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卫琴  徐开金 《学理论》2010,(18):47-48
近年来扬州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物质投入、制度建设和组织领导、主体等方面的问题。针对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现状,提出如下建议:走出认识误区,乡风文明建设要真抓实干;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积极培育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抓好乡风文明载体建设,培育农村道德自律性组织;实行乡风文明建设项目化、常年化。  相似文献   

2.
韩广富  刘欢 《理论探讨》2020,(2):137-143
乡风文明建设,不仅关乎农村社会稳定发展,还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农村社会进入全面转型期,这不仅给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带来了诸多机遇,还使其面临农村集体经济式微、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减弱、农村文化发展失魂、部分农民不良陋习与"等靠要"贫困心理滋生等现实挑战。有鉴于此,巩固、扩大乡风文明建设已有成果,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主要抓手、以获取农民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信任为突破点、以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移风易俗实践活动为主要治理手段、把消除贫困农民精神贫困作为重要内容,积极探索乡风文明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王金瑞 《学理论》2010,(16):78-79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指的是农村文化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有别于城市文化,也有别于以往农村传统文化的一种新型的乡村文化。其本质是推进农民的知识化、文明化、现代化,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体现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4.
隋书卿 《学理论》2010,(1):110-111
当前我国部分农村仍存在乡风不文明的现象。造成乡风失范的原因包括多元文化的冲击、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文化资源欠缺、基层干部不够重视、制度不健全等。为此,我们应当从伦理建构、宣传教育、加大投入、干部带头、制度建设等方面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与精神支撑,与新农村建设的其他方面内容密切相关。目前,由于种种原因,致使经济落后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推进经济落后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强力强村富民,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提升农民素质,增强乡风文明建设主体意识;完善阵地设施,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硬件平台;创新方法载体,提升乡风文明建设的水平、实效;加强统筹协调,拓展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途径;强化制度建设,形成乡风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风险与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当前农村非理性消费、信仰迷茫等现象,巴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隐性压力和潜在风险.因此,只有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价值标尺引领乡风文明;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培塑文明乡风;构建长效化稳定维护体系,确保乡风文明,才能保证农村文化与经济发展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7.
刘利民 《求知》2007,(5):31-32
所谓乡风文明,就是要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基础上,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平,形成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农村形成文明的精神风貌,形成互帮互助、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因此,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强化"六种"意识,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9.
良好的乡风文明是促进农村发展进步的思想基础,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当前乡风文明在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如文化娱乐生活贫乏单调、农民教育薄弱、家庭伦理道德问题凸显、不良风气普遍盛行等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农村教育是关键,同时以传统文化为重要抓手,以家风建设为重要内容,以乡村治理为主要手段,树立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必须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文化建设进程中的方向指引、组织带头和服务保障作用,找准农村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建设困境,进而凝聚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力量破解困境,从而实现农村文化繁荣兴盛、乡风文明焕发生机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平衡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五大任务中,应当以“乡风文明”作为建设重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建设农村公共文化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抓好家庭、社区和乡镇三个层次的载体和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陈向军  王超 《学理论》2014,(7):159-160
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乡风文明"的新农村的有利途径,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阐述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在发展基础、发展结构、保障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出了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为支撑、以村民为主体的农村文化建设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耕文化传承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传承农耕文化既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又要协调和平衡与农民权益保障间的互动关系。农耕文化传承对促进农民权利发展与实现有推动作用,能够促进农民权利主体化、体系化、法治化;农民权利的认知不足、权利保障缺失、法律缺位又制约着农耕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因此,通过法律、制度、机制等层面的架构,培育农民法治意识,加强重点领域立法,赋予农民相关权利;建立明晰的管理制度、农业文化遗产登记制度、资金保障制度;实施和引入协调保护机制、政策激励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多方参与机制,相互融合,才能真正实现乡风文明、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风文明”建设,就是要求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政府对农民的公共文化服务可以分别采取免费直接提供、全额出资购买和对公共文化服务给予适当奖励等三种方式;要着力做好县、乡镇、村、户四级文化服务网络搭建及平台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5.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文化软实力概念。如何让乡风文明这个文化软实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硬支撑?湖北省当阳市在实践中,探索出通过“一户三化”活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新路子,使乡风文明这个软实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硬支撑。  相似文献   

16.
以道德档案推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市云阳县南溪镇把实施"公民道德档案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促进农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乡风文明,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常明 《学理论》2010,(11):11-12
培养良好的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必要条件。进一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指导协调作用,同时,积极采用奖惩结合的手段,以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建设乡风文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不仅只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等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还应该有“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等农民整体精神状态和素养的全面提高,以及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通过公平、公益、均等的基础性公共文化服务,农村社会逐步形成了一种弥合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农村道德建设始终是全国道德建设中的一块软肋,主要是旧的思想道德观念制约着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农村先进文化的传播;损害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利益。在农村需要构建以做到"五爱"为主要内容的政治道德,以倡导诚信、竞争、公正、互利、平等、开放、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经济道德,以宣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公共社区道德,以遵守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婚姻道德的规范体系,并应从提高农民道德水平、智力水平、技术水平、物质生活、端正党风等方面着手,大力推进农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靖安县自2001年以来,在全县农村以村为单位,开展农村道德公评公议和创评“文明信用户”活动,创新了农村道德实践的形式,构建了村民自治条件下的农村道德建设的运行机制,提高了农民群众的道德素质和文明水准,促进了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去年,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荣获全省思想道德建设“三贴近”创新奖。中宣部把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作为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典型向全国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