的创口上少出血甚至可以不出血。 严格消毒 猪卡耳标记时,卡耳钳要有二把以上,要备有70%的酒精、5%的碘酊、1%的新洁尔灭等  相似文献   

6.
读了《中国兽医科技》1987年第2期吕新胜同志撰写的《长毛兔耳静脉注射法》一文后,仅就文中不足之处,提出一孔之见,与原文作者商榷。 (一)家兔的耳静脉以耳中间的一根为最粗,而这根静脉洽是活动性最大最难注射的,根据实践经验,以两兔耳最外则的较细的静脉最易注射。 (二)针头刺入静脉后一般没有血液回流现象,而是要轻轻回抽注射器后才可看到回流血液。因此,注射时一定要轻轻回抽注射器,如有回血则可注射。  相似文献   

7.
临床症状 患猪精神萎顿,喜卧地,行动无力,走路摇晃,皮肤有多量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及淤血斑点,食欲显著减少,仅吃少量稀食,排少量黄灰色稀粪,体温38.6℃,心跳快而无力,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眼结膜黄白色,颌下淋巴结、肩前淋巴结、膝上淋巴结如麻雀蛋或鸽蛋大小,耳静脉采血针眼流血不止。经血液检查红细胞140万/  相似文献   

8.
对犬进行耳静脉给药,可提高犬危急病例的治疗效果。 部位及注射方法 犬的耳静脉在耳背面,前侧支比较粗大,局部剪毛后,稍压迫耳根部,便可明  相似文献   

9.
注药部位及用药量 在倒数第5~8肋骨间,于胸外静脉上缘约2指处(胸外静脉在肋骨和肋软骨连接处的稍上方。可用蘸水的毛刷将术部被毛浸湿,顺毛刷平,则胸外静脉明显露出)注药。10~15kg猪,每次注射2ml;15~30kg的猪,每次注射4ml;30~50kg的猪,每次注射6ml;50kg以上者,每次注射6~10ml,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一般3~6次即可痊愈。天冷时,用药之前须将卡那霉素加温至接近体温方可应用。操作方法 保定好患猪,术部剪毛消毒,术者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揭阳县炮台区是养猪较多的地区,每年养母猪1万余头,发现在初产母猪中有约20%发生死胎、流产与不孕,认为与布病有关,但是,布病阴性猪仍然发生死胎、流产,怀疑有其他因素存在,我们采取血清进行乙型脑炎病毒(JEV)和猪细小病毒(PPV)抗体检测,证明有这两种病毒抗体存在。 (一)材料与方法 1.检测血清:选择农民饲养的有死胎、流产病史的初产母猪和2胎母猪20头,从耳静脉采血,分离血清备用。  相似文献   

11.
竹竿注射枪     
我们试制了一种简便轻巧的竹竿注射枪,用于鹿的司可林保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种注射枪不要轴心,注射器柄固定后猛刺,注射器身向下滑动,即将药液全部注入。可取代木质长杆注射枪。另外,我们还以此注射枪远距离肌肉注射青、链霉素等药液,效果也好。这种竹竿注射枪也能用于猪的防疫和其他药液肌肉注射,可免去保定手续。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自1986年7~12月,以猪喘平注射液进行肺俞穴注射治疗31例猪喘气病,治愈率96.77%。 注射方法 用猪喘平注射液(每m1含猪喘平10万单位),江苏省宜兴县兽药厂生产,~860614。首先消毒肺俞穴,向内下方刺入2~3 cm,或透入胸腔内,当透入胸腔时,针顿觉空虚,进针无阻力感,可缓慢注入药液。穴位注射可选用16号兽用针头,若透胸以12号兽用针头为佳。每k£体雷用药罾蜘n.1~n.3rnl.  相似文献   

13.
用未注射过猪丹毒菌苗的8.5~23.5斤健康杂种仔猪(由本市安宁公社供给),于服苗前逐头由前腔静脉采血进行丹毒血清凝集反应试验。以剔除本病阳性猪和可疑猪,保证实验的正确性。对血清凝反阴性猪分口服5亿菌组(等于一个实际注射量),20亿菌组(4个注射量),40亿菌组(8个注射量),另设皮下注射5亿菌组和空白对照组。菌苗由兰州兽医生物药品厂供给(批号7101冻干弱毒菌苗)。  相似文献   

