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激发内生动力是促进乡村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不等不靠,内部挖潜,自主发展,从昔日的贫穷村一跃成为全省乡村振兴明星村,2020年全村村集体可支配收入80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万元,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江苏省生态村等荣誉称号,走出了一条内生发展的成功道路。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有赖于产业发展、物质支持等要素提供充足而持久的动力,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这一本源和主体,依托于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达成。当前,乡村人才振兴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最重要的因素。为此,要突破单向思维,从内与外、表与里、虚与实等辩证统一的角度,实现以农民主体性为依托的内生机制和以城乡融合发展为载体的外源机制的有机融合,并从主体、结构、动力、能力、环境等多维度入手,探寻乡村人才振兴的具体实现方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3.
乡村人才发展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乡村产业振兴需要依靠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系统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是化解乡村产业内生发展困境的有效方案。通过对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的系统培育,引导产业振兴带头人带动乡村人才振兴,充分发挥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带动“群雁”的主力军作用,激发产业振兴带头人的内生发展动力,进而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5.
本文基于对百余名洄游青年的深度访谈,以电商P平台为例,探讨互联网平台助力青年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方式及路径。在对洄游青年的帮扶支持中,平台从增强能力本领和提升内生动力两个方面发挥作用。在能力本领上,平台赋予三项“生存技能包”以提高个体可行能力:低成本进入市场能力、产宣销整合变现能力、隐性知识显性化能力。在内生动力上,平台通过三个维度助推“反向流动力”:展现青年就业创业的另一种可能;增强青年返乡的认同感和互助力;建立起青年与家乡的深度情感连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必须重新认识平台的价值和功能。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进程加速,互联网平台全面发力,有力促进了乡村市场各种新企业、新零售、新技术的诞生与应用,形成农业产业发展新布局,为乡村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也推动了青年返乡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7.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因历史文化、自然生态、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民族地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依靠输入型动力机制。它是由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一种动力形式。当前,民族地区要实现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到乡村振兴的转向,既要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多元动力,又要探索建立实现“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而新内生动力机制的建构立足民族地区发展现实,通过对输入型动力机制、驱动型动力机制、开发型动力机制、效能型动力机制和激励型动力机制的理论建构,以期在实践中形成促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既是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的重点任务,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遵循村民主体、激发动力的基本原则,动员村民投身美丽家园建设,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事关上海城市未来发展。2019年第7期封面报道以《乡村振兴奏鸣曲》为题,以上海郊区3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为例,多角度展现了上海正在进行的一系列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和实践探索。在这一系列采访背后,记者也认识到,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关键在人,而汇聚人的合力,就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 相似文献
10.
11.
<正>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之举。近年来,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以“生态化、轻量化、市场化、艺术化、价值化”为抓手,全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宜居、宜业、宜游”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获“江苏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称号,镇党委获评江苏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 相似文献
12.
13.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通过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坚持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提升全面小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要保持乡村文化的连续性,坚守乡村文化的伦理性内核,坚持乡村文化的整体性,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实践层面,乡村文化振兴应坚持农民、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文化发展策略,即坚持农民主体,强化家庭本位,推动社区“重建”。 相似文献
15.
合作社的兴起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而“党建+合作社”的新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将党的组织优势融入乡村产业发展中。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党建+合作社”模式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积极作用,以期为其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振兴乡村的基础在于复兴和重塑乡村文化。但随着市场化、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乡村文化出现了断裂和异化,乡村文化生态空间遭到侵蚀,乡村社会整体呈现病态发展。为此,本文提出从内容重构、主体唤醒、顶层设计、资源拓展、力量整合和机制创新等六个方面来加快推进乡村文化重塑的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慧来源。 相似文献
17.
让更多基层群众投身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发挥乡村内生动力,启动在地化知识体系和文化传统。贵州榕江“村超”火爆现象表明,基于全球本土化和在地化视野,可以理解并尊重乡村的知识传统和文化传统,发挥基层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找到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因势利导精耕乡村体育土壤,发展乡村在地化体育,有助于推动新时代乡村体育文化长期繁荣,从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适时制定,是基于中国乡村在最近20多年发展中,与城市发展之间呈现出的不平衡、不充分,导致乡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衰落的实际状况而提出来的。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许多国家都曾经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浪潮下,经历过乡村的衰落,而又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去推进乡村在新起点上的振兴发展,尤以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的经验值得学习。我国所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本质,是回归并超越“乡土中国”,是对近代以来充满爱国情怀的仁人志士们乡村建设理想的再实践和再创造,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手段,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更是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国过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乡土文化,故而,在进入新时代的浪潮中,如何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之路,振兴乡村显得尤为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均衡发展、充分发展、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走出“中等发达国家陷阱”,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尽管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且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如任其延续将严重影响海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将严重影响自贸港建设的成色。当前,我省农村居民无论是工资性收入,还是经营性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均面临着增长瓶颈,尤其在坚决整治“非粮化”“非农化”。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促进乡村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由于文化具有基础性、指引性功用,其对乡村民众精神价值的塑造与社会秩序的稳定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文化治理也就成了乡村振兴得以实现的一种基本方式.具体而言,乡村文化治理就是政府立足文化的视角,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激活文化塑魂育人功效,更好地发挥文化的正向激励作用.强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