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彭吉军 《求索》2012,(8):145-147
《论语》零形回指具有歧义性,分为零形回指1和零形回指2,前者是真正的零形回指,连接小句构成话题链,后者相当于第三人称代词,对话题链起分界作用。这种歧义性可能是由于先秦汉语缺乏作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因此零形回指"身兼两职",以弥合篇章需要与词类系统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指示代饲跟三身代词在来源上有密切的关系,多种语言里都有或显著或隐微的例证。法国人W·Bang就曾经注意到这个现象,他的结论是:初民先有指示的概念,后有三身的概念。第一身往往跟近指代词同源;远指代词又分较近较远两类,前者大多跟第二身相关,后者大多跟第三身相关。汉语只有第一身代词跟指示代词没有发生过关系。古代多借指示代词为第三身代词,如之原来是近指代词,其原来是中指(较近的远指)代词,彼原来是远指代词。”“………若字原来兼为第二身代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中也有这样的例子,不过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的关系。底下先考察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3.
"使动用法"是一个从语义的角度提出来的语法概念。从动词的语义指向来说,动词右指施事宾语,不能左指施事主语;从句子谓项的语义角色来看,主语和宾语均为施事,主语为支配施事,宾语为被支配施事;从句子内部各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来说,主语控制和支配宾语,宾语在主语控制和支配下直接作用于谓语。  相似文献   

4.
留学生学习"又A又B"格式时常出现一些偏误现象,通过对"又A又B"格式及其使用条件的分析,发现"又A又B"格式蕴含着量与程度,本身包含程度或从数量语义特征上不能被加强的形容词不能进入这一格式。"又A又B"凸显A与B两种状态的同时存在,不是所有动词都可进入这一格式。因而对外汉语课堂中需要向留学生讲清楚句法格式的表里值。  相似文献   

5.
汉语话语"迟滞"现象具有一系列结构、语义和表达上的基本特征;"迟滞"现象的语言表达方式主要有:一、话轮开始"迟滞"现象,主要是通过话轮开始的静默式停顿和填充式停顿构成的话语"迟滞"现象;二、话轮内部"迟滞"现象,是由"成分断续"、"成分重复"、"成分替换"以及"小句断续"等手段构成的"迟滞"现象;三、话轮尾部"迟滞"现象,主要是由单小句话轮或话轮末位小句谓语全部或局部缺省以及由填充词或关系词语引领停顿构成的"迟滞"现象。话语"迟滞"现象主要有两项表达功能:一、话语组织功能,主要用于更换话题、调整及控制话语结构;二、交际协调功能,主要用于确立话语交际的角色、协调交际关系等。  相似文献   

6.
邱峰 《湖北社会科学》2012,(10):142-145
判断句的本质是话题句,其构式义是"前项(之所以‘是’后项)的特征",据此便可对"N(就)是N"所代表的两种构式义的生成机制作出统一解释:构式1的态度义来自判断构式义基础上附加的感情色彩义,语境仅起语义过滤作用而非生成作用;构式2的对立差异义来自其本身所包含的多个基本判断构式义。同时,判断构式义决定了N2必是常规范畴,而这又决定了N1和N2的语义和句法特征  相似文献   

7.
丁勇 《湖北社会科学》2012,(12):137-140
方式标记"着"一般出现在"X着V"结构中,X的成分主要是动词,还可以是形容词、副词和代词。后接方式标记"着"的动词一般具有[+虚化]、[+静态]的语义特征,一般可以进入"以……方式VP"的框架。唐宋时期的"V1着V2"结构中,"V1着"已经可以表示V2的方式,但只是一种自然的契合。直到元代,"着"被用来对译蒙古语并列式、联合式副动词附加成分,在动态助词的基础上,进一步虚化为方式标记。因而,方式标记"着"的产生既有汉语内部的动因,也是语言接触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黄弋桓 《求索》2012,(4):176-178
谓词性短语"不A不B"属于"标记性构式",其构式义为选择义。由于AB语义关系的不同,"不A不B"的构式义又有他选和折中选两种具体的表现,呈现出词汇义影响构式义的情况。而AB的多样性及体词性AB进入"不A不B",在构式义凸现的同时AB会受到这一构式的制约。构式、构式义和词汇义是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王娟 《前沿》2007,(12):116-118
认知语言观认为习语习惯意义与其组成成分的字面意义是非任意的,且具有语义理据性.本文结合Lakoff提出的认知模式(ICM)以及Kovecses&Szabo提出的三种认知机制(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以及非隐喻的规约常识)对汉英习语的可分析性进行语义理据的考察.本研究表明:"可分析隐性"习语语义与词源关系密切,"准隐喻型"习语语义可从非隐喻的规约常识找到更有力的解释."可分析显性"习语语义则是基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以及规约常识.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动因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习语的意义建构,使习语研究从静态、封闭的语言分析过渡到动态、开放的概念系统.  相似文献   

