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当提及“黄埔”二字,人们往往会立刻想到广东的“黄埔岛”,想到黄埔岛上的“黄埔军校”……。如今,“黄埔”这两个字响遍海内外,不论在口头上,还是在报章上,人们都会不时听到,常常看到。是啊,“黄埔”这两个字,的确铸就了太多的情感,牵涉着太多的情缘。而我,作为黄埔后代,一遇事,总是“陷”在“黄埔”之中不能自拔。我的父亲李仙洲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学生。他是黄埔学生中年龄最长者之一(1894年生人),所以黄埔同学大凡称他为老学长。据父亲回忆,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接见他时,也称他为“大哥”,并讲:“李大哥是山东人,我记得…  相似文献   

2.
我的父亲李仙洲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学生。他是黄埔学生中年龄最长者之一(1894年生人),所以黄埔同学大凡称他为老学长。据父亲回忆,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接见他时,也称他为“大哥”,并讲:“李大哥是山东人,我记得你是军校一期毕业生,年龄最大、个头最高,是标准的山东人……”父亲每当忆起总理接见时的情景总是感慨万千。在后来的  相似文献   

3.
侯松平 《黄埔》2013,(3):9-10
由于我的父亲侯炳垚先生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十八期,我——便与黄埔有了"血缘",一辈子与黄埔精神结下了不解之缘。黄埔精神是什么?我从父亲身上看到了她的核心——爱国。因为爱国,在全国抗战烽火连天的1938年,为抗击日寇,正在洛阳读高中的父亲投笔从戎,考取了黄埔军校。父亲毕业后跟随部队在抗日战场上赴汤蹈火,浴血奋战。我看黄埔精神,真了不起!为了国家,她可  相似文献   

4.
刘文锋 《黄埔》2020,(3):66-67
光阴荏苒,转眼父亲刘秉坤已逝世20年,但他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特别是他生前经常向我们讲述黄埔历史,教育我们要发扬黄埔精神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一直激励着我和我的后代。父亲刘秉坤出生于一个书香家庭。祖父是前清秀才,终身执教私塾。父亲小时候在祖父身边读书,后来考取黄埔军校第9期,毕业后在国民党81军担任过少校参谋。抗日战争期间,父亲参加了长沙保卫战等战役,经历了枪林弹雨的洗礼。直到晚年,父亲的大腿骨上还残留着一块抗战留下的弹片,用手可以摸到。  相似文献   

5.
拜谒中山陵     
吴钟祺 《黄埔》2006,(6):16-17
今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父亲吴子培早年跟随孙先生荐身军旅,东征北伐。我于1924年即黄埔军校创建同年出生,和黄埔同庚,命中注定后来投笔从戎,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八期炮兵科,1942年毕业后奔赴抗日战场。1949年4月21日,解放大军渡江时起义。1950年,我于华东  相似文献   

6.
1993年,在中山公园由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举办的报告会上,我认识了黄埔老人李甦,那年他已经90岁。他说他认识我父亲(我父亲是黄埔军校18期2总队炮兵1队毕业),他们常常一起参加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召开的会议,还常常住在一个房间。就这样,我和李甦的接触越来越多,也渐渐了解到他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他历经磨难,但始终热爱国家,坚持为黄埔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李默庵将军诞辰100周年,回想我家几代人曾与他交往的经历,我更加缅怀这位老前辈。李默庵将军是湖南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参加过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血战沙场几十年,战功卓著,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过重要贡献,是位著名的爱国人士。由于我的叔祖父段霖茂(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曾在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李默庵所辖的第九十八军任军长,我的二姨父杜心如(黄埔一期毕业)亦是湖南人,因此,我的父亲段德峻(后更名德怀,黄埔军校第十八期毕业)在抗日战争期间便与李默庵将军相识,称他为叔叔。后来,我父亲回安徽地方工作,从此,我致)在我的求…  相似文献   

8.
李熙宗 《黄埔》2013,(3):6-6
发扬黄埔精神,是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建会宗旨,是黄埔同学应该身体力行的义务和责任。什么是黄埔精神?我看应该是爱国革命!为什么说爱国革命是黄埔精神?首先,我们应该从黄埔军校的诞生说起,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时,孙中山先生视察了黄埔军校后在作报告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我们今天要开办这个学校是希望什么呢?就  相似文献   

9.
王时燕 《黄埔》2010,(6):30-31
我的父亲王认曲,生于湖南省临澧县一户农家,青年时满怀革命理想,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参加过东征和北伐,历任连、营、团长,抗日战争时期担任黄埔军校十三期第一总队少将总队长、军政部第六补训处处长、陆军暂编第一师中将师长。后因“反共不力”等罪名被撤职关押、身陷囹圄。抗战胜利后,父亲应同为黄埔一期生的同乡杜聿明之邀赴沈阳,任东北保安司令部中将高参。  相似文献   

10.
杨守慎 《黄埔》2011,(6):47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激起了全国人民无比愤慨,有志青年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杀敌救国的抗日战场。当时我正在衡阳市道南中学读书。适值当时设于桂林奇峰镇李家村的黄埔军校第六分校正在衡阳市招收有志青年学生,遇此机会,感到非常兴奋。我在父亲的支持下,毅然投笔从戎,于1939年秋考入了黄埔第十七期,被编入第十七总队第三大队第十中  相似文献   

