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晚清时期,政府在救灾方面投入了不少资金,有时甚至是巨额款项,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清政府救灾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宣扬朝廷爱民恤民的仁政,以收拢民心;二是通过这些措施维护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与社会秩序的稳定。从实际效果看,这两个目标都未能实现,清政府最终还是在社会经济的凋敝和辛亥革命的炮火中走向覆灭。晚清救灾成效较差的原因:一是清政府未将救灾列入财政预算范围,灾害发生后才到处筹措资金,财政救灾的力度不够;二是清政府的防灾减灾措施不力,等到灾害发生,才临时抱佛脚。以古鉴今,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迪。晚清时期,各地遇有特大灾…  相似文献   

2.
黄向辉 《传承》2009,(20):98-99
中国古代的救灾措施在清代逐渐完善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救灾措施。到晚清时,由于经济衰退、外敌入侵、天灾不断,造成了大量难民的存在,清政府实施了一些救助措施如蠲缓、放赈、养恤等,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但随着清政府的日益腐朽,这些救灾措施也逐渐丧失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刘敏 《前沿》2013,(4):149-150
驿站制度到晚清流弊丛生,逐渐衰落以致被裁撤。鸦片战争后,“客邮”兴起,海关代办邮政,邮政国家化的变局迫使清政府逐步调整中央管理机构。先由总理衙门兼理,再到外务部代管,最后到专办机构邮传部的建立。邮传部设立是晚清邮政近代化、专门化的最大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晚清邮政的发展,是晚清中央机关近代化的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救灾措施在清代逐渐完善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救灾措施.到晚清时,由于经济衰退、外敌入侵、天灾不断,造成了大量难民的存在,清政府实施了一些救助措施如蠲缓、放赈、养恤等,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但随着清政府的日益腐朽,这些救灾措施也逐渐丧失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翟青平 《小康》2005,(7):66-68
清人段光清的笔记中记载了一个晚清政府解决民间群体性事件的经典案例,如何妥善处理官与民的关系,是几千年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金晶 《八桂侨刊》2007,(3):68-72
华侨研究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清时期是近代华侨的形成阶段,在华侨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晚清政府华侨政策的转变是这一阶段具有特色的内容。目前,学术界对于晚清华侨政策的研究在其转变标志、原因及各项具体政策措施上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乔飞 《湖北社会科学》2012,(10):115-118
晚清时代,由于基督教传播而发生的教务教案,对晚清中国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均产生了相应冲击。原先完整、独立的立法权受到西方国家的瓜分与限制;地方政府对教民的管理权部分被传教士获取;官员的选拔、考核标准与任免、处罚事由逐步与教务教案问题相联,教务教案问题成为清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涉及传教士或教民的诉讼,清政府常常难以独立行使审判权,中国的司法主权因此受到西方势力的分割。  相似文献   

8.
晚清甲午战败之后,部分湘绅从封闭自固转而自变图强。学习西艺,兴办洋务成为自变图强的重要途径,其中粤汉铁路就是湘绅致力求成的一项重要事务。湘绅积极参与铁路事务,努力使铁路线定为经湘而不是经赣;通过赎路活动,取得了经办铁路公司的机会;公司却弊端重重,陷入困境,给张之洞增添了再次兴借外债的理由。湘绅率先起来反对清政府商借外债的行为以及铁路国有政策,引发了动摇清政府统治的保路运动。湘绅争求铁路权利和与清政府的复杂互动是这贯串一系列事件的线索,体现出了湘绅在推动晚清这一变局中的作用,也反映了湘绅因应局势所作的艰难调适。  相似文献   

9.
晚清经济建设历程表明,清政府未能带领中国实行有效的改革,官风不正是其重要原因。基层官员藉改革谋私加大了经济建设成本,腐败破坏了改革措施的社会信用,而官场中的利益共同体则使腐败向纵深蔓延,令民众丧失对清政府最后的同情,其合法性也随之终结。  相似文献   

