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践》2021,(7)
正"巴特尔"蒙古语意为"英雄",廷·巴特尔也是当地牧民心中的英雄。1974年,廷·巴特尔离开城市来到牧区,扎根草原,成为一名普通牧民。近50年来,他怀着"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坚定信念,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将草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带领牧民通过划区轮牧、建设草原、科学养殖、多渠道增收,走出了一条草原增绿与牧民增收的双赢之路。  相似文献   

2.
今年46岁的才仁是肃北蒙古族县盐池湾乡的大能人,他带领乌兰布勒格村群众,不仅实现了家家养育棚圈化,草原围栏化,生活定居化,还在全县最先致富奔小康,赢得了许多荣誉.牧民们亲切地称他为乡村致富的"领头雁".  相似文献   

3.
<正>素有"沙漠之舟"美誉的骆驼,是人类可敬的朋友。在古代蒙古民族的经济生活和军事行动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草原上以牧驼为主的牧民尊为"万牲之王"。据文献记载,在骆驼被驯化为交通工具后,骆驼比赛也相继产生。每逢节假日、婚宴、祭祀敖包,以及召开那达慕大会,居住在草原、沙漠戈壁的蒙古族牧民都把骆驼比赛作为一项重要的喜庆活动,它同赛马一样成为蒙古族牧民生活中的十分喜爱的传统  相似文献   

4.
《实践》2018,(11)
正"1957年,在内蒙古苏尼特草原组建了第一支红色文化工作队——乌兰牧骑。乌兰牧骑一直活跃在草原上的牧民中间,他们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在为牧民们提供精彩文艺节目的同时,也把党的政策传播到牧区,深受牧民的喜爱。这61年来,乌兰牧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也有不变的,那就是常年扎根草原,坚持为农牧民服务。"在今年10月11日播出的《焦点访谈》节目中,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作为全国第一支  相似文献   

5.
《实践》2015,(11)
<正>从1999年"神一"成功回收到2013年"神十"安全着陆,都有四子王旗边防大队全体官兵的默默守护,他们也因此被称为"神舟卫队"。王存是脑木更边防派出所第一警务区警长,15年来,他一直负责神舟飞船返回落点的安保工作。王存管辖的警务区有100多户牧民,"30公里是邻居,100公里串串门"。尽管牧民居住分散,王存仍常常带领民警深入牧民家中调解纠纷、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每到飞船发射前一个月,他  相似文献   

6.
在夏河县阿木去乎草原,有一位被牧民群众称为"我们的好‘阿克’"(‘阿克’,藏语对德高望重的出家人的尊称)的人民法官,他就是2000年被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记了个人一等功、2001年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夏河县人民法院阿木去乎法庭副庭长、共产党员旦巴.  相似文献   

7.
《实践》2016,(6)
正草原牧区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一直是个难题。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锡林郭勒盟公安边防支队创新边境牧区基层党建工作载体,从警地联创联建上找到了破题法宝,探索形成了"党员中心户+警务室"的牧区党组织建设模式,让草原上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被牧民们形象地称为身边的"红色堡垒"。党员牧民的连心桥2015年10月21日上午,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额吉淖尔镇赛音  相似文献   

8.
正在省级领导岗位任职22年,上千次深入农村牧区调研:走遍了青海的山山水水;退休后带领大家栽树3000多万棵,给西宁百姓留下了郁郁葱葱的南北两山;把自家办成"牧民店",30年里为7000多名牧民免费提供食宿;从政50年,没有为一位亲属开过方便之门。这个人就是一心为民的好省长尕布龙!他忘我奉献、身体力行了究竟什么是"青海精神高地"。他实干苦干、薪火相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9.
正现年61岁的索南是河南县赛尔龙乡尕庆村已离任十九年多的村支部书记,和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每一个牧民一样,过着传统而平淡的生活。索南的妻子早年离世,他听力上又有障碍,一个人拖儿带女,生活也不富裕。但他积极转变观念,在党和政府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指引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科学养畜,合理经营,一步步走上了富裕之路。索南在自己的生活富裕起来后,没有只顾自己享乐,他想到的是扶贫济困,带领村里的群众们共同致富。  相似文献   

10.
《实践》2015,(2)
<正>内蒙古自治区被誉为蒙古马的故乡和蒙古族马文化的摇篮。蒙古族以"马背民族"著称。在蒙古族文化中,马被奉为"神"。在北方岩画中最早出现的"史前艺术"中就有马的形象。在草原上,人们把那种没有一根杂毛的纯白马视为"圣物骏马"、"长生天"派来的使者,是能为草原带来美丽富饶和为牧民带来富裕幸福美好生活的象征。草原文化是蒙古族文化的核心,蒙古族马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草原文化的形象标识。一、内蒙古马业发展的六个转变养马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马能为人们  相似文献   

