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课》2011,(10):47-57
问责制重在“问”,要科学地“问”、规范地“问”,明确“问”的对象,提高“问”的透明度,拓宽“问”的渠道,增加“问”的力度,扩大“问”的范围。只有这样“问”,才能达到“问责一人、教育一片”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官本位”     
“级别”意味着“单位”的“大小”。级别高,单位就“大”,当然“面子”也大;级别低,单位就“小”,当然“面子”也小。不过,这里的“大小”。并不一定指人数的多少或经费的多少。也无关乎占地面积、办公设备和房屋车辆等等的多少,而主要是指“行政级别”,所以叫“官本位”。在中国.一应大小单位,差不多都有自己相应的行政级别,如科级局、县级市、地师级企业等。甚至连“出家人”也不能免俗,据说也评定了“处级和尚”、“科级尼姑”云。  相似文献   

3.
《党风党纪月刊》2002,(5):33-33
封建时代,凡是皇帝的指示和命令,都被称作“圣旨”。“圣”指皇帝,“旨”即旨意,“圣旨”就是皇帝的旨意。在具体应用和形成文字时,分为“制”、“诏”、“敕”、“谕”、“诰命”、“敕命”等种类,有着严格的区别.不可随便相互取代.  相似文献   

4.
“两会”期间,成都连降瑞雪。会场外,雪花飘飞,寒意阵阵。会场内,畅所欲言,群情振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在热议政府工作报告时,“高位求进”、“跳起摸高”、“击鼓奋进”、“加快发展”等振奋人心的词汇频频使用,“民生工程”、“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成为关注重点。  相似文献   

5.
牛廷伟 《共产党人》2004,(10):38-38
“小”与“大”是相对而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小”有“渺小”、“弱小”、“小气”等说法,皆指不显眼、不气派、不动人。因此,人们总是喜欢“大”。“大官”、“大款”、“大家”、“大腕”备受尊崇。“大手笔”、“大制作”备受颂扬。“小”。也就容易被忽略、被冷落、被藐视。其实。不论是在历史的长河里,还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小”往往比“大”更富于生命力和感染力。朱德的扁担和周恩来的纺车,比起国民党权贵们的洋车别墅,不可谓不小,但它们所承载的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和高尚情操,虽经  相似文献   

6.
史海威 《学习导报》2012,(14):30-30
“公关”和“攻关”都是解决问题、战胜困难、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但二者取得的成效、产生的影响、蕴含的精神并不完全相同。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关”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塑造形象、平衡利益、协调关系等方面不可或缺,但绝不能也不应一遇到困难和问题,首先想到“公关”而不是“攻关”,甚至拿“公关”当“攻关”,以“公关”代替“攻关”。  相似文献   

7.
郭庆晨 《党课》2008,(2):124-125
中国古人的谦恭,在称谓上的体现就是称呼自己时多用谦恭之词。比如说,一般人说自己如何如何,不说“我”,而是说“鄙人”、“在下”、“不才”、“小可”,等等;不是说“我以为”,而是“愚以为”、“窃以为”;官员在上司面前更是以“卑职”、“下官”、“末将”自称。在古人看来,这是礼貌,也是做人应有的美德。  相似文献   

8.
崔仁 《党建文汇》2007,(2):46-46
不知不觉中,“顶”、“恶搞”、“愤青”等新生词汇就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甚至一些字母、数字、标点等特殊语汇,如“FT”、“ID”、“94”、“88”、“:)”,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一些曾经陌生的网络语言如“下载”、“链接”、“复制”等等,早已被我们接受。就连一些传统词语也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如“潜水”(只看发言不说话)、“青蛙”(丑男)、“恐龙”(丑女)……  相似文献   

9.
三月下旬,“金牌工人”许振超,“信义兄弟”孙东林,“厕所女工”李影,“轮椅天使”董明等四位“全国道德模范”走进武汉高校巡讲。他们分别代表产业工人、农民企业家、农民工、残疾人“争第一”、“守信用”、“乐观”和“坚强”的事迹,令高校学子热泪盈眶。模范之路不好走,道德模范更坎坷。有些说过“神马都是浮云”的天之骄子.却如“追星”一般.衷心颂扬这四位不是政要、并非明星、出身“草根”的“道德模范”是时代的“道德标杆”!  相似文献   

