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罗伟 《工友》2010,(1):38-40
为养家糊口到煤矿谋生的农民工能够做出多大的事业?从鄂西北大山里走出来的一位汉子,不仅通过挖煤改变了命运,还成功带领家乡1000多人外出打工,让乡亲们集体脱贫致富。他,就是被誉为“打工皇帝”的湖北郧县籍企业家张兴良。  相似文献   

2.
“支着老命啃酸梨”,这是一句地道的家乡老话,意思是说那些明知对自己不好还硬要去做的行为。前些天下乡,跟同行的乡村干部聊起农村消费这个话题,问及在边远山区下乡最怕什么,回答不是爬坡下坎儿不是辛苦劳累,就怕抽烟喝酒。  相似文献   

3.
《工友》2011,(3):27-27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语出惊人,“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  相似文献   

4.
两个人都曾离开家乡又回到家乡。 两个人都被评为“青年时代先锋”。 黝黑的脸膛,坚毅的神情,自信的笑容。他们身后,是无数感慨和赞许的目光。 “我为家乡做了什么?”也许我们都要问自己。因为,是家乡养育了我们,让我们拥有了今天……  相似文献   

5.
陈昌云 《时代风采》2009,(14):15-16
“我很激动,太激动了。我知道我们省工人疗养院有个漂亮的明楼,但没见过,今天不仅见到了,还要在这楼里住上几天,我太高兴了。”严清发老人说。  相似文献   

6.
2006年11月20日,《唐山晚报》上刊登了一封来自甘肃兰州的表扬信。信上说:河北省丰润区张庄子村出了位好女孩,她的名字叫张霞,张霞已经连续三年用自己辛辛苦苦打工赚来的钱为他们那里捐款1万元,建成了三十多个母亲水窖,使近百口人解决了饮水问题。也就是从这封信里,家乡的人们才认识了张霞,才知道了她鲜为人知的和“母亲水窖”有关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三级肢体残疾 朱敏芳是从苏州赶到父亲身边的,她在苏州一家企业打工。 朱敏芳陪父亲到北京上访,又陪父亲从北京回浙江。 车窗外,不断闪过的景色让朱敏片感慨:“好久没看见山了,我还是喜欢自己的家乡!”  相似文献   

8.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也是企业安全管理的落脚点。要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班组安全管理应做到“八落实”:一是责任落实。班长应是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班组安全员应协助班长具体抓好班组安全工作,班组每个成员都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岗位上的安全生产责任。二是教育落实。抓好日常教育,不断提高班组成员的安全意识,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三是制度落实。班组应针对自身生产特点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用制度来约束班组成员的行为,确保班组安全生产。四是活动落实。要根据安全管理的需要,开展一些实实在在的活动,来吸引班组成…  相似文献   

9.
《农村青年》2007,(1):55-55
前些年都是农民工往外走,这些年也有一些农民工开始往回走了。他们带着在外面长的见识,学的本领,积攒的资金,回乡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这样的农民工现在越来越多了。四川、重庆、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西等很多地方“凤还巢”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一些地方政府还出台了农民工返乡投资创业的优惠政策。河北衡水市在外打工农民工有40万人,目前已有5000人回乡创业,在家乡建起了织布厂、汽车修理厂、热电厂、污水处理厂,甚至建起了星级大酒店。江苏宿迁市宿豫区6000农民工回乡创业,创办各类经济实体1200多个。吸纳2万多当地劳动力在家乡就业。  相似文献   

10.
刘福利 《农村青年》2014,(10):33-34
俗话说“一分钱蹩倒英雄汉”。在农村,有很多有理想、有志向的年轻人从中学甚至是大学回到了农村,面对就业市场的压力,他们有心自主创业,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在自己的家乡创出一份业绩来。只是由于缺少资金阻碍了他们这一理想与抱负的实现。就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小额贷款”的大量投放有效缓解了他们在资金需求方面的困难,使他们在家乡创业的愿望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刘鹏 《农村青年》2011,(6):57-57
近日,笔者到某地学习考察时,在某镇听该镇领导说,县里某领导要在本镇“结对子”,帮扶一户特困家庭,但不能太“贫困”;所资助的特困家庭的主要成员还要有一技之长,家庭成员中不能有人有大病,家居之处不能太偏僻……言外之意是要保证能够“帮出点名堂”来。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现在广大职工对工会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作为工会干部,自己也应主动严格要求自己,我认为,要做好工会工作,必须要做到“五不”。   一是“嘴不歪”。即在日常工作中,时时事事处处都要讲真话,说公道话。评价和处理人和事,要做到丁是丁,卯是卯,是则是,非则非。表扬不夸大,批评不缩小;工作既报喜也报忧,坚持实事求是,力戒浮夸。当前有少数工会干部看党、政领导眼色行事,说假话、大话、空话成风,惟上不惟实,报喜不报忧,损害了党和工会的形象,自己也严重脱离了职工群众。   二是“眼不斜”。…  相似文献   

