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贫困治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议题。与传统贫困治理模式不同,精准扶贫具有更强的实践导向性和制度针对性,是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治理的根本之策。然而,精准扶贫在农村贫困治理中也存在诸多困境,有必要对精准扶贫政策加以改进:改革精准识别的制度掣肘,把握精准施策的技术靶向,锻造精准扶贫核心力量,完善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机制。在此基础上,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进、社会协同和民众参与"的多元主体农村贫困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全国扶贫工作日渐深入的同时,贫困地区折射出的文化贫困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文化扶贫体制机制不完善、农村贫困主体地位缺失、贫困文化恶性循环,是农村扶贫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我们应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扶贫计划,带动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蓝 《前进论坛》2016,(4):59-60
正一、中国扶贫的五个阶段和五种方式中国扶贫,从发展阶段看,经历了五个阶段;从扶贫方式看,出现了五种扶贫模式。第一阶段: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1978年,按中国政府确定的贫困标准统计,贫困人口为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0.7%。导致这一时期大面积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农业经营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因此,制度的变革就成为缓解贫  相似文献   

4.
2020,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脱贫攻坚的成果无法巩固,那么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承诺也就很难实现。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效,既要保障脱贫人口不返贫,也要保证不出现新增的贫困人口。在新的形势下,通过制度创新,保持政策和机制的连续性、稳定性,使精准扶贫的成果不会因为精准扶贫任务的完成而减弱。对此,要做好精准扶贫的三个转变,即减贫的目标从绝对贫困转变为相对贫困;减贫的区域从单纯的农村减贫转向城乡统筹;并在此基础上从精准扶贫转向全面的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萧灼基 《政策》2006,(6):32-3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工作成绩显著,全国贫困人口比重大幅下降。但目前无论从相对贫困还是从绝对贫困来看,情况仍然严重。绝对贫困方面,全国农村仍有2365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全国城镇低于低保线(人均月收入159元人民币)的人口有2200多万,生活比较艰难。相对贫困方面,基尼系数已达到  相似文献   

6.
精准扶贫是对传统扶贫理念的重大创新,更具针对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贫困治理的根本选择。当前,在精准扶贫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要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加以解决,助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相似文献   

7.
贫困包括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两种。精神贫困可以界定为由于意愿、能力和经历等因素,贫困人员对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等制度供给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贫困人员不愿脱贫、不能脱贫和不信脱贫。对此,可以从脱贫意愿、脱贫能力和制度供给三个方面着手,分析探讨精神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8.
治理农村贫困问题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农村扶贫的一种新型方式,项目扶贫旨在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以及综合扶贫等,突破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的藩篱,将信息、技术、资金等要素融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专业、行业与行动者有机整合的扶贫方式推进。然而,在项目扶贫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项目主体异化、精英俘获现象以及项目监管流于形式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项目扶贫的效果及进程。构建主体间性的主客体关系、实施项目精准以及强化制度建设是化解农村项目制扶贫存在问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多元协同扶贫模式之构建:特征、现实必要性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协同扶贫模式在主体、方式、格局和目标等方面有着不同于传统扶贫模式的显著特征。构建多元协同扶贫模式是应对贫困治理严峻形势,提高扶贫成效的需要;也是减少社会排斥,实现扶贫过程中公平的价值目标的需要;还是克服碎片化贫困治理,促成贫困治理中主体合作与协商的需要;更是遏制扶贫腐败,形成扶贫治理主体之间的监督与制衡的需要以及打破信息壁垒,推进扶贫信息的共享与整合的需要。构建农村协同扶贫模式应从主体的协同、观念的协同、信息的协同、制度的协同和过程的协同等方面多管齐下,以提升扶贫治理效果,最终解决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0.
贫困不仅表现为物质生活方面,更表现为精神贫困和心理贫困。贫困与心理健康问题也显著相关。当前,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大部分农村贫困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不少农村贫困户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提高我国农村贫困户心理健康水平,应注重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构建完善农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对农村贫困户进行心理服务和支持、提高农村贫困户的人际交往和职业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妇运》2009,(6):38-41
如何帮助农村贫困妇女尽快脱贫致富,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课题。哈尔滨市妇联从2006年起,率先在全省创建农村妇女扶贫联合体,开辟了农村贫困妇女脱贫致富新的途径,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结构视野下的贫困理论认为,贫困产生的根源在于超越于个人之上的宏观因素.反贫困只有着眼于社会政策、社会体制、宏观环境、市场条件的调整才能取得持续性的成效.以社会结构视野下的贫困理论为指导,我国政府的农村扶贫指导思想经历了从个体主义范式为主导向社会结构范式为主导的转变.在一系列宏观措施的作用下,农村扶贫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着某些需要重视的问题,比如扶贫资源的瞄准偏差、法制化程度低、协调性差等,必须通过相应的针对性策略加以改变.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中共中央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部署和推进,各地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任务中均列出了"健康扶贫工程"计划,开展了因病致贫、返贫等调查工作,出台了健康扶贫实施方案。然而,由于一些地区健康扶贫工作底子不清、医疗救助制度兜底能力不强等原因,难以形成政策合力。为此,建议:一、完善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制度为民生"托底"。一方面紧紧围绕农村贫困人口完善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制度,形成政策合力。(1)提高贫困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的保障水平和  相似文献   

