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人才工作科学化的本质,是不断创新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又符合人才成长与使用规律的人才工作方法。目前,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己取得初步成效,其工作方法可以概括为"知、寻、引、用"四个环节。"知"是前提,反映了人才预测规律;"寻"是基础,反映了人才发现、评价与选拔规律;"引"是关键,反映了人才成长内外因素交互作用规律";用"是根本,反映了人才使用规律。"知、寻、引、用"是在把握中关村人才特区实践的基础上,客观反映人才工作特点的规律性认识,为探索人才工作科学化路径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
正围绕如何实现转型跨越的目标,烟台市福山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集聚人才"第一资源",提升科技"第一生产力",真正把推动发展"第一要务"的立足点转到人才智力助推支撑上来。聚才:大气魄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纷至沓来福山区委针对人才引进出台极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集中力量打造聚才"洼地"。福山的"聚福英才计划"将人才分为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杰出人才3个等次,分别给予50万、15  相似文献   

3.
文叶飞  陈绍奇  何廷龙 《当代贵州》2014,(12):I0002-I0002
正作为西部后发地区的石阡县,过去是典型的人才"输出区"和"漏斗区"。近年来,石阡打破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的怪圈,按照科学人才观的要求,积极探索人才工作的突破口,坚持解放思想、平台聚集、引育结合、机制激励,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使全县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人才工作与跨越发展相适应相促进的生动局面,由昔目人才匮乏地迅速变为人才聚集地。  相似文献   

4.
李小中 《唯实》2014,(5):72-73
<正>近年来,江苏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实践中,结合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积极开展"人才特区"试点工作,并不断扩大试点范围和对象,以人才高地建设争创江苏发展新优势。南京市江宁区依托南京创建"紫金人才特区"和辖区内科教资源禀赋优势,以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双基地为重大契机,大力创新人才政策和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全力打造"人才特区",连续多年荣获江苏省人才工作先进区。在人才  相似文献   

5.
为加快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辽宁省决定组织实施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双千计划"。从2013年起,计划用10年时间遴选2000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优秀专家、青年拔尖人才,形成与辽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暨"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相衔接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体系。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按照3个层次7类人才研究制定辽宁"双千计划""1+7"配套意见。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央"人才强国"理念的提出,新疆提出了"人才强区"战略,昌吉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昌吉州)相应提出了"人才强州"战略。笔者以昌吉州"十二五"紧缺人才为切入点,对比分析紧缺人才类型、行业、职称和学历,进一步紧密结合昌吉州实际情况,从思想观念、环境、经济发展、管理体制、人才市场等几方面对引进紧缺人才的影响因素作了分析,为昌吉州引进人才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人才聚则事业兴,事业兴则人才来。贵州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着力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搭建人才干事创业平台,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连续举办人才博览会、省外知名高校人才专项引聘活动等,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不断形成人才向"黔"进、"孔雀"西南飞、"贵漂"正当时的生动局面。  相似文献   

8.
黔风 《当代贵州》2010,(14):1-1
<正>近年来,贵州各级各部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四个一"人才工程、"双五百"人才工程、"公推直选"、"公开选拔"……一系列举措使我省形成了良好的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体系和格局,人才梯队结构更趋合理,层次脉络更加明晰。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贯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图们市紧扣引才、育才、留才三个重要环节,积极搭建人才平台,不断优化人才育留环境,持续推进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精准引进,让人才"落地生根"。在强力推进全州"招才引智"工程的基础上,创新实施"游子归巢"工程,出台《"游子归巢"人才回引实施办法》。探索实施"两试双选一参照"回引方式,即拟回引"游子"通过笔试和面试后可进入"双选"环节。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蒲县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为外来人才提供"个性化"服务,给他们的心安一个"家",为县域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凝聚"智慧"。蒲县成立专门的外来人才服务中心,通过查阅档案、召开座谈会、上门"专访"等方式,对外来人才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科学分类,并量身打造一套"差异化"的服务方案。针对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性强、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将其安排到文化教育、农林科技、医药卫生等一线岗位任职,并定期举办专题培训或外派"充电",为外来人才创造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1.
《支部生活》2007,(9):31-31
文山州按照"立足培养本地人才,积极引进紧缺人才,爱护激励现有人才,倡导社会尊重人才"的工作思路,紧扣"资源、项目、载体",深入实施三大人才工程(大规模培训人才工程、人才智力引进工程、本地人才盘活工程),全州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  相似文献   

