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经人物     
<正> 金庸:欲辞院长职务金庸最近宣布辞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和博士生导师的职务,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金庸先生确实表达了辞去职务的想法,但浙江大学领导尚未接受他的辞职请求,金庸也已经在考虑变通的办法。金庸于1999年3月26日正式受聘浙大人文学院院长,2000年得到浙大的导师资格认证,2001开始招收博士生,招收隋唐史和中西交通史博士生。  相似文献   

2.
傅翔 《福建乡土》2008,(6):13-14
没想到会在这个春天的福州见到平凹先生,更没想到的是,竟是和他书信往来了整整5年之后。和平凹先生有往来是在5年前的春天,那个“非典”流行的日子里,我寄上了我新出的第一本书——文学评论集《不合时宜的思想》,同时用毛笔郑重写了封信给他说明了因由,并渴望得到他一份墨宝作为收藏。这件本不会在这非文学狂热的时代发生的事之所以发生,原因就在我出书后头脑发热,  相似文献   

3.
林岷 《台声》2002,(6):42-44
2002年4月8日晚,我在北京的家中接到黄启芳教授电话(台北私立世新大学文学院院长,他是我在台湾教育界德高望重的姑父徐鸿彰教授得意高足和义子,故称我“岷姐”,我叫他“黄弟”),告诉我他陪同台湾孔孟学会会长李焕先生一行下午刚到北京,住在钓鱼台宾馆。我告诉他,我曾在1990年、1991年访台时,在缪全生教授(是我叔叔林纪东的博士生———叔叔在台湾享有“法学界泰斗”的盛誉)陪同下,两次拜会我纪东叔的挚友李焕先生,己10年未见,很想念他,希望此次能够见面。两天后,黄弟电话告诉我说,李焕先生很高兴接受我访…  相似文献   

4.
姜志凤 《春秋》2010,(2):49-49
泰安医学院建院之初.曾给中国科学院院长、著名书法家郭沫若先生去信。请求他题写院名。不久,接到回信。院长拆开信封,却什么也没有见到。正在纳闷的时候.一位教授进了办公室。教授问:“院长,哪里来的信?”院长说:“我们给郭沫若先生去了封信.请求他题写院名,他回信什么也没写,只邮来了个空信封。  相似文献   

5.
淮水寻根     
淮水寻根冯金声,苍生李根淮先生从海外归来省亲,一见面就说“冯世叔,我这次回来,第一件事要办的是想看看准源,家父在世时曾多次讲,没有淮源之水就没有修李家,所以把我的名字起作李根谁”。我看着他那认真劲,立刻明白,是李老先生始终没有忘记几十年前他在桐柏山淮...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笔者采访了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朱育理先生,请他回顾并展望了近年来关于海峡两岸航空工业的交流情况及发展前景。 “我一调回航空航天部,接触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台湾同业人员的交往” 在问及海峡两岸近年来航空工业的交流情况时,朱先生说:“我是1992年调回航空航天部担任副部长的。我调到航空航天部(航空工业总公司和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前身),接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台湾航空界朋友们的交往。当时我记得是台湾台翔航太公司的总裁朱信先生来大陆访问,我们非常友好地谈了两岸之间在民用飞机合作方面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近期阅报,读到李嘉诚先生两则轶事.一是“总在‘抢学问’”,二是回避女明星。我边读边思,虽然无缘面见李先生,却仿佛面听李先生的谆谆教诲,心悦诚服,尤对“抢学问”深有感悟。  相似文献   

8.
农夫汤姆养了一群羊,放牧时,他总是放声高唱:“我雪白的羊群啊,多么可爱……”可有件事总让他感到有点遗憾——他的羊群里还有一只黑羊。汤姆盘算着要卖掉黑羊:“这样我的羊群里就都是可爱的白羊了”。  相似文献   

9.
偶然从俞杨母亲那里听到他为了找到那张“最佳小组长”的奖状而与其母亲大发脾气的事,才知道那是他上学以来所得的第一张也是惟一一张奖状。那是在期末评先进时,俞扬所在的小组被评为“最佳小组”,而他顺理成章地被评为“最佳小组长”。对此,我始终认为是因为组员的良好配合成就了他这个“最佳小组长”,并没有把这件事特别放在心上。但从他母亲那里得知,那天俞扬从学校捧回奖状时是多么的激动、兴奋。他曾小心翼翼地将奖状贴在书桌前的玻璃板上,并一脸兴奋地告诉妈妈:我得奖了,我终于也得奖了。后来在母亲收拾房间时,无意将奖状压…  相似文献   

10.
去年11月9日,香港著名作家、《明报》创办人查良镛(金庸)先生偕夫人林乐恰、儿子查传倜来到阔别了半个世纪的故乡浙江嘉兴市访问。在四天时间里,他们游览南、北湖,观赏钱塘江潮,投资办企业,忙个不停,获得了乡亲们的赞誉。东山再起金庸先生于1993年3月退休。他辞去《明报》董事局主席,将艰辛经营32年的《明报》出售给于品海为首的智才集团。尔后,他却依依不舍这心爱的“江山”,准备东山再起。去年72岁的金庸老当益壮,一次在杭州香格里拉酒店对记者说:“人生总是无常的,生命也不知道哪一天结束,任何事情是没有永远的。”金庸先…  相似文献   

