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信 《瞭望》1993,(48)
吾兄: 近年来,大陆民航客机接二连三地被歹徒劫持到台湾,仅今年4月至11月就有七起之多,其频率之高,去向之一致,在世界航空史上绝无仅有。台湾成了大陆劫机犯的目的地所来有自,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们当还记得,十年前,卓长仁劫机案发生后,台湾当局千方百计将劫机犯弄到台湾,封为“反共义士”,把一伙歹徒捧为  相似文献   

2.
方政 《瞭望》1992,(13)
被台湾某些人尊为“反共义士”的卓长仁、姜洪军、施小宁等,今年3月又一次成为轰动当地的“新闻人物”。劫机犯卓长仁等沦为杀人犯的真实故事,读来颇发人深思。本刊记者特根据台湾报纸和部分资料写成此文,献给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3.
李大宏 《瞭望》2021,(15):60-62
1993年4月,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我作为新华社前方报道组成员,在现场见证了这段历史,我与同事一起采写了《中国人,该怎样向劫机犯说“不”》的长篇调查性报道,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扯下劫机犯们“投奔民主”的假面具。“千岛湖事件”发生后,我两次前往杭州、淳安等地现场采访,揭露台当局借机煽动仇恨谋求分裂的“醉翁之意”,呼吁切实维护并发展来之不易的两岸关系大局。  相似文献   

4.
方政 《瞭望》1992,(31)
本刊今年13期曾发表《卓长仁:劫机犯在台又成杀人犯》一文,引起读者关注。时隔3个月,7月10日,台湾桃园地方法院开庭审理卓长仁等三犯,但审理很不顺利…… 现根据台湾报纸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台湾岛内的统独之争历时已久。在“独”的方面,又有“台独”与“独台”之争。自去年底台湾“三项公职人员选举”以来,执政的国民党与在野的民进党有关这方面的争论更是趋于激烈化和表面化。然则,什么是“独台”?它产生的背景如何?“独台”与“台独”的异同何在?“独台”的危险性如何?本文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台湾一读者来信问道:“中共对‘台独’持什么态度?为什么允许‘台独’分子到大陆访问?”答:中共不支持“台独”,中共一直坚决反对“两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反对分裂,不遗余力争取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7.
本刊1992年15期和31期,曾就劫机犯卓长仁等在台湾涉嫌绑票撕票杀人案以及台湾法院开庭审理的情况,作过较详尽的报道,最近,台湾桃园地方法院再度开庭审理卓长仁案,本刊记者现据台湾报纸报道,将审理情况转述如下: 沉寂了六个月之后,台湾桃园地方法院在1992年12月28日再度开庭审理卓长仁案。 法庭原定下午2时开庭,因卓长仁等三被告临时提出,愿到庭聆听判决,因此法庭决定推迟至2:40分才由审判长韩金秀宣布开庭。由于该案的审理在过去六个月中完全  相似文献   

8.
振如 《瞭望》1990,(23)
打着“民主”旗号到处招摇撞骗的在逃通缉犯严家其,最近到台湾跑了一趟。他在台湾干了些什么呢?一言以蔽之曰:破坏祖国统一。 严家其一到台湾,就放出“两个中国”的论调。据台湾《中央日报》五月十一日报道,五月十日严家其在台湾的记者会上说,他经过长期思考后,认为在台湾当政的政权,既不是“台湾”或“中国”,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江泽民主席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谈及台湾问题时明确指出:我们充分重视台湾与港澳的不同特点,按照“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和平统一的内容可以比港澳更为宽松。国内外舆论普遍认为,这表明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态度是务实的、负责任的。那么,台湾究竟与港澳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为什么我们应充分重视这些不同特点,并在按“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时采取比港澳更为宽松的政策呢?  相似文献   

10.
一向以“尊重民意”自诩,并反复标榜以民意作为“施政明灯”的李登辉,而今面对两项民意调查的结果,竟向来访的美国人喊冤叫屈起来.在他看来,是因为有部分人士“昧于他历次的谈话”,“执意抹黑”,甚至一再质疑他“反对台湾独立的立场”.究竟是民众冤枉了李登辉?还是他的“台独”之心昭示于天下了呢?据台湾媒体报道,在11月6日同时公布的两项民意调查都显示:认为李登辉追求独立的比率逐步升高.在台湾颇有影响的盖洛普公司  相似文献   

