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格尔对实践问题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他的实践辩证法思想中.实践辩证法是其实践哲学的精髓,大体上包含五个主要内容,即思维与意识的对立统一、意识与意志的对立统一、意志与 自由的对立统一、意志自由与行为自由以及思维与实践的对立统一.在建构实践辩证法过程中,黑格尔不仅探析了人类与动物的区别,而且区分了"实践态度"与"理论态度"两个概念.在黑格尔看来,"实践"的出发点是思维,具体表现为从普遍性到特殊性的运动过程,同时体现人类的决定能力与行为能力的统一.黑格尔借助实践辩证法深入系统地解析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发生机制以及人类实践遵循的辩证法,对人们认识"实践"这一概念的核心要义以及人类实践活动的复杂性、人类行为自由等论题具有理论启示,但由于在唯心主义道路上走得太远,黑格尔的实践辩证法并没有将他自己引向存在和时代的现实.  相似文献   

2.
过去,我们只知道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实际上,人们的认识活动是由认识主体、认识中介、认识客体所构成的,它们又形成互动关系。在中介系统中,既有物质形态中介(工具型、感官型、符号型),又有非物质形态中介(观念型、方法型、情感型),更有实践形态中介。在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加上认识中介,那认识活动就立体化了。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对资本主义自然科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认为自然科学通过抽象"纯"事实只能认识虚伪的假象,而科学技术带来的社会分工将导致物化现象。卢卡奇揭示了自然科学的"科学"之伪,并提出只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坚持整体的具体统一,才能正确地认清社会历史的本质,因而才是真正"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较早明确提出人学辩证法的是法国存在主义者萨特。萨特所主张的“人学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及其人学辩证法毫无共同之处,他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攻击是没有根据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从来没有忘记人,它关于主客体的学说以及有关人学辩证法的思想是相当丰富的,对人的生存方式本性的哲学反思和辨证把握是马克思的人学辩证法的核心内容。所以说,萨特的所谓“人学辨证法”本身并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萨特对东欧机械的、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批评,里面有一些合理的成分并提出了人的存在与马克思辩证法这个重要问题,即所谓的人学辨证法与马克思主义辨证法基础理论的关系问题,这应该引起我们对马克思的人学辩证法思想的关注和思考。马克思本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和使用过人学辩证法一词,但并不能因此否认他的辩证法理论和其它著述中包含有深刻的的人学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5.
从宏观意义上讲,马克思的辩证法理论客观存在着两大基本形态,即理论辩证法和应用辩证法.承认唯物辩证法可以区分为两大基本形态,这意味着肯定了从辩证法中分离出来应用辩证法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将一般辩证法和应用辩证法区分开来,这在实际上早已完成.但是从理论形态层面诠释、阐述和论证这种分离,却存在着诸多困难,致使这种"分离"工作长期处于滞后状态.要成功地实现从唯物辩证法中分离应用辩证法,最主要的应是首先澄清关于应用辩证法定位及其称谓等问题上的某种模糊认识,这里涉及到应用辩证法的定义、研究对象、社会价值及特点等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是德国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在西方哲学史上创建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尤其是他的历史观,虽然形式是唯心主义的,但内容却是现实的,其中包含着许多辩证法的珍宝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本文着重介绍黑格尔历史观中所包含的唯心主义形式下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辩证法运用于对社会历史现象的研究,从而把对历史的研究从以往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并提出论证  相似文献   

