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政策》2010,(6):42-44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近两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下,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逼人。2009年,我省有普通高校毕业生35万人,其中研究生2.5万人,本科生15.4万人,专科生17.1万人。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省直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多措并举,各高校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09年底,  相似文献   

2.
又到了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高峰期,不期而至的国际金融风暴无疑加大了他们的就业难度。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60万,而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将高达千万人。那么,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学生该怎么求职?什么样的大学生最受用人单位欢迎?  相似文献   

3.
200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相关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事资料手册》2004,(3):93-94
2004年.我国将有28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比2003年净增68万.增幅达32%。加上过去数年未能就业的一部分毕业生沉淀到下一年度竞争就业岗位,2004年全国实际需要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有可能突破300万人.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4.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此前称,2009年毕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约有610万人,再加上过去毕业未就业的约100万毕业生。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陆续出台了强有力的政策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5.
"2010年甘肃省高校毕业生多达17.5万名,加之历年累积的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待就业总数超过20万,大学生已经成为甘肃省继农民工之后最庞大的就业困难群体。"谈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时,全国人大代表刘基以甘肃省的具体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就业政策体系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弓建华 《时事报告》2009,(4):114-116
今年以来,为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题,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基本形成了一整套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这些政策包括:到中西部基层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统筹实施大学生下基层项目,实施2009年“三支一扶”、”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计划,征召应届毕业生入伍,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三年百万”就业见习计划,城乡基层岗位开发.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业信息化部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等。  相似文献   

7.
2014年,727万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这一群怀揣梦想的千里马能否马上找到工作?驰骋千里?连续几年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会让他们对就业有什么样的期待?2014,迈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将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又有哪些新的动向?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高校毕业生有727万,  相似文献   

8.
李华 《今日广西》2008,(23):8-8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2008年年底将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又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出国工作也成了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出路!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求职者认识到出国劳务也是毕业之后一个不错的选择,是就业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2001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为115万,2002年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2004年为280万,2005年达到338万,2006年为413万,2007年为495万,2008年为558万,2009年为610万。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为34万人,2005年增至79万人,2007年与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分别还有100万人和15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如果2007年与2008年的未就业学生与2009年61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一起竞争工作,这个数字将高达860万。  相似文献   

10.
自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吉林省毕业生人数从2004年的7.4万余人增加到2008年的13.3万余人,增幅达到44%。随之而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就业形势的变化,使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日益突显出来。尤其面临世界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问题将更加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家人事部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00万。再加上近两三年以来沉积的500多万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因而,即便保守估计,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将高达千万人。尤其是最近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众多中小型企业倒闭、破产,各大知名企业也开始大规模地降薪、裁员,使得就业市场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12.
尹虹 《今日上海》2009,(2):21-25
一边是国际金融危机全面蔓延,一边是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严峻。 在上海,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2009年全局工作的重点之一,成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就业就没有民生。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家人事部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00万。再加上近两三年以来沉积的500多万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因而,即便保守估计,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将高达千万人。尤其是最近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众多中小型企业倒闭、破产,各大知名企业也开始大规模地降薪、裁员,使得就业市场雪上加霜。那些依旧"迎风而立"的部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开始放缓,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大,负面影响已经初显端倪,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担忧不已。总的来说,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年景"。  相似文献   

14.
新闻背景:2008年,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预计将达到22.9万人。比2007年增加了4.2万人。随着就业高峰的到来,制约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问题也愈发凸显,尤其是就业总量矛盾和专业结构性矛盾。使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因此。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做法不失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当前,国内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大学生是我们的潜在人才,是我们国家、老百姓、纳税人和父母含辛茹苦培养出来的人才。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国务院出台了一些政策,包括财税支持政策、培养和就业的指导政策、公共公正服务政策、开发工作岗位等等,鼓励用人单位吸收毕业生,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这些政策显现了效果。实际上,国务院每年都强调大学生的就业是首要问题,因为他们是国家的财富。  相似文献   

16.
王萍 《中国人大》2010,(1):13-15
“2009年我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情况好于预期。2009年1至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13万人,月均92万人,已超额完成全年900万人的目标任务,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三大群体就业基本稳定。在全球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我国能够保持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极为不易,鼓舞人心。”  相似文献   

17.
《协商论坛》2011,(10):32-33
大学生村干部计划是党中央为培养锻炼干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实施的重大决策。伊川的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从2008年开始,先后于2008年、2009年两年选聘了369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其中2008年大学生村干部119名,2009年250名,达到了每个行政村一名大学生村官。全县选聘的369名大学生村干部平均年龄23.7岁,男女比例为1:1.1,其中中共党员95人。  相似文献   

18.
《就业与保障》2014,(7):21-21
2014年,福建省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4.8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仍然是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我省将继续强化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就业的主旋律,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和"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为抓手,着力促进毕业生实现就业创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日前,  相似文献   

19.
据教育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大约144万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而2008年全国共有应届高校毕业生559万人,是近年来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毫无疑问,新一年的就业搏击已经摆在大学毕业生的面前。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是许多往届生和初涉职场的大学生在经历不快乐的就业体验后得出的最大感悟。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很严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