13.
初闯汕头焦头烂额我为了缓解家庭困难,在1996年春天离开了家乡河南南阳,把打工地点选在了人称“第二个深圳”的汕头经济特区。因为听人说在那里找工作比较容易,且钱非常好挣!在一个淫雨霏霏的日子,我终于置身于向往已久的汕头市了。干粗活,对我这个怀揣大专文凭的“知识分子”来说自然不屑一顾。我坐了好几年办公室,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在这里起码得找个体面而薪水丰厚的工作。这是我的最初想法。刚走出火车站,我就从一张招聘启示上看到有家学校要招聘教师,待遇很不错。这工作适合我,几乎没任何犹豫我就  相似文献   

14.
南方 《农村青年》2007,(2):26-28
“我哥叫楚海,我妈生下我以后,为了图省事,在我哥的名字后面加了一个‘妹’字。这就算我的名字了!” 楚海妹是四川广安人,毕业于广州一所师范学院。在经历了痛苦的“求职难”以后。她终于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 到2006年8月,楚海妹已经建成12个“基地”,长期服务的“客户”达100多人。虽然月入一万多元在广州不算多,但她认为自己干得“很有价值”。 楚海妹干了一份什么样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豫东家乡一家国营企业。满心憧憬地拿着派遣证到该厂报到时,却发现这家企业已处于半停工状态。那一刻,我仿佛听见自己梦如肥皂泡一般“啪啪”破碎的无奈和痛苦声响。  相似文献   

16.
戴长伸 《农村青年》2007,(12):53-55
“狼贝贝”是一只狼。可这只狼和别的狼不太一样,它不仅不吃羊。还和一群小羊成了好朋友,在一起睡觉.一起玩耍,和睦相处。后来。这匹狼成了村子里人见人爱的“宠物”,村民们在草原放牧时,还特地带上它“客串”一回牧羊犬……  相似文献   

17.
非可 《农村青年》2007,(4):24-26
最近,一个壮美的故事感动着浙江嵊州:1年前,一位49岁的下岗女工被意外查出晚期肝癌,面对生命即将消逝,她毅然放弃治疗,叮咛丈夫去实现她最后的梦想——将仅有的2万多元捐给丈夫的家乡,为偏僻的山区修建一条出山之路,以改变山区贫穷的面貌。面对妻子这最后的要求,丈夫含泪回到家乡,克服重重困难,与乡亲们开始了劈山修路的壮举。 半年后,她伏在乡亲们的背上,将最后的凝视留给了这条即将完工的山路。 这生命的壮丽,不仅感动着家乡的父老乡亲,也感动了嵊州市民。越来越多的好心人加入筑路的行列。渐渐,嵊州市、绍兴市的有关领导甚至省委领导也倾力相助。众志成城,这条县级标准的公路终于贯通。乡亲们决定,在路边树起一座石碑,铭记这位下岗女工不灭的英灵……  相似文献   

18.
《农村青年》2007,(9):55-55
桃源乡简桥村的郭良英今年56岁,10年前,她逛县城时看到一个老板模样的人四下张望,便问他要不要帮忙。那个人说:“你能否帮我擦下皮鞋。我赶着见客人。”当时,郭良英的脸腾地红了,说自己不是擦鞋工,也没有擦鞋工具,帮不了这个忙。  相似文献   

19.
《农村青年》2010,(8):56-56
为让广大农民及时了解科技信息,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今年各地都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送科技下乡活动。但是毋庸讳言,个别地方在开展这项活动时,依然停留在发放资料、口头授课、田间指导等简易层面上;实际情况却是,这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形式,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民学科技与用科技的需求,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故而笔者认为,送科技下乡不仅要做到“常下乡”,更要“回头看”,切实做到送出一门技术,播下一颗种子,丰收一片田野,富裕一方农民。  相似文献   

20.
张明蕾  田晓军 《工友》2024,(3):34-35
<正>2020年被授予荆州市“最美家政人”荣誉称号,2022年被评为荆州市劳动模范,2023年成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马明玉的荣誉水涨船高,初心却从未改变:“我只想把母婴护理这个工作干好。”她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接单、上户、下户的工作节奏,用耐心、爱心、细心、信心、责任心,帮助每一个添丁增口的小家庭平稳度过“新手期”。同时,带动了200多名家乡姊妹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