7.
在<荀子>出现之前,儒家典籍中无"教化"一词,"教"与"化"连用,在儒家典籍中首次出现在<荀子>中."教化"作为一个双音词,既有"教"的涵义,又有"化"的涵义.可是现在流行的许多辞典中,把"教化"之"化"解释为"感化",此解不合于荀子的原意.荀子所讲的"化"是指人长期生活在某种环境中,他原有的思想道德面貌就逐渐会被环境所改变,"化"是环境对人的道德思想所产生影响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人是感觉不到的.荀子提出的既"教"又"化"思想,是对先秦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的重大发展与完善.他纠正了只重视"教诲"而忽视"教化"的倾向.理解荀子的这一思想,对于改进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史伯与赫拉克里特都是古代的哲学圣贤,他们把世界的本原都归结为某种物质,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在他们的哲学观点中同时也包含着辩证法的观点,两位先哲虽然生活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但相似的社会经济基础使他们提出的哲学观点具有可比性。本文对比了他们的哲学观点所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一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核心思想是总体性的辩证法。他提出这一思想主要是针对马克思逝世之后出现并日益发展的非价值化的辩证法观念。卢卡奇认为,在这种辩证思维中看不到人的概念,从而使得辩证法失去了革命性、批判性的人文特征。而在他看来,只有在革命的批判的实践意义上才能够正确理解辩证法的含义,所以人必须成为辩证法的核心,辩证法必须是关于人与其对象之间的实践性运作,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整体关系。这也就是卢卡奇所谓的总体性辩证法的基本含义。卢卡奇认为,他所提出的总体性的辩证法也是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中具体运用过的思想方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经济关系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关系,并在整体中考察局部。卢卡奇说,“《历史和阶级意识》的伟大成就之一就在于恢复了总体性范畴的中心地位,这一范畴曾被渗透在马克思的全部著作之中,然而却被机会主义者用科学主义代替了。”(《历史与阶级意识》,第25页,重庆,1989年版。)  相似文献   

10.
阿尔都塞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看到其"过程性"的基本特征,并用以作为建构自己"无主体"的社会结构观的理论依据.阿尔都塞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理解是片面的,他没有看到黑格尔辩证法的历史主义方面,以及其中蕴含着的深刻的主体性思想和人道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1.
普遍真理与普世伦理的根据都只能在人那里寻找,前者着眼于人的话语形式的普遍性,后者立足于人性中的普遍性情感要求。但是,多样性、差异性就是生活本身,探求多样中是否存在某种一致、差异是否可能达成某种统一尽管是哲学追问的不懈动力,但实际上这种"一致"、"统一"可能只是经验性的假设前提。  相似文献   

12.
辩证法曾经作为认识世界与社会斗争的指导方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兴盛一时。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辩证法似乎要被打入冷宫。但实际上,黑格尔辩证法拥有其哲学自身的理路,对于它,庸俗泛滥的理解固不可取,简单的抛弃也非科学的态度。辩证法不是处世的小计谋,而是生命的大智慧,即是实现自由的方法和道路。在对自由的理解上,康德因其揭示了自由的先验来源而功不可没,然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却使自由从康德的“天国”回到了“人间”,“对立统一”就是要使自我在他者中实现自身的自由,使自由成为存在于他者之中的现实;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不是自我对异己的消耗,而在异己中保持住自己,它既成全了自身,也成全了他者。在这个意义上,辩证法是要让人在天地之间找到自身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那体系庞大、犀利深刻的思想中,对"美"的问题所进行的考察虽然没有形成一个像今天这样一种学科意义上的"美学",但他对美的问题所进行的探索,思考之深、意境之高,却是我们仍需再三深思、认真对待的。他把美的根基从劳动环节入手,奠立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上,但这又不同于普通经济学或社会学意义上的物质生产,而是一种具有本源性的活动,是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意义上所进行的一种活动。这个思想与现象学将"生活"、"生活世界"作为一切科学、学问的基础,作为一个"前谓述判断"的领域这种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对美的问题所做出的论断,更能切入马克思相关美学思想的内核。  相似文献   