12.
党建短波     
正牡丹江市创新人才引育举措,全力打造"人才洼地"为加快形成人才聚集新常态以及人才助推产业转型新优势,牡丹江市围绕产业链、科技链打造人才链。完善人才政策体系,营造近悦远来环境。着力构建统分结合、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构建"1+N"人才政策体系。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集聚各类优秀人才。实施"千名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最好的环境是良好体制机制。"近年来,郯城县探索实施人才培育"五项机制",建立"县级领导+职能部门+人才专员+创业导师"链条式四级帮扶,自主培育省级人才17名,其中泰山产业领军人才6名。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名利双收",成为县域高端"合伙人"。在2019年第二届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中,4人获创业企业  相似文献   

14.
在各种社会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第一资源。报业的发展也同样,人才是报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而媒体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重拳出击千方百计出高薪引进了不少人才。然而也不难看出,报业这几年人才有"流"而难"留"。本文就报业人才的"流"与"留"谈点拙见。人才为何"流"?  相似文献   

15.
<正>安徽省池州市以推进人才政策创新、实施人才特色工程、加强人才统筹服务为抓手,分类推进各支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工作呈现出"特色鲜明、品牌凸显、亮点纷呈、成效明显"的生动局面。目前,全市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人才各1名。省"百人计划"人才1名,省"特支计划"人才3名;拥有企业院士工作站2个,国家级、省级博士  相似文献   

16.
《奋斗》2021,(7)
正嫩江市将加强人才"十大基地"建设作为抓手,积极创新人才引进举措,通过加强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挖掘大学生人才"富矿",加速青年人才"智汇嫩江",谱写出人才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强音。借"他山之石"助推"人才链"延伸嫩江市将人才基地作为引才"金巢"和育才"摇篮",通过与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7家省内高校院所签约合作,在大学生实习实训、人才培育、技术创新、产业合作上携手共进、取长补短,实现了"1+12"的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17.
正为更好地解决人才工作中遇到的高层次人才引进难、落实政策待遇难、人才发挥作用难等实际问题,隆尧县从五方面入手,扎实开展县级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打好"政策牌"。研究制定了"博硕引进计划"、高端人才引进计划、选聘"产业首席专家"等人才引进方案。从住房补贴、职称评定、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入手,让高层次人才无后顾之忧。通过政  相似文献   

18.
通化市针对"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制定优惠政策,采取激励措施,面向域内外引进集聚一批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高层次人才。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引进培养优秀人才。坚持"高精尖缺"导向,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等人才计划,目前共引进域外知名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高层次人才28名、重大科研团队33个。  相似文献   

19.
正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近年来,惠民县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做好"引、育、用、留"文章,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精细化服务,不断培养壮大各类人才队伍,推动人才工作突破提升。聚焦需求"引"才。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近年来,惠民县大力实施"兵圣英才·智汇惠民"人才引进工程,设立人才专项经费,通过科研资金扶持、单位个人奖励、人才津贴补贴等形式,吸引鼓励各类人才来惠创业就业。  相似文献   

20.
人才问题是关系"两新"组织发展的重要课题。只有更好地吸纳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两新"组织才能不断得以发展壮大。上海国际建设总承包有限公司党总支从"党管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探索,逐步建立了一套吸纳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的长效机制,为"两新"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恒久动力和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