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大量新型农牧民组织的涌现,改变了内蒙古农村牧区的组织结构和社会结构,农牧民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十七大报告"精神,坚持农牧民组织建设的多样化方向,充分认识农牧民组织建设的深刻意义,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北京支部生活》2012,(12):42-43
互助会采取三种模式分类组建。一是村党组织主导型。组织创业有成的党员与有创业意愿的低收入党员、群众结成帮扶对子。二是党员中心户带动型。三是产业合作互助型。互助会一般由村党组织书记或创业大户党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担任会长,下设项目推进、技术指导、市场销售等服务组,以党员创业中心户为主体、  相似文献   

3.
自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年以来,海安县委把加强农业产业链、农民合作组织党组织建设作为重点,积极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协会”的工作模式,探索了一条“组织保障、产业引导、典型带动、发展惠民”的产业发展新路子,实现了教育党员更有效,服务群众更直接,推动发展更有力的目标。坚持因社制宜,优化组织设置,构筑产业发展的“桥头堡”。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党建工作台账,根据不同专业合作组织的党建类型和特点,通过单建、联建、挂靠建等方式,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建率。整合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形成的农民合作组织建立产业党组织,在“一村一品”形成的产业链合作组织建立党组织,对人员分散、不易管理的合作组织,采取村党支部下设特色种、养殖党小组的形式开展党的工作,先后建立大公镇山羊协会、雅周镇草绳协会、周垛村朗德鹅业合作社党支部等40多个党组织。党组织依托专业合作组织这一平台,有效发挥了上联党委、政府,下联党员和群众的作用,探索了一条党组织服务产业发展、服务农民致富的新途径,牢牢夯实了党在农业产业发展链上的根基。  相似文献   

4.
仲月琴 《湘潮》2013,(1):177+179
近年来,阿勒泰地委、行署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农牧业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牧民增收。但由于农牧民认识不到位、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不够、内部管理不规范、成员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牧民合作组织的发展。笔者通过现状调查,就当前我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及发展,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思考。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应该发挥组织、宣传、教育、服务群众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指出"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近年来,哈尔滨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迅猛发展,合作社党组织在发挥作用方面取得了多方成效,但依然存在缺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党组织需要协同发展的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设置模式滞后、专业合作社党组织书记及党员队伍素质不高、专业合作社党组织配套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转变思想认识,发挥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培养选拔高素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队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配套机制,是当前农民专业合作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大兴区委采取的"党支部 合作社"的党组织设置新模式,不仅确保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党组织的覆盖面,还带动了农民驶上了致富增收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7.
墨江县采取强化服务组织、优化服务体系、深化服务内涵、固化服务保障"四化"举措,完善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强化服务组织,推动基层组织由"忙事务"向"抓服务"回归。优化组织设置,采取单独组建、区域联建、行业统建等方式,在专业合作社、产业链、园区、商贸楼宇、流动人口聚集地建立党组织,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渗透到项目,融入到产业,覆盖到党员,辐射到群众。在村(居)民小组、专业合作社组建党支部437个,在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  相似文献   

8.
定兴县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要求,加快推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探索出一条党支部领办土地专业合作社“定兴模式”。截至目前,全县246个有耕地村已经全部成立土地专业合作社,总入社面积6.6万亩,进一步提高了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水平,增强了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相似文献   

9.
《奋斗》2015,(6)
<正>近年来,肇东市委以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核心,以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适应农村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新变化,探索、总结和推广了"支部+合作社"特色党建新模式,使党建工作成为合作经济组织的"金字招牌",推动了合作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健康开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全市依托村党支部,以农村党员和各类能人为主体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512个,建立党支部327个,党小组816个,共引  相似文献   

10.
<正>村党支部在辖区内与企业以及合作组织以多种形式共同建立党组织,让党的组织优势和企业市场化经营有机结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根据巴彦淖尔市委织密专业合作组织中党建网络的要求,临河区在推进农村党建工作中,采取"村企共建""村社共建""社社联建""村社企联建"四种模式,因势利导,灵活设置,大力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实现了党建增活力、农民得实惠、企业促发展的目标。目前,临河区已在规模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75个,有党员1735名。  相似文献   