14.
猪瘟一次免疫程序在我县从试点到推广实施,已为期5年。实践证明新的免疫程序与过去的每年春、秋两季定期免疫和夏季补针的旧免疫程序相比,有许多优点,现总结如下。 (一)新免疫程序 ①每年春季(3月中旬)不论大小猪全部进行一次普遍注射。②在5、7、9、11月份,对新生仔猪和外购猪进行一次补针。③种公猪、种母猪和育肥猪每年注射一次。④仔猪断乳前后(约生后55~65天)注射疫苗。⑤注射毕猪瘟疫苗的猪打耳号。  相似文献   

15.
选用成年马、牛、猪、绵羊、狗、兔、大白鼠和鸡各3匹(头、只)以上,分别从马、牛、绵羊、狗和兔的颈静脉(狗为隐静脉)采血5ml,肝素抗凝,随即涂片;猪、大白鼠和鸡为颈动、静脉  相似文献   

16.
我们用大蒜注射液试治猪破伤风,共治疗10头,治愈9头。其中:初期的2头、中期接近后期的7头,均治愈;1头体质极度衰弱、有肺炎合并症的死亡。 大蒜注射液的制法和用法:取剥皮大蒜30克,捣碎,用100毫升生理盐水稀释,纱布、棉花过滤。用注射器抽吸滤液,供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用,但以耳静脉注射的效果为好。剂  相似文献   

17.
笔者通过眶下孔直接把药液注入颌窦内的方法,治疗颌窦蓄脓3例、鼻炎2例,均治愈。 药物 青霉素40万单位,加水10毫升。每日一次,连用3日。 方法 眶下孔的解剖位置,马属动物位于上颌骨面嵴前端的前上方约5厘米处,手按此处皮肤有一凹陷处;猪位于第3~4臼齿的背侧嘴角上方凹陷处。注射时吸取药液,用兽用16号针头或人用封闭针垂直刺入皮下,再顺孔成20°角刺入孔内约1寸深,注射药液。  相似文献   

18.
(一)固定 对中、小猪用站立固定法,让助手双手抓住猪两耳,提起猪头,再用两腿夹紧猪身,便可从鼻孔灌药。对大猪及性情凶恶的公、母猪,用鼻绳保定法,将一条软绳打一个活动圈套,套住猪上腭拉紧,并向上拉起猪头,然后把绳子拴在不动物体上,便可进行鼻灌。 (二)鼻灌 此法只适用于液体药物,如中草药煎剂、固体药物溶液(高锰酸钾水、糖水)等,不带颗粒沉淀物,即可从鼻灌入。术者一手抓紧合拢猪嘴,使猪头进一步固定,另一手拿注射器或洗耳球吸药液或用茶壶装药液,在猪鼻孔间歇性地灌入。这时可见猪有吞咽动作和听到“咕嘟”声。每次可灌300~  相似文献   

19.
家畜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1983年,河北省灵寿县确诊存在附红细胞体病。1986~1998年,笔者先后对该病的地理分布、易感家畜发病季节及媒介动物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病分布于灵寿县周边的5个县及内蒙古的一些地区,感染动物包括牛、羊、猪、鸡等。1 材料和方法1.1 调查范围及对象 先后调查了河北省灵寿县、平山县、行唐县、鹿泉市、阜平县、沽源县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太仆寺旗、正镶白旗,调查对象包括牛、羊、猪等家畜。1.2 病原检查 从可疑动物耳缘静脉采血,按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笔者用明矾注射液和固定法治疗猪顽固性脱肛5例,效果良好。方法是取医用明矾6克,枸橼酸钠1.5克,加蒸馏水100毫升,灭菌后备用。 治疗过程 将脱肛病猪倒立保定,用清水洗净脱出的直肠,而后倒上适量的食酷用双手轻轻揉搓,使其复位。注射部位严格消毒,用备好的药液30~60毫升,分为三等份在距肛缘2厘米处作三个点注射,深度为6~8厘米,缓缓注入后边注边往外抽。若猪体大,药液可适量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