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929年3月,罗瑞卿从上海经厦门、漳州、龙岩到上杭蚊洋。在蚊洋,他对蛟洋暴动的游击队员进行训练。红四军三打龙岩后,闽西地方武装合编为其第四纵队,罗瑞卿任参谋主任。 此时,林彪是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以后,林彪任红一军团军团长,罗瑞卿任红一军团保卫局长。保卫局直接担负保卫首长的任务,罗瑞卿在行军、作战时,总是不离林彪和聂荣臻左右。林彪极为满意,多次称赞他。1936年,中央决定办红军大  相似文献   

2.
正1937年春,为适应抗日形势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和毛泽东将在保安的"中国红军大学"迁往延安,并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副校长、刘亚楼任教育长。不久,胡耀邦来到抗大学习,就此开始了他在抗大的一段经历。入抗大学习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此前,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在中共抗日主张的感召下,满怀抗日救国  相似文献   

3.
1955年9月17日,国家主席刘少奇发布命令:林彪担任国防部长,罗瑞卿担任总参谋长;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决定:由中央军委副主席林彪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罗瑞卿为军委常委、军委秘书长。  相似文献   

4.
在山西省左权县麻田镇,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滕代远曾住过的房子里悬挂着一帧醒目的条幅: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贞,精通韬略,屡建殊勋,待人处事,品行高洁,对同志坦率诚恳,平易近人,为后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条幅是对当年任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任铁道部长滕代远“坎坷一生心无瑕,高风亮节照人间”的品德和风貌的真实写照。呕心沥血敌后办学1940年5月下旬,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总校副校长罗瑞卿调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改由滕代远(中央军委参谋长)任抗大总校副校长。(校长林彪长期不在位)当年6月1日,…  相似文献   

5.
黄瑶 《党史博览》2008,(3):18-22
周恩来与罗瑞卿在红军时期相识,西安事变后又都去了西安/到西安后,周恩来剃掉了留了多年的胡须,罗瑞卿也剪去他那一头披肩发周恩来和罗瑞卿的交往在20世纪60年代最为频繁,而他们的相识则在红军时期。罗瑞卿早就听说过周恩来的名字。1926年,罗瑞卿考进的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是黄埔军校的分校。但是,当罗瑞卿进入武汉分校时,周恩来早已离开黄埔军校,到上海酝酿、组织上海的工人武装起义。1927年8月,周恩来来到武汉,但罗瑞卿已随分校学员编入叶挺指挥的中央独立师,去参加讨伐夏斗寅和西征杨森的战斗,未能见到周恩来。  相似文献   

6.
“罗瑞卿事件”后,毛泽东表达了对军队既放心又不放心的心理 1965年11月30日,林彪派叶群带着他的信和11份材料乘专机赶到杭州。单独向毛泽东作了几个小时的汇报。汇报的情况现在已无从知道.但从叶群几天后在上海会议上的发言可以了解.林彪诬陷罗瑞卿的内容至少包括:罗瑞卿要夺取军权:罗瑞卿一贯反对突出政治,反对毛泽东思想,存在单纯军事技术观点,等等。  相似文献   

7.
王勇  王鹏 《党史文汇》2000,(11):27-29
在1955年授衔的十大元帅中,与林彪共事最多的,除了罗荣桓外,就是聂荣臻。从红军时期到抗战初期,两人多次在一起搭档。长期的共事与交往,使聂荣臻对林彪有着较深的了解。他努力配合林彪工作,但是在原则问题上却从不妥协,勇于坚持自己的立场,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真正本色。今年是聂帅诞辰100周年,回顾这段历史,对后人是不乏启迪的。原则分歧聂荣臻与林彪第一次搭档,是在红一军团成立后,林彪任军团长,他任政治委员。但二人的相识是很早的。在回忆录中,聂荣臻这样记述他与林彪最初相识的情形:“我在黄埔军校就认识林彪。北伐到武汉,林彪由黄埔…  相似文献   

8.
护送高福源     
直罗镇战役后,毛主席已到陕北苏区后方去了,陕甘支队司令部还驻在甘泉县的麻子街。彭总、叶剑英参谋长、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中央保卫局长罗瑞卿等中央领导,仍在前方领导工作。那时我在总司令部任特派员,我的直接领导是罗瑞卿。我每天都跟随在彭总等领导周围工作。我一方面要负责中央领导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正腿残给罗瑞卿带来了极大不便1965年底,罗瑞卿被林彪集团戴上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对其隔离审查,无情批判。罗瑞卿申辩无门,倍感屈辱,性格刚直的他为明心迹,1966年3月18日夜他从关押自己的三层楼跳下……  相似文献   