10.
仲祖 《党建文汇》2008,(4):17-17
奥步:闽南语中,“奥”意为“不好”、“差”,“步”是“想法”、“招数”,“奥步”就是违反公平竞争,非正义或者非法的手段、阴招、损招。  相似文献   

11.
刘贵忠 《当代党员》2012,(11):62-63
当下,“精致的利己主义”、“狭隘的极端主义”、“庸俗的消费主义”、“诡辩的相对主义”、“不加分析的怀疑主义”和“功利的实用主义”,在社会民众中占有相当的市场,都有活生生的实例。这“六种主义”,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航道,是茫然无序的社会病症。作为领导干部,要自觉摒弃“六种主义”,争当“品位干部”。  相似文献   

12.
朱明贤 《唯实》2010,(4):37-39
由“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能得出老子反对“为学”。“为学”与“为道”同为人的能动性的基本体现方式,二者是统一的。“为学”,泛指人吸取知识、升华境界的认识活动,其价值目标是认识“道”以致“善为道”。“道”是可知的,人是能动的,人与道、天、地同为大,因此,人完全可以“为学”以知“道”。“绝学无忧”所绝之“学”有其特定内容,而不是“为学”活动本身,相反,“绝学”以“为无为,则无不治”正是“为学”所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天峻县在全县62个牧业社普遍建立了“说事”制度,不断创新“说事”形式,丰富“说事”内涵,拓展“说事”内容,形成了“说事”、“理事”、“议事”、“干事”、“评事”的配套工作机制。“说事”制度的建立.带来了干部作风的转变,理顺了群众的情绪,形成了推动牧区经济发展的合力,破解了牧区工作的难题,受到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14.
少时,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读得心潮起伏,激情喷涌。悟出“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之深意。在梁启超的笔下,少年之中国,中国之少年,“如朝阳”、“如乳虎”、“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源”,是那么美好、“有力量”、“思将来”、“能进取”、“敢创新”,充满希望。  相似文献   

15.
佚名 《党建文汇》2011,(10):41-41
“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103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是梁启超。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过。习惯上所说“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外国人称中国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  相似文献   

16.
字是美奂绝伦的,其妙往往不可尽言。仅一个“正”字,不但造型方方正正,尽得天地之正气,而且“正”字象征着人的五官端端正正,占有万物之端品,真是妙哉、美哉。“正”字,在浩如烟海的汉字里,显然是一个佼佼者。在组词时,只要词头罩上一个“正”字,这个词便意义不凡。如:人以“正大”为高尚,物以“正品”为荣耀,事以“正义”得人心,是非以“正确”为真理,民族以浩然“正气”为脊梁,社会以光明“正道”为沧桑,就连乘车坐船也以“正点”到达为吉顺……至于“正史”、“正位”、“正宗”、“正统”那就更有讲究了。古往今来,人…  相似文献   

17.
《思考与运用》2007,(6):54-55,57
近年来,北碚区按照“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层政策宣传和理论教育的新途径,认真做好“建”、“送”、“创”三篇文章,通过“自学”、“送学”、“促学”,逐步解决基层干部群众中普遍存在的“学荒”问题,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8.
今年第二季度,大蒜、绿豆的价格持续上涨,随后,玉米、棉花、小麦的价格也呈现出你方“涨”罢我登场的态势,农产品价格上涨上演着“击鼓传花”的一幕。“蒜你狠”、“豆你玩”、“玉米疯”等网络词语迅速蹿红。与此同时,继“房奴”之后,吃不起蔬菜、水果的“菜奴”、“果奴”也开始纷纷“冒泡”,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9.
《党员干部之友》2010,(6):45-45
我们一向自称“中华民族”,但为什么要叫“华”呢? 它源于古代的“华族”,即“华胥氏”。“华胥氏”为什么要叫“华”呢?在甲骨文中,只有“华”而无“花”,“华”字画的是一株长满了花果的花树。《说文通训定声》说:“开花谓之华”,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在祖先还没创造“花”字前,“华”可以泛指一切的花草瓜果。此外,“华”还可以象征日、月、星、辰与火的光华。因此,“华”字最早是对一切光彩夺目东西的总称。  相似文献   

20.
松涛 《党课》2011,(12):64-65
一直以来,一些为官者擅长“指手画脚”,热衷“纸上谈兵”,醉心“总体设计”,新的“思路”、新的“观点”、新的“计划”层出不穷,表面上风生水起,实际上“涛声依旧”。究其原因,与为官者只重宏观不重微观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