11.
项德颐 《黄埔》2008,(3):28-28
我在《黄埔》杂志的熏陶下,裨益良多。我于早年投身抗日,毕业于黄埔系统的陆大参谋一期,曾任职于国民革命军七十四军,历经过赣北、皖南、浙江、鄂西等地的战役,在前线目睹黄埔军校勇士奋不顾身、不惧牺牲的壮烈情景,永远铭记在心中。《黄埔》的很多文章中颂扬了黄埔同学在抗战中的英勇事迹,阅后令我回想当年亲眼所见,更加感动不已。这是黄埔军校历史中光辉的史实,为了以此启发后人,我常把收到的杂志分送给亲友、儿女阅读,使他们也对黄埔同学为国为民的牺牲精神无尚崇敬。  相似文献   

12.
《黄埔》2008,(3)
我在《黄埔》杂志的熏陶下,裨益良多。我于早年投身抗日,毕业于黄埔系统的陆大参谋一期,曾任职于国民革命军七十四军,历经过赣北、皖南、浙江、鄂西等地的战役,在前线目睹黄埔军校勇士奋不顾身、不惧牺牲的壮烈情景,永远铭记在心中。《黄埔》的很多文  相似文献   

13.
黄埔军校建校初期,是一个将星璀璨的年代,也是一个文化达人辈出的时期。茅盾、郭沫若、成仿吾等著名文人都曾在黄埔军校做过教官,大文豪鲁迅在黄埔军校做过"革命时代的文学"的演讲,被誉为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女兵作家的谢冰莹是黄埔6期毕业生。传唱近一个世纪的《黄埔校歌》词作者、军校政治教官陈祖康,在当时即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艺青年,其亢奋的创作心路和曲折的人生之路耐人寻味,同时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14.
《黄埔》2020,(2):51-51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黄埔军校是一个传奇,黄埔同学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今,长洲岛上的黄埔军校旧址早已没有了往昔金戈铁马、沙场点兵的情景,我们的视野中也越来越难寻觅到黄埔师生龙腾虎跃的身影。但是,这些黄埔前辈叱咤风云的威武雄姿,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救国救民的爱国情怀,却从来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为了永远铭记黄埔师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激励后人在新时期继续发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推动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我刊特开展"我的黄埔前辈"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恰逢父亲戴安澜将军诞辰110周年.90年前,年轻的他投身到黄埔军校这所革命的大熔炉中,哺吮爱国革命的精神,吸取团结奉献的理念.在尔后的人生征途上,为国家民族英勇奋战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周恩来总理挽戴安澜将军联“黄埔之英,民族之雄”,既是对父亲的高度评价,更是对黄埔精神的赞颂.  相似文献   

16.
傅应秋 《黄埔》2006,(6):18-20
黄埔从军东征北伐我的父亲傅正模,字镜磨,号汉卿,1904年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乡班冲。父亲少青年时期处在国家深受帝国主义列强宰割、军阀纷争割据、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这一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1923年夏,父亲高中毕业回乡探亲,期间,欣闻孙中山大元帅府军政部长程潜创办的湘军讲武堂正招收有志青年学习军事,即与同乡学友李默庵、左权、蔡申熙商定结伴前往,途经长沙又结识了刘戡、李文,一同南下,考入讲武堂。1924年6月,黄埔军校建立,招收了五个队的学生入第一期学习。是年9月经程潜同意,由李默庵、陈明仁、袁朴、刘戡和我父亲等12人作为…  相似文献   

17.
《黄埔》2016,(3)
正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黄埔军校是一个传奇,黄埔同学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今,长洲岛上的黄埔军校旧址早已没有了往昔金戈铁马、沙场点兵的情景,我们的视野中也越来越难寻觅到黄埔师生龙腾虎跃的身影。但是,这些黄埔前辈叱咤风云的威武雄姿,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救国救民的爱国情怀,却从来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为了永远铭记黄埔师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激励后人在新时期继续发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推动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我刊特开展"我心中的黄埔前辈"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18.
《黄埔》2016,(5)
正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黄埔军校是一个传奇,黄埔同学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今,长洲岛上的黄埔军校旧址早已没有了往昔金戈铁马、沙场点兵的情景,我们的视野中也越来越难寻觅到黄埔师生龙腾虎跃的身影。但是,这些黄埔前辈叱咤风云的威武雄姿,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救国救民的爱国情怀,却从来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为了永远铭记黄埔师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激励后人在新时期继续发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推动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我刊特开展"我心中的黄埔前辈"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19.
易水 《两岸关系》2001,(2):27-29
去年4月20日,湖北《襄樊日报》新闻观察周刊头版头条刊登了谷城籍黄埔军校第十七期学员,现任北京黄埔大学校长的王慧成到襄樊招收黄埔大学“襄樊扶贫办班”的长篇通讯。 这个消息传到了居住在谷城县城郊,现年83岁的毕玉兰老太太那里,兴奋得她一夜没有入睡,王慧成的突然出现,又勾起了她对别离了52年的丈夫的深深怀念。她对二儿子李明德说:王慧成我认识,当年在老河口,我得知他是谷城老乡时,还曾告诉过你父亲。他一定还  相似文献   

20.
《黄埔》2020,(4)
正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黄埔军校是一个传奇,黄埔同学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今,长洲岛上的黄埔军校旧址早已没有了往昔金戈铁马、沙场点兵的情景,我们的视野中也越来越难寻觅到黄埔师生龙腾虎跃的身影。但是,这些黄埔前辈叱咤风云的威武雄姿,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救国救民的爱国情怀,却从来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为了永远铭记黄埔师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激励后人在新时期继续发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推动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我刊特开展"我的黄埔前辈"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