10.
《先锋队》1996,(10)
罗瑞卿智识日本特务西安事变后罗瑞卿保卫周恩来去西安。那时的西安,治安状况相当差,罗瑞卿日夜为周恩来的安全操心。周恩来住的张公馆附近新开了一家牙医诊所,如此动乱之机,开牙医?又在如此萧条的街道?罗瑞卿立即布置调查。调查人说开业的是老牙医,早要开,因整修...  相似文献   

11.
李意根 《党史纵横》2008,(10):40-42
在“文化大革命”中,开国大将罗瑞卿受到林彪集团的残酷迫害,与世隔绝地度过了8年的牢狱生活。在监狱中,面对专案组的各项陷害,罗瑞卿部给予了义正词严地驳斥,惟有对一件事他没有反驳而是不断地进行解释,还主动泌这事“当然是不能允许的”。这到底是一件什么事情呢?  相似文献   

12.
八、罗瑞卿与大比武 罗瑞卿(1906-1978年)四川省南充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时期,曾任军政委,红1方面军保卫局局长,红军大学教育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政委,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2兵团政委,第19兵团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  相似文献   

13.
1939年春夏,中共中央决定陕甘宁边区几所主要大学的大部分师生向抗日战争前方挺进。抗日军政大学由校长罗瑞卿同志负责,同时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和延安工人学校,四校联合组成“华北联合大学”,由成仿吾同志任校长,一起开赴敌人后方,为坚持华北抗日战争,去群众中开展国防教育,壮大抗日队伍。  相似文献   

14.
何立波 《党史纵横》2003,(11):26-28
得罪了江青、林彪,萧华在京西宾馆碰头会上受到中央文革一伙人的猛烈攻击 就在《长征组歌》风靡一时时,萧华却感到了中国政治空气的紧张。1965年12月,萧华突然接到命令,要他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林彪对军委秘书长兼总参谋长罗瑞卿发起了突然袭击。与萧华交情很好的罗瑞卿被打倒,令萧华震惊不已。1966年2月,在林彪的支持下,江青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江青曾要求萧华参加,但萧华认为江青并无部队职务,不  相似文献   

15.
文字狱,是封建社会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以清除异己的一种手段。谁都没有想到,这种在封建社会才有的冤狱。却让共和国开国大将罗瑞卿陷入其中。因文字获罪…… “七千人大会”之后.林彪大获“文字誉”,罗瑞卿却滑向“反毛主席、反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与抗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个大学,大约是世界上唯一的。”这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西行漫记》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所指的大学,就是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抗大的前身是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 1936年6月1日,红大在陕北瓦窑堡诞生。从前线调来的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为教育长,他二人同时又是学员。这种情形,让人觉得新奇。 1936年7月,红大随同中共中央迁到保安。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和地主豪绅的搜刮,保安城内破烂不堪,一片凋零。搬迁学校前夕,毛泽东与红大的领导一道在保安城内  相似文献   

17.
巧救叶青山罗瑞卿最早与保卫工作有关,是在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期间,他随第四纵队在蛟洋一带担任警卫大会的任务。从此,就与保卫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1933年1月,担任红四军政治委员的罗瑞卿,因头部的重伤疗养了一段时间,回到部队,他被任命为红军第一军团保卫局局长。这可能是属于照顾性质,因为一直到长征途中,罗瑞卿头部的伤口也没有彻底长好,吃饭都成问题。从第四次反“围剿”到第五次反“围剿”再到长征的大部分时间,大约三年,罗瑞卿一直在保卫局长的位置上,积累了丰富的保卫工作经验。毛泽东对罗瑞卿在保卫方面的出色才干印象极深…  相似文献   

18.
贺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一生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在“文革”那个颠倒黑白的年代里,贺龙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了不屈的斗争,最终被残酷迫害至死,成为“文革”中一桩大冤案。但历史最终对他做出了公正的评价。 林彪向罗瑞卿发难,贺龙力保,林彪的暗箭瞄准了贺龙1959年庐山会议以后,由于林彪长期称病不出,  相似文献   

19.
1974年秋天,郝治平陪同罗瑞卿到福建医治腿疾。次年4月初,郝治平因故回了一趟北京。就在这样短暂的分开之际,罗瑞卿写了总题为《忆往事书赠治平》的组诗,表现了夫妻二人历久弥坚的不渝真情。 延安相识未知心,太行始得互恋情。 艰苦备尝开颜笑,生死与共爱更深。 罗瑞卿,四川南充人,1929年加入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正我手中收藏有一枚"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职员证章",即"抗大"校徽。摆弄此枚校徽,引发我无限遐想。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其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学校。1936年6月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改称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中央任命林彪为"红大"校长兼政委,刘伯承为副校长,罗瑞卿为教育长,杨尚昆为政治部主任。1937年1月,"红大"迁到延安,改名为"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