11.
正大方县通过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推动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有效实现集体经济与农村群众"双赢共富"。近年来,大方县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聚焦合作社带富功能,通过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将村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合作社的经济优势、产业优势相结合,探索实施"党支部+合作社"发展模式为农业赋能,依托主导产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有效实现集体经济与农村群众"双赢共富"。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探索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途径。”德惠市委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在全市农村建立党员生产合作社。所谓党员生产合作社,就是由上级党组织倡导,基层党员、干部领办,农民群众自愿联合、民主管理、风险共担的一种经济组织。围绕蔬菜、水果、畜牧业及经济作物等合作经营项目,共成立了六种类型的党员生产合作社。一是乡镇领导干部领办的。二是村党支部书记领办的。三是乡镇站所干部领办的。四是党员能人领办的。五是民营企业领办的…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心转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使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工作方式、活动方式更加符合服务群众的需要。但从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缺少必要的集体经济作为基础和支撑,村党组织自身运转困难,服务能力也大大弱化。因此,应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变行政命令为政策引导和扶持,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第一,创办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牧民党员老龄化是一个普遍现象,个别地区因党员队伍年龄老化,选不出一个合适的党支部书记,而影响了农村牧区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使村嘎查级组织陷入瘫痪和半瘫痪状态,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值得思考和研究。一、农牧民党员老龄化的原因一是农村牧区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使农牧民有了自主权,他们对党组织依赖程度大为降低,加入党组织的动因不足,要求不强烈,因而党员后备力量、干部后备力量都相当缺乏。二是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青壮年农牧民过着“全年打工经商,腊月回家过年”的“迁徙”生活,缺乏靠近党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村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其内部党组织建设成为必要和现实.尽管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还存在着数量少、规模小、组织运行不成熟等问题,但在产生条件、存在方式、组织运行等方面表现出了与村党组织不同的特点,对村党组织产生了影响和冲击.分析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建设的特点、规律、制度机制,对完善其自身发展,构建“两个党支部”之间的协作、和谐关系,共同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仁怀市大坝镇簸箕坝村以"三聚焦三强化"深入推进"千人帮千社,千企带千社"工程,实现产业发展、利益联结、增收致富三位一体持续推进,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聚焦组织建设强化统筹引领。从夯实基层党组织,建强合作社机构,完善联系指导机制着手。坚持党建引领,采取"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组织方式,发挥基层党组织带头发展产业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王士兰村位于沈阳市浑南区东南山区,村域面积12057亩,耕地5600亩,人口1560人。村党总支紧紧围绕"党建强、发展强"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行"支部+合作社"发展模式,经过短短7年的快速发展,村民人均纯收入已近2万元。昔日远近闻名的后进村如今成为省市文明村,村党总支先后荣获"辽宁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沈阳市先进党组织"等称号。王士兰村党总支组织村民先后注册成立了沈阳南沟种植合作社、沈阳新地树莓种植专业合作社、沈阳众磊农产品种植基地等7个合作社,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引进树莓、寒富苹果、紫薯、  相似文献   

18.
抚顺市清原县注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牵头引领作用,结合特色农业产业,积极组建农村产业协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引导和组织群众走合作增收致富之路,增强了农村党建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9.
洪峰 《实践》2011,(7):35-35
赤峰市林西县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以提升村级党组织引领发展能力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在经济建设前沿的主导作用,创新“1+3”(支部+合作社+生产基地+示范户)村级发展模式,引导、服务、推进、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得到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20.
《红岩春秋》2014,(11):F0003-F0003
<正>竹院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组建于2013年3月15日,位于石柱自治县南宾镇黄鹤村,交通便利,离县城只有5.5公里。竹院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面积10000亩,以游客赏花为特色、以青少年农耕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教育为主线的产业合作组织,全年十二个月,月月有花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