11.
1997年10月,强国年离开他奋斗了几十年的牧区草原,调任肃南县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从此,这位被牧民群众称为"人民好公仆"、被省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被地区授予"勤政廉洁好干部",被县委多次表彰的藏族人民的优秀儿子,又肩负起了反腐倡廉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2.
一个年仅33岁的蒙古族青年,凭着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追求,在接羔保育、牲畜品种改良、草原生态保护等方面积极地进行了科学的探索,不仅使自己成为巴尔虎草原上远近闻名的富裕农民,而且带领牧民们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诚实践者。他就是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白音诺尔苏木塔日根宝力格嘎查党支部书记道日那。1987年,道日那从海拉尔第一中学高中毕业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参加了中央党校在新巴尔虎左旗开办的牧业中专学习班,获得了绿色牧业科技证书。丰富的畜牧业知识为他…  相似文献   

13.
《实践》2020,(8)
正"草原生态与游牧文化游学营"是以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哈日高壁牧业合作社的牧民为主体,在民间组织的协助下,以多样化群体为服务对象的草原文化生态旅游实践。游学营在深入分析草原牧区现阶段面临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让游客体验式游玩和学习,达到对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传播和传承,实现了草原文化在原产地的低成本转化,为牧业社区带来了经济效益,开辟了一个兼顾草原生态、牧区社会和牧民生计的新路径,是新时代由牧民在草原地区实践的草原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4.
今年40出头的藏族青年多杰才旦,是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青海有限公司果洛分公司推荐、组织选派到久治县门堂乡门堂村的扶贫驻村第一书记。自担任第一书记以来,他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在草原与牧民一起放牛羊,一同拌炒面喝奶茶,羊圈牛棚、四季草场、支部活动……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牧民眼中,他是"帮助致富的朋友";他的眼中,牧民是"共同进步的亲人"。  相似文献   

15.
《实践》2017,(2)
<正>他扎根基层三十余载,一心一意为嘎查谋发展,全心全意带领牧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他,就是苏尼特左旗巴彦乌拉苏木巴彦塔拉嘎查的党支部书记格日勒满都呼。前些年,连年的自然灾害,给嘎查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损失。立足嘎查实际,格日勒满都呼提出了"发展集约型、效益型畜牧业"的发展思路。近3年,他争取到项目资金1500万元,完善了嘎查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的同时,他组织牧民打机井、新建种植基地,配备了全套节水灌溉设备和农机具,基地饲草料亩产达到8000  相似文献   

16.
正自从党的好政策走进了草原,牧民群众兜里便有钱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交通运输快捷,物流发达了,昔日静默的草原也能购买到丰富的生活用品。有人生产、居住的地方就会产生垃圾,草原也不例外,曾经令人神往的草原也逐渐改了"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景,取而代之的是随风飞舞的纸屑和白色的"塑料花"。在珍秦牧区,发生过这样的事,有牧民家的牛羊不肯进食、日渐消瘦,牛羊死后,牧民剖开其肚皮时发现,牛的胃  相似文献   

17.
正1937年4月上旬,红军西路军左支队1000多人,在李先念、李卓然、程世才和黄火青等人的领导下,进入蒙古族牧民游牧的草原地带——甘肃肃北县盐池湾乡考克塞。黄火青带领十几名先遣队员,首先到达考克塞,观察地形,确定部队宿营地,发现当地有新过的畜群踪迹,便开始寻找牧民。他们走了几十里路,见到一个壮年蒙古汉子在支撑蒙古包,周围还有很多牛羊,便策马向他奔去。  相似文献   

18.
《实践》2015,(5)
<正>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是继草原"双权一制"、取消农牧业税后,又一项惠及广大牧民的好政策,是协调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牧业生产与牧民增收的重大举措。自治区农牧业厅高度重视政策落实,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从草原牧区实际出发,紧紧抓住牧民增收、草原增绿、畜牧业增效的政策取向,多措并举,全面落实各项任务目  相似文献   

19.
《实践》2017,(7)
正他是汉族,却讲着一口流利的蒙古语;他身材并不魁梧,却担起了为广大牧民服务的重任;他的身份是检察官,却成了百姓信任的贴心人……他扎根边疆草原30年,熟悉他的人都亲切地称他"老潘"。潘志荣,达茂旗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兼派驻满  相似文献   

20.
圆梦大草原     
醇香的奶茶飘溢着草原的芬芳,幸福的微笑写满了鄂温克族老牧民那仁哈吉德饱经风霜的面庞。回首半个世纪的沧桑岁月,这位七旬老人把万千感慨化成了一句肺腑之言:是共产党,是新中国,是改革开放,圆了我们牧民祖祖辈辈的梦想。1929年,那仁哈吉德生在鄂温克草原深处的嘎鲁吐嘎查,这片草原是他永远的家。大自然赐予这里丰美的水草,然而,在旧社会,牧民们住着低矮的蒙古包,过着贫穷的游牧生活。“勒勒车”(牛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牧民们常年吃着稷子米、黑面汤,没有大米白面,更没有蔬菜。草原上没有一家医院,牧民们生了病。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