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禄禄 《工会论坛》2015,(3):135-137
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自身定位、专业能力建设、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等方面做出进一步实质性改变。  相似文献   

2.
当前,青年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青年失业和就业不足成为引发家庭和社会不稳定、道德失范和社会不公的重要因素,也影响了公众的教育投资信心。为解决青年就业问题,政府在需求政策上应采取提供更多的青年就业岗位、鼓励青年创业等措施;在供给政策上应促进青年改变就业观念,大力提升青年的就业能力,为青年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相似文献   

3.
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是团的十六大确定的全团重点工作.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资源优势、载体优势:和人才优势,以转变观念、提升能力、拓展渠道为目标,通过就业创业课程学习、竞赛参与、氛围营造和实践训练等四条主要途径,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  相似文献   

4.
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村青年回乡创业社会适应性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的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村青年回乡创业面临着价值观念冲突、就业理念矛盾、管理方式欠缺、教育学〉-j断层等四个方面的适应性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现行的二元社会政策,以及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青年自身在知识结构、观念、经济基础等方面的欠缺。要提升农村青年回乡创业的适应性,需要改革修订显失公平的政策制度,针对性地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和家庭障碍,并对青年加强教育,提高可持续发展素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湖州市德清县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研究方法,立足于县域城市青年对待就业创业的主观态度、青年就业创业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剖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城市青年就业创业的基本需求,并结合县域城市开展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内外在优势及制约因素,提出县域城市应从营造氛围、加强联系、激励及引导等方面推动青年就业创业工作。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青年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共青团需要围绕这一中心工作,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服务大学生自主创业。通过教育、活动、实训三个层面的路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7.
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是共青团服务青年职能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30年来,共青团在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大格局中,着眼于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青年群体的就业需求,准确定位,主动谋划,项目措施不断完善,服务职能日益凸显。现阶段,共青团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服务青年的重中之重,在认识和行动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自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青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青年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蕴含着巨大的潜能.“青年创业”自然就成了缓解就业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文章分析了浙江省青年创业的现状,提出了青年创业群体理性创业的战略路径思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近年来出现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喜忧参半的局面,使得青年失业问题日益凸显,并呈现出以周期性失业为主的特征,但总体上说,青年失业状况令人堪忧.究其主要原因有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居高不下的总人口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受教育程度不高、性别因素和就业歧视等方面.解决我国青年失业问题,应从改变政策思路入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强对青年的就业能力培训、鼓励和支持青年自主创业;加强对青年就业观念的引导,以使我国青年就业朝着正常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是高等教育结构特别是高校专业结构、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社会制度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因素.解决青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社会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政府首先要高度重视,在教育系统与劳动力市场的整合方面下功夫,从而优化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的政策和环境.同时,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努力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关注“四业”,提升大学生就业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为此,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从各个方面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校学生应正视严峻的就业形势,关注学业、行业、职业、创业,提升就业力,积极面对就业困难。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迄今为止国内青年创业相关研究的现状,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CNKI中1991年至2016年的论文进行内容分析,并针对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经研究得出结论: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关于青年创业的相关研究陆续经历了萌芽、持续发展和多学科融合的成熟等三个阶段,围绕国内外青年的创业模式、青年创业的影响因素、创业环境、特点,以及出现频率较高的大学生、农村青年群体的创业活动等方面做了一些探讨。但目前的研究在研究内容、理论建构、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研究的学科分布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今后的研究应重视基于互联网的青年电商创业、青年创业影响因素的拓宽研究以及青年创业的纵向动态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人事天地》2006,(5):46-46
河南多渠道鼓励基层创业;四川以“有形之手”强力推动;福建改革毕业生就业制度;上海设创业基金助自主创业;天津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内蒙古培养创业型青年人才。  相似文献   

14.
青年创业体系的构建——兼论通过创业实现就业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年失业是当前我国乃至世界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解决失业青年的就业问题就显得极其迫切.研究创业实现就业的机制可以发现,创业对实现就业具有极大的拉动作用,解决就业唯一而有效的途径便是鼓励和扶持创业.建议政策制定者推进创业教育,实施创业计划,进行大力扶持,以构建青年创业体系,解决青年就业创业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事天地》2009,(7):2-2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保持就业局势稳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决定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根据三部委部署,从2009年至2010年,集中对困难企业在职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对失去工作返乡的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促进其实现转移就业或返乡创业;对失业人员(包括参加失业登记的大学毕业生、留在城里的失业农民工)开展中短期技能培训,帮助其实现再就业;对新成长劳动力开展储备性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中国青年的社会流动呈现五大特点:①农村青年向制造业的持续流动促进了制造业稳定发展;②青年向服务业的大规模流动推动了城市化进程;③青年由就业岗位向创业岗位的流动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④青年知识分子向社会公共事务管理领域的回归,促进了社会稳定;⑤越来越多的青年出国留学和学成归国,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青年上行性流动趋势已经形成,但面临青年人口与就业岗位的矛盾、流动意愿与自身素质和社会需求的矛盾、创业激情与创业条件的矛盾。为青年提供更多的职业训练,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大对创业的扶持,引导青年确立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生涯发展观念等是必须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中国青年的社会流动呈现五大特点:①农村青年向制造业的持续流动促进了制造业稳定发展;②青年向服务业的大规模流动推动了城市化进程;③青年由就业岗位向创业岗位的流动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④青年知识分子向社会公共事务管理领域的回归,促进了社会稳定;⑤越来越多的青年出国留学和学成归国,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青年上行性流动趋势已经形成,但面临青年人口与就业岗位的矛盾、流动意愿与自身素质和社会需求的矛盾、创业激情与创业条件的矛盾。为青年提供更多的职业训练,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大对创业的扶持,引导青年确立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生涯发展观念等是必须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人事天地》2014,(10):60-60
<正>"2014年至2017年,力争实现引领8万名城乡青年创业的预期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近日,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等八部门联合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青年创业引领计划"。河北省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激发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城乡青年(16~35周岁)创新活力,通过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提升创业能力,帮助和扶持更多城乡青年自主创业,逐步提高城乡青年创业比  相似文献   

19.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及创业实践已引起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及全社会的关注。2009年两代会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时明确提出,自主创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管理和创新能力不强,在创业过程中准备不足,使创业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帮助和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的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前促进务工返乡青年就业创业,是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局的具体体现。青年创业需要三个要素:主观要素、环境要素、组织要素。务工返乡青年创业尤其离不开共青团组织的帮助,共青团组织要了解促进务工返乡青年创业的工作范畴,并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