14.
正全面小康是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扶贫攻坚是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精准扶贫是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当前农村扶贫攻坚处于关键节点,相对贫困情况复杂、返贫形势严峻,而扶贫治理机制不够健全,迫切需要完善。优化精准扶贫治理机制研究,是促进我国农村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的重要课题。一、精准扶贫的价值意蕴(一)精准扶贫是适应扶贫形势变化的客观需要一是整体经济形势在变,从高速增长变为中高  相似文献   

15.
目前,农村扶贫已经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相比于"物质扶贫","精神扶贫"显得更为迫切。紧绷农村"精神扶贫"这根弦,要以理想信念为指路灯塔,坚定贫困民众的信心,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要以优秀民族文化为基本支撑,汲取精神养料,把握脱贫的核心精髓;要以"物质扶贫"为基础、"精神扶贫"为关键,尊重规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6.
春耕时节,农业部、中国残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行业助残扶贫工作促进农村残疾人增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就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更好地开展农业生产提出了要求,也为贫困残疾人和全社会一起"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了一个好头. 按照2011年国家新颁布的扶贫标准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统计,目前,我国有农村贫困残疾人1500万以上,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2%以上.这些贫困残疾人由于身体条件所限,劳动能力弱,一般的扶助手段难以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解决贫困问题.到底应该通过什么方式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改善生活,实现小康呢?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不只需要物质扶贫,更需要智力扶贫。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扭转贫困局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资源广泛,在精准扶贫工作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充分发挥智库作用,积极为精准扶贫建言献策,为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真正发挥"外脑"和"参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意见》的出台不仅对调整和改进相关扶贫救助政策构建精准扶贫脱贫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是关系到今后更长时期我国消除贫困改善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是中国特色扶贫经验的重要创新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六部门《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进行了部署,  相似文献   

19.
扶贫工作是我国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农村扶贫工作。但是我们现在的扶贫工作是个什么现状呢?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村干部,在农村工作了20多年,对于农村扶贫工作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目前,国家扶贫方式更多的是依靠发放救济款,但是相对于庞大的贫困人口,发放的救济款是比较有限的,生活贫困的农户们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拿不到救济款。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我省扶贫开发已进入从消除绝对贫困到缓解相对贫困的新阶段。泰州市高港区政协近期组织部分委员就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开展专题调研,了解到全区扶贫工作还存在着扶贫资源有待整合、扶贫措施有待改进、扶贫成果有待巩固等问题和不足,需要着力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委员们建议,要进一步强力补短,优化措施,巩固成果,切实打好精准扶贫的攻坚战、保卫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