14.
老子哲学是人类精神发展在思想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在辩证法方面,将当时的军事辩证法提升到了一般辩证法。在宇宙生成论方面,发展了事物发展和转化的中介思想。在关于矛盾转化的理论方面,提出了守弱的可操作性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无行为则无犯罪"的适用存在局限性,其是对纯粹思想入罪的否定,不能据此认为只有"存在行为"才"存在犯罪",当刑法命令人们必须实施某种特定行为时,不存在特定行为的不作为反而会成立犯罪。将具有社会意义视为行为概念的认定标准,取得了形式上的统一,但也造成了行为概念的空洞化。不作为犯罪规定的并不是一种有害行为,而是一种有益行为的不存在状态,该行为并不是促使危害结果发生的"原因",而是制止危害结果产生的"阻却条件"。不作为犯罪违反命令规范,以定型之有益行为的不存在来彰显不法,作为犯罪违反禁止规范,以定型之有害行为的存在来彰显不法,二者在客观上为两种互斥的事实状态,两种规范则表明了实现犯罪的两种不同途径。行为只能是人事实地控制客观条件而作用于具体的人或物之存在状态的现实过程,社会事实才是能够同时涵盖作为与不作为的上位概念,行为则是作为与不作为共同内涵的下位概念,其通过宣示"何种行为成立犯罪"来明确不法路径或者宣示"何种行为不成立犯罪"来明确合法路径。划定罪与非罪的界限是行为作为刑法中基础概念的核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西汉初年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贾谊在向统治者所献《治安策》中,就当时表面"升平"下的严峻"事势"深入剖析,从大治安的角度提出了振聋发聩的针对性政策改进建议。文章借鉴其思想,结合当今形势,围绕公安民警的时代责任,结合人民警察的"中国梦",从防乱、祛邪、扶正和固本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理性探讨,提出以下建议:树威信,立警魂,安民心;反腐败,解矛盾,舒民愤;育民气,辅自治,促和谐;孚民望,革陋俗,培根元。  相似文献   

17.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阐述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解,认为马克思辩证法是革命的辩证法,而不是恩格斯所谓的"自然辩证法"。卢卡奇认为:首先,马克思的辩证法是总体性的认识方式,不是恩格斯的以三大规律为核心的"科学"总结;其次,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主体—客体辩证法,而恩格斯在这点上根本没有涉及;最后,马克思辩证法的落脚点应该是革命实践,恩格斯的理解仍然处在旧唯物主义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18.
面对知识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国的人文学术传统如何走出偏重于语言文字研究的考据学老套路,借助于文化人类学的宏阔视野和跨学科知识系谱,充分利用古人所轻视和忽略的民俗学、民族学素材,以及古人所无法见到的考古学新材料,获得多方参照和交叉透视的"打通"效果,使得传世文献中误解的和无解的难题获得重新考察的机缘,这是近年来国内的文学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研究者竭力尝试的方法更新之途径.继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三重证据法"之后,"四重证据法"的命题也应运而生.[1]从国学方法变革角度提出的四重证据法,因为和西学中的美术史及物质文化研究等新潮流形成呼应之势,其作为学术生长点的潜力正在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19.
通过探究法律对无行为能力人提供特别保护的规范意旨,论述了无行为能力人的保护制度与交易保护制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在此前提下对于无行为能力人之是否具备表示能力以及受领能力进行了分析。而在我国实证法上的"纯获利益"行为(即接受奖励、赠与、报酬这三类行为)中,由法官或者与其具有相应的法学知识素养之人按照法律规定判断某种行为对于无行为能力人而言是否是"纯获利益"的,无行为能力人有可能有也有可能无此判断能力。最后论述了年龄未达的无行为能力者与精神瑕疵无行为能力者不应一体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七十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建构历程中,苏联学者普遍确立了以"推广论"解释历史唯物主义之形成的理论模式。由于认识不到实践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基性作用,"推广论"存在着割裂自然与历史的内在关联、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与辩证法的内在本质、背离马克思的"彻底唯物主义"何以"彻底"的真实意蕴等理论缺陷。全面审视"推广论"的缺陷,对于我们以"实践"为根基走向"统一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