10.
董辉 《长白学刊》2010,(3):130-132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在商业贸易危机的冲击下,催生了以“商战”思潮为核心的重商主义的复兴。影响所及。引发了近代中国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制度变迁,诸如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晚清政府所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以及制度重构等等,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晚清政府对东沙群岛收复开发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理论月刊》2008,(9):89-91
东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国沿海渔民世代开发经营此地。晚清时期,日本人侵扰东沙群岛,掠夺资源。经过艰苦交涉,晚清政府最终收复了东沙群岛主权,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发建设东沙群岛。这一举动对捍卫领海权、维护民族利益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2.
乔飞 《求索》2012,(5):48-50,64
晚清梨园屯教案中,民教双方为争夺玉皇庙地基产权,先后进行了五次诉讼。产权纠纷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中西法律文化内容。西方强调当事人之"权利",清政府重视国家之"权力";教会强调少数人的权利自由,中国民间主张多数人的意志至上,教会法与中国民间法呈现出"理性"与"情感"之冲突。中国民间社会的法律心理具有"集团本位"色彩;在梨园屯,这种法律心理的形成与民间的神祇信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对于领事保护的推动,就融合有政治与人权双重因素。当然,这一双重因素的影响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不同的。尽管世界最早的领事保护实践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城邦时期,而中国最早的领事保护实践却只能追溯至晚清时期。当时的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逐步转变对华侨的"叛民"、"罪民"和"弃民"等观念,从而展开了"立约保护"、"领事机关的调查与交涉"等形式(甚至还包括军舰巡航等军事方式)的领事保护。晚清政府领事保护的发展是与其华侨观念及政策的转变密切相关的。清政府华侨政策和领事保护的变化,根本上还是以巩固和发展清朝的统治为出发点的,政治因素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这也就是"家国一体"型国家的局限性所在。  相似文献   

14.
江轶 《湖湘论坛》2013,(5):75-79,102
晚清立宪运动是清政府面临多重危机而进行的适应性变革,是近代中国构建现代化国家的努力。立宪运动在清政府宏观规划和立宪派的推动下启动,江苏立宪派作为立宪派的重要力量,其宪政活动既有获得成功效应的经验,亦存在不足和缺陷,其整体心态和行为值得检讨,更有对现在改革的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15.
赵勇 《求索》2014,(12):199-203
晚清时期,民族危机日益加深,面对日益严峻的海防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多次筹议海防先后两次掀起海防思想的热潮,随着近代海防思想的萌生、发展和定型,近代海军法制化建设应运而生。但是由于晚清政府自身无能,晚清海军的法制建设成了一朵只开花,不结果的幌花。然其法制化实践却给我们留下较为深刻的教训与启示:海军建设要立足于中国实践,立法技术上的过度移植不可能建设强大海军;加强海军军事权法制的建设,是提升指挥效率、整合海军整体战斗力之核心;加强军事作战训练法令的建设与实施,是提升海军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加强军事人文素质教育法规的建设,是提升海军核心战斗力的重要法宝。当今海军法制建设必须加强立法,促进军人人文素质教育,强化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  相似文献   

16.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联系,为我们认识改革与革命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革命推动了新政,加速了清末政治转型;清政府原想借新政(改革)消弭革命、实现王朝自救,但新政的实施却又为革命创造了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当然,新政的实施并不必然导致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从根本上说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是晚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的必然结果。促使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的因素众多,其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晚清统治集团长期被动应对危机,不愿主动改革,以及新政时期未能处理好统治集团利益与人民利益及国家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于少波 《传承》2013,(8):131-133
晚清民国,广西玉林的乡村中出现了为数众多、规模庞大的乡村寨堡。这些乡村寨堡是当地村民为了保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为了配合清政府所谓"坚壁清野"政策而构筑兴建的。它们的产生是对当时当地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8.
晚清士绅基层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动山西大学副教授王先明晚清士绅常常超越清王朝基层社会组织控制,成为基层社区控制系统的真正的主体力量。这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封建社会与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层面。对于乡村社会的控制,清政府主要借助于保甲制。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否...  相似文献   

19.
张威 《求索》2007,(2):173-175
以青楼为代表的市井娱乐行业的繁荣兴旺成为晚清时期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其中以《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为代表的晚清白话谴责小说中有过大量的,细致,生动的描写、刻画。在语言上,小说中都运用了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行业词语,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风行一时的晚清市井娱乐风俗文化的兴盛程度以及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同时,晚清市井文化也为这些词语注入了更丰富的含义。  相似文献   

20.
石学峰 《中国人大》2010,(21):50-51
细读《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等晚清谴责小说和其他史学文字资料,人们很容易发现:大清王朝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最为腐朽没落的一个末代王朝,而晚清作为大清王朝历史的临终阶段,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最为腐朽、没落和黑暗的时期。晚清官场愈演愈烈的贪腐之风,只是大清王朝临终阶段的一个比较典型的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