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钓鱼岛之争是近几年来影响中日关系的关键因素。中日争端的根源在于这两个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的涨落。数据分析表明,日本在全球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已经下降,而且有继续下降的可能性,而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不断上升,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日本的衰落与中国的崛起不可避免。而中日之间如果发生战争,日本的返老还童将会遥遥无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2.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虽然国际地位不断下降,但在亚洲仍具有相当的影响,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还保持着一定优势,直到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这种优势才荡然无存,远东大国的地位被日本所取代。  相似文献   

3.
根据二十国集团(G20)的中短期规划,今年是其建章立制的关键之年,各方在未来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中的地位将有较大调整。从这一角度看,多伦多峰会前西方社会出现的“中国独秀论”便不难理解了:很明显,西方国家推出这一论调是为了影响G20的建章立制,争取在未来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最有利地位,并利用“捧杀”方式尽量限制中国在未来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国际救灾合作领域,日本努力追求主导地位,将提升发展中国家灾害管理能力作为合作主要内容,军事力量在紧急救灾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日本的国际救灾合作具有提升其国际政治地位、维护海外经济安全、增强与盟国安全防卫合作的战略考量。  相似文献   

5.
刘金玲 《青年论坛》2010,(2):144-146
东亚地区是全球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之一。历史上,大国在东亚纵横捭阖,形成了各种地区性的国际秩序。这期间,日本在东亚国际秩序建构中的地位不容小觑。当前,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各国间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东亚国际秩序处在转型时期。通过探讨当前东亚国际秩序转型中的日本因素,对日本在当前东亚国际秩序转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依稀可以窥见日本外交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肖斌 《八桂侨刊》2009,(3):19-22
本文将以16—17世纪东亚地区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中日两国国内政治的变化为背景,以中日海上贸易为出发点,重点考察日本长崎华侨社会形成的过程,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其特征,从而揭示日本华侨族群在中日关系中重要的历史地位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代日本的道德教育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在战后的几十年里,由于较好地实施了道德教育,从而培养了一代爱国、勤奋、奉献的日本人。这无疑为日本社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从而使之在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一现实,对当代日本道德教育既是一股强大的动力,又是一种强烈的挑战.近十年来,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日本道德教育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事实,令日本朝野关注。为了以崭新的面貌开创21世纪的新局面,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日本正积极地进行着道德教育改革. 国际形势和国内教育改革 是日本道德教育改革的…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公司制的委托──代理关系下,经营者问题已经纳入了企业理论的统一分析框架,它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营者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仅就日本企业经营者选拔机制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企业改革及其经营者队伍建设有所借鉴。一、日本企业经营者选拔的一般条件日本经济被人们称为“公司资本主义”。这一表述突显了作为公司的会社在日本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在当今世界的主要产业领域,日本公司,比如日立、松下、东芝、丰田、三菱等都占有极其显赫的地位,是日本经济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实证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9.
经济转型 新的挑战──加籍华人邓胜梁博士一席谈高厘原劳工密集,初级产品是目前中国国内工业的主要表现形式。要竞争,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就必须进行大的产业调整,也就是经济转型。否则,就会被国际社会淘汰,永远处于落后的地位。”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副会长、加拿...  相似文献   

10.
"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正经历战后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危机。在当代日本政坛"总体保守化"的形势下,日本以"摆脱战后体制"、成为"正常国家"、承担"国际责任"等方式追求国家利益,力求实现与日本经济实力相对应的政治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11.
破产制度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同向的。当国际经济交往不发达时,社会并不关注一国的破产宣告在他国有无效力;然而,当国际经济交往在经济生活中占据一定地位时,伴随着财产的域内、外流动频率加快,数量增多,破产宣告的域外效力问题就逐渐突出。如何保证债权人的平等受...  相似文献   

12.
高海红 《人民论坛》2023,(18):86-90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显著进展,人民币的跨境支付、投融资、储备和计价等国际货币功能全面增强,使得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保持了稳定地位。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国持续推动金融开放。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从经贸层面看,中国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重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直接用本币结算有利于降低成本,更加便捷。从对中国经济信心层面看,人民币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为中国经济在国际社会赢得更多“信任票”。未来,要进一步加强人民币的吸引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3.
钓鱼岛之争是近几年来影响中日关系的关键因素。中日争端的根源在于这两个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的涨落。数据分析表明,日本在全球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已经下降,而且有继续下降的可能性,而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不断上升,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日本的衰落与中国的崛起不可避免。而中日之间如果发生战争,日本的返老还童将会遥遥无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产权作为鼓励和保护创新,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得到历史性的提升,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知识产权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势头,知识产权工作对全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凸现。  相似文献   

15.
日本内阁于7月27日通过了“1999年防卫白皮书”,舆论普遍认为,与以往日本发表的防卫白皮书相比,此次白皮书表明,日本在近年来已经通过参加国际维和“迈出”国门之后,正试图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利用其不断强大的军事力量,谋求在世界范围内发挥“政治大国”影响,并正以更加咄咄逼人的进攻姿态进一步走出亚洲,走向世界。走向世界:日本确定的政治大国目标二战结束以来,日本由于其在战争中的侵略罪行和战败国地位,制定了“和平宪法”,对其发展军力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不允许日本拥有超出其防卫能力的军事力量。由于这一因素,日本国家发…  相似文献   

16.
传播力与国家文化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连续30年快速增长,社会经济总体实力大幅提升,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之一,跃居世界贸易大国的前列,并开始对国际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率达13.8%.位于美国之后的世界排名第二。这也使中国的国际威望、国际影响力、区域问题解决能力等等持续走强,国际地位处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的最高阶段。  相似文献   

17.
民谚识阴晴     
徐娜 《中国减灾》2005,(3):18-18
2005年社会捐助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具体体现在:1、社会捐助工作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杜会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2、社会捐助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3、社会捐助工作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4、社会捐助有着强烈的社会需求;5、社会捐助工作政策、法规框架已经基本建立。此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的人道主义援助也是国际关系的重要方面,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国际慈善捐助活动必将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18.
肖扬 《中国妇运》2001,(9):45-46
日本将“全球化”定义为:人才、资金、信息、物资的国际化。面对滚滚而来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日本教育界迅速做出反应,确定了国际化的教育方针。善于审时度势的日本教育家认为: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女性人才将在未来社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以培养贤妻良母为主旨的日本女子教育也顺应时势的变化,开始把培养“国际人”、培养学生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能力作为女校教育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本的421所女子大学和655所女子高等中学普遍采取了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策略。 国际理解教育 与日本国际化教育方针相配…  相似文献   

19.
东邻日本正在为谋划新世纪而忙碌。在年初公布的“21世纪构想”中,为日本在新世纪描绘新形象,提出了“富国有德”的国家总目标,以及教育立国与科技立国两大目标;把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建设安居乐业的社会、谋求经济的再生、构筑资源循环型社会。为国际和平发挥积极作用等作为五大课题。战后,日本走和平发展道路,以赶超欧美为目标,国民革新图强,成为世界经济大国,1987年人均GDP超过美国。日本经营模式为美国的经营者所效仿,美国学者著书立说,称羡“日本第一”。但也许是“盛极必衰”,日本在实现了追赶目标后,却陷入长期不…  相似文献   

20.
论通货膨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通货膨胀现象越来越严重。如何使通货膨胀率控制在可控范围并成为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就显得越发重要。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可以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加强法制管理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理,从而走出世界经济危机的阴影,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并逐步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