10.
<正>嵌入的概念及其适用性(一)嵌入的概念及运用范围嵌入本来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原本指某一事物(固体A)卡进另一事物(固体B)的过程和结果。一般地,我们把A进入B的过程称为嵌入,而当A已经进入B时,我们会说A已经嵌入于B。这种用法在自然科学、建筑学中是比较普遍的。在社会科学里,嵌入的概念主要用于讨论经济活动与社会关系的互动。  相似文献   

11.
吕明臣  佟福奇 《求索》2012,(1):222-223,129
现有的研究认为"即使……也……"的意义是表让步关系,这没有完全揭示出其真正的语义内容。从逻辑意义出发,分析推理结构进而得出此格式的整体意义,这体现为三种意义:评估某事实或结论之必然;描述违反常理的现象;表明主观态度或观点。故"表极端情况"不是单纯分类,"极端情况"可并入前述三种意义之内。最后对该结构式的语义做出形式刻画,解释其语义的生成机理。  相似文献   

12.
论隐喻的本质及其双层意义构建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是一个多元问题 ,语言、概念以及现实世界是它的三个维度。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 ,参照主要的隐喻解释理论 ,运用概念结构分析与语义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认为隐喻具有语言性与概念性的双重特征 ,并以此为前提提出隐喻双层意义构建机制假设模式 ,以揭示隐喻与语言 ,隐喻与思维以及现实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回声话语形式——回声结构,对之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构成要素的特征。回声结构不仅具有回应上一话轮的话语功能,而且具有衔接上一话轮、引导后续信息的衔接功能,因而是把会话中双方话轮连贯起来的极佳成分。同时,这种结构在会话语境中高频使用,其句法——语义功能已经规约化,成为既具有衔接功能,又具有话语功能的固化结构。  相似文献   

14.
汉语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所以自陈承泽提出"致动用"以后,"使动用法"就一直存在着争议。我们认为,"使动用法"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看动词和宾语关系的语法概念,为了较清楚地说明这种关系,根据动词的使用条件,将其分为"使发生"、"使产生"、"使变化"、"使成为"四种类型,从语义的角度对"使动用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比"字句X比YW中结论项"W"的结构形式不一样,语义也不一样,传达的语用信息也不一样。当状态形容词进入"比"字句时必须有"还""更"与之共现。而"比"字句中的副词和形容词的数量补语常常同时共现。副词状语和数量补语都是对述语形容词起限制说明作用,当限制说明同一个内容的两个成分同时出现在句子中时,就会产生其语义配合和语用功能问题。  相似文献   

16.
"美女"、"帅哥"等表达原本用作谓词成分,指称容貌美丽或帅气的男女,然而,现实生活中此类表达的语义已经泛化,越来越多地被用作泛尊称,凸显对方的性别特征。本文以"美女"为例,以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为基础,剖析"美女"等谓词之所以能够作为泛尊称用语的深层认知理据:其语义基础在于语义的百科性,其识解方式的基础在于人类在不同场合会根据需要凸显某个表达所激活的域矩阵中不同的概念。语义的百科性和对认知域的凸显随交际需要和场合而变化是"美女"、"帅哥"新增称呼语用法的内因。  相似文献   

17.
朱力 《求索》2012,(11):118-119,106
一般认为上古汉语没有系词。本文在考察《论语》中"是""为""惟(维)""非"的全部用例后,指出"是""为""惟(维)""非"在上古已演变出系词的用法,推翻了"上古汉语判断句不含系词"的结论。这对古汉语句法研究尤其是判断句句式的发展演变研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吉冯(T.Givon)、海因(B.Heine)、海曼(J.Haiman)和斯威策(E.Sweetser)为代表的认知功能学派注重研究语言的结构与意义的关系。在句法研究上,这些学者认为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与经验结构之间的关系具有相似性,甚至认为词与词之间的组合关系比词义本身更能反映人的经验结构。但是,与经验次序相对应的语言成分的次序却因语言的不同而异。以英语和汉语  相似文献   

19.
斯瓦迪士《一百词的修订表》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语源关系的重要依据,其排序的主要依据是词语在社会交际中的重要性和稳定性。指示代词主要用来指代交际双方所涉话题,因此排序紧随人称代词之后。论文对黎语指示代词进行了黎语方言之间、壮侗语族内和壮侗语族外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公安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中,选择C/S(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结构还是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是近期讨论较多的话题.在实际应用中,软件体系结构的确定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这么说,软件体系结构决定着应用系统的"生死存亡".本文主要讨论C/S、B/S结构的特点和区别,以便我们能更好地选择软件开发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