11.
邓演达老师是我在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时的教育长,也是我所敬爱的一位严师。他是民主革命杰出的领袖人物,是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坚决拥护、彻底实行“三大政策”的左派领袖之一。他的一生是短暂的,却是光辉灿烂的,他的事业和精神,是永垂不朽的。我噙着热泪来追忆敬爱的老师。现在将我由学生到跟随其工作一年多时间内有关邓老师的几件永远难忘的事,记述下来,聊表崇敬哀悼之心于万一。(-)我是1926年春黄埔军校四期的入伍生。到了举行甄别考试,提升为军官生的口试一场,邓老师是主持口试者之一。当我听到叫名,应声站在他的面前时,…  相似文献   

12.
唐骏“学历门”是最近社会上闹得比较大的一件事。说起来,唐骏先生是与我同时代求学的人物。上世纪80年代,此君在北京邮电大学,我在中国政法大学,一条晓月河将两所院校分开,彼此隔河相望。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当唐先生以“打工皇帝”名扬天下时,仰慕之下,似乎还有种莫名的亲切感。看,这人上大学时,也许曾在晓月河边和我擦肩而过呢。  相似文献   

13.
做人如水     
也许每个人心底,都有些不能讲的缺德事,在良心和灵魂的煎熬下.这些极有可能成为发酵母.逐步酵变成忏悔之心。有一年,我到央视《东方书城》栏目做节目,正巧碰到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老师。闲聊中,他对我说起这么一件难以启齿的往事。创业初期.该集团代理一家公司服务器产品,有家客户购买的服务器.出了点问题。结果国外的公司一时找不到无法赔偿.就这样赖掉了那家客户的两万元。但这成了积压在柳传志心头的一块石头。三年后又碰到那家客户.柳传志赶快将这两万元钱还给了对方,这才长长呼出了一口气。这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企业家对我这个盲童讲出的内心最为真切的感受.本该保密的“隐私”,他却跟我讲啦!只因他敢于说出这件事,我以为他才更该受到大家的尊重.我不禁为他鼓掌叫好!  相似文献   

14.
十年以前我就认识溥杰先生了。当时他告诉很多人他正在写《自传》,他的《自传》的出版是大家普遍关心的。有位李老先生正在协助他整理,因为整理者也已年老,进度比较迟缓。不久李老先生不幸车祸丧生,整理《自传》的工作就搁置起来了,溥杰先生想亲自动手,他实在公务繁忙,抽不出空来。1990年溥杰先生回到日本探亲,一位日本作家知道溥杰先生的《自传》尚没有写成,提出要给他写《自传》。溥杰先生回答他:“我有我的祖国,这件事我要请示我的国家。”回国后  相似文献   

15.
孙天明 《创造》2008,(12):54-54
在中国作家里,金庸拥有最多的读者。凡有井水处皆有金庸小说。然而,金庸的伟大不只是因为他是平民文学的大师。也不只是因为他是香港《明报》的创办人,更关键在于,当古典中国的“庙堂”背弃了“历史正义”时。金庸通过他的小说创造了一个“江湖”,在那里。“侠”的精神就是“不服从的精神”,这既是寻找“历史正义”的一个通道,也是迈向公民社会的一个精神接榫。  相似文献   

16.
从金平回来     
从金平回来,一直介想着有关扶贫的事。 对苦聪人作调查时,有几件事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在者米街了上碰到一个30岁左右的苦聪男人,黑黑瘦瘦的,肩上挎着一条布袋。他是者米拉祜乡苦聪大寨村民小组的组长,从山上下来赶街。我知道,对于若干年前还隐居深山的苦聪人来说,有更多的人学会做买卖是一件好事。我同他交谈起来,得知他能编制一种还算有点特色的小竹箩,并且以5至10元的价格在街子上卖.可惜的是有这手艺的人太少 问他 “读过书没有?”他显得很不好意思,只是笑,说“只读过三年,读得太少了,我现在还读夜校,干部带头…  相似文献   

17.
共和党总统罗纳德&#183;里根1981年走马上任后不久就遭到枪击而受重伤。据说。他向他的医生们提出了要求。他说:“请向我保证,你们都是共和党人。”后来,他对妻子南希谈到了他九死一生、幸免于难这件事。他开玩笑地说:“亲爱的.我当时忘了像鸭子一样突然扎入水中。”  相似文献   

18.
陈翰笙是我景仰的学者。去年“七一”,我给编辑部同志讲“我心中真正的共产党人”时,第一个就谈了陈翰老。很早就听党内学人谈到陈翰笙的人品和学问,20世纪80年代我有幸向陈翰老求教时,我是30出头的青年,陈翰笙先生是年近九十岁的长者,陈翰老第一句话是说:“我能为你做些什么?”言语中对青年人是那样的平易、恳切、坦诚。与陈翰老相处,他总是在真诚谈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给青年人以启示,还经常提供他搜集的资料。陈翰老那时的眼睛因患严重青光眼、白内障,已视物不清(自称“一青二白”),一次在谈论历史人物时,陈翰老摸索着给我写了黄宗羲的一句名言:“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并讲解了黄宗羲思想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陈翰老的手迹我一直珍藏,铭记。  相似文献   

19.
备课卡片     
涵养与智慧成功的秘诀有学生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怎样才能修学到他那般博大精深的学问。苏格拉底听了并未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哪些同学坚持了?”有九成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了…  相似文献   

20.
吴翠芳 《台声》2004,(8):70-71
采访陈大刚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从一群台胞大学生中把他找出来,当时他正跟其他学生聊得火热,还打打闹闹着,同伴都亲切地称呼他“大刚”。 当记者提出要采访他此次大陆之行的感受时,他笑笑说:“我已经在北京一年了。”原来,他已经是人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