11.
《瞭望》2006,(3)
一些台湾的研究学者曾指出,所谓“四大族群”,当然是一个对于台湾人民的“血缘”来源做了重新分类的“创造”。它的出现,代表台湾的“族群政治”从一个省籍二分类进入一个比较复杂的讨论。这样的讨论为什么会发生在反对阵营,反对论述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创造”? “省籍矛盾”的前因后果在台湾,若从民族的角度,只有汉族和一个统称为“高山族”、现在称为“原住民”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汉族数百  相似文献   

12.
黄海 《瞭望》2003,(11)
完成祖国统一是我们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综观全局,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战略机遇期对解决台湾问题意味着什么?对完成祖国统一有哪些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如何从战略上加以应对?两岸在短期内能否恢复对话和谈判、“三通”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台湾“大选”升温和美国攻伊将对两岸关系产生什么影响?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对台湾问题有深入研究的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徐博东教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国深教授。著名国际问题专家、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教授也对此发表看法,在此一并刊登。  相似文献   

13.
《瞭望》2006,(3)
那么,台湾的族群问题能消除吗?很难,但也出现了一些可能的苗头。由于台湾族群问题不是社会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台湾的政治又是选举政治, 因为“台独”的干扰而演化成了“族群政治”。因此,族群问题的前景既系于选举成败及台湾的前途出路,又系于选民的取向及政党的自觉。一方面,为了取得政权,绿营很难不去刺激动员族群,进行“台独”切香肠式  相似文献   

14.
我为什么来大陆?这是因为我较早地感到一种“大势所趋”。台湾制鞋业曾相当发达了一段。它的黄金时代是1975年到1985年,你想想,80年这一年,台湾出口的鞋能有8亿多双。不得了呀!那时候世界人口不过40多亿,嘿,每5个人就穿一双台湾鞋,对不对?制鞋业对台湾经济繁荣确实作出过很大贡献。但86年以后,就有点不对劲,不景气,走下坡路。为什么?台湾经济这几年发展很快,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就是“夕阳工业”啦,制鞋业首当其冲,唯一的路是向不发达地方转移。当然啦,转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15.
陈水扁宣称:“台湾跟对岸中国一边一国”,并鼓吹“要思考公民投票立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其核心是企图推动“全民公决”,走向实质性“台独”。那么,台湾究竟有没有理由从中国分离出去,有没有资格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统独”问题? 应该说,“公民投票”作为一种表达公民意志的民主手段,本身没  相似文献   

16.
远洋 《瞭望》1994,(23)
从5月上旬至5月中旬,台湾当局的最高当政者对中美洲和非洲四国作了一次访问。此行在国际上为台湾树立了怎样的形象?对海峡两岸的互动关系将产生何种影响?人们不妨联系台湾当局以往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就此作出判断。 此次四国之行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这位台湾当政者“一路撒银圆”——给一些经济不发达的穷国和小国施舍美元,收买人心,以换得这些国家对台湾所谓“重返联合国”加以支持。  相似文献   

17.
黄海 《瞭望》2003,(51)
温家宝总理近日访美时,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表示,美国从根本上不支持“台独”,美国总统布什更直接表示:“台湾领导人的言行表明,他可能想单方面改变现状,这是我们所反对的。”如何解读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发出的这些信息?本刊采访了著名台湾问题专家、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徐博东教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国深教授。著名国际问题专家、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教授也对此发表看法,在此一并刊登。  相似文献   

18.
台湾倒扁运动的效果,要看两个“临界点”何时到来在泛蓝推动罢免案之时,泛绿方面以“六月雪”讥笑其不能持久,岛内不少媒体也认为“罢免案表决之日,即是陈水扁脱困之时”。当时,“名嘴”陈文茜即相对应地提出“九月枫”的说法,预言9月份才会是陈水扁处境最艰难、台湾政局变数最大的关键点。近来岛内“倒扁”声势再起,陈水扁困境加深,似乎印证了陈文茜的判断。然而,以台湾的政治气候推论,9月的秋风真的能让枫叶变色吗?  相似文献   

19.
《瞭望》2006,(3)
民进党和“台独”阵营为什么要操弄“族群”?操弄“族群”为什么可以政治受益?他们又是如何操弄“族群”的? 为当选胜算撕裂族群台湾政治在1996年实现了四级权力机构——最高层级的“总统”、“立法院”及“国民代表大会”,中层的台湾省长、省议会及台北和高雄市长及市议会,基层的各县市长、市议会和乡镇市长、村里长及市民、村民代表——全面民选。在民选  相似文献   

20.
本刊去年第2期曾发表一组“新国民党连线”的文章,一年来台湾新党又有什么发展、变化?本期特刊载《台湾新党浅析》一文,供大家参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