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德元帅生前十分重视对孙辈们的教育,经常鼓励孙子们在各自岗位上干好工作、多做贡献,他曾语重心长地对外孙刘武说:"你们要‘接班’,不要‘接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本文从分析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的角度出发,辨析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联系与本质区别,探寻"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为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三十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英语在中国人中变得日益普通.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社会,英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尽管如此,能够把英语学习的精通的人并不是很多,老师在英语教学中也觉得困难重重.在普通人看来,英语的"教"与"学"的内容无非是语音、词汇和语法.如果只是这三者的"教"与"学",那么为何在花费那么多时间之后,人们依然觉得效果不佳.在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除了三要素之外,还有什么决定着语言的学习?从文化知识与英语的关系入手,对英语的"教"与"学"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使人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收获一二.  相似文献   

4.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推进各项事业科学发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基层  相似文献   

5.
古代的"治世"、"盛世"与"大同"社会都是人们所希望的理想社会形态,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然而,"治世"、"盛世"又和"大同"社会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一种治理国家的水平和达到理想的治理结果:后者则主要反映了民众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一种设想和勾画,带有很大的空想性.前者是一种现实层面的努力和对治理过程的一种总结和反思、修正;后者则是人们对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6.
今年,既是中国历史上大事喜事多的一年,又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北京奥运会开幕这一盛事的日益临近,国内外某些特定政治势力及其代言人,或里应外合,或一唱一和,变本加厉对中国政府、中国人民极尽施加压力、造谣攻击之能事。面对嗡嗡噪音,我们既不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任其兴风作浪;也大可不必如临大敌、剑拔弩张,受其干扰困惑。  相似文献   

7.
王厚明 《求知》2020,(4):49-50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恢复生产生活、恢复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抗疫成效逐渐显现而成为上下呼声和大势所趋。落实好中央"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增强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集中精力把疫情防控工作做扎实抓到位、打好阻击战,有力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打好总体战,做到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  相似文献   

8.
“国学”就是“中国思想家的思维方式”,就是渗透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史学等具体学问之中的“有别于西方思维的中国思维”。它主要表现为:只讲“相关律名学”(correlation-logic),而不讲“主谓式句辞”(Subject-predicate proposition);只讲现象论,而不讲本体论(ontology);只讲符号论,而不讲实在论(realism);只讲“内在关系”(internal relation),而不讲“外在关系”(external relation);只讲“大心论”,而不讲“人类中心论”(Anthropocentrism)之类的任何“中心论”;只讲“职司主义”或“功能主义”,而不讲基础主义或本质主义等等。这是一整套有别于“西学”的独立的“思想体系”,有了这套独立的“思想体系”,中华民族不怕没有复兴的一日。  相似文献   

9.
陈道银 《学理论》2010,(14):30-32
建国初期的党政关系经历了以党建政到以党代政的历程,具体表现为以党建政、寓党于政和以党代政三个不同特点,并最终型构了制约了当下中国党政关系发展变迁的党政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0.
"哲学"与"文化"本不属于同一层次的范畴,但学界却常把二者并列加以讨论,这表明"哲学"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事实上,"文化哲学"与"哲学文化"正是两者内在关系的展开与揭示."文化哲学"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新范式,"哲学文化"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与空间.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哲学"与"哲学文化"的内涵,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深化对"哲学"与"文化"内在关系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哲学自身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各地方政府在推行河长制过程中纷纷探索"互联网+"公众治水参与的新模式,但各地却出现了政府网络治水参与平台建设之"热"与公众网络治水参与之"冷"的鲜明对比情况.基于"期望—手段—效价"的理论视角,利用广东省S市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以及样本河涌的客观数据,构建"个人—河涌—区政府"的多层次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互联网+"公众治水参与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河长制背景下,"互联网+"公众治水参与度受到期望、手段及效价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其中,公众期望中的参与效果评价正面影响公众网络治水参与度;政府环保信息公开透明度感知、政府回应性和政府营造良好社会治水氛围的力度等政府工具性手段显著驱动公众网络治水参与;公众对治水重要性的评价能够促进公众网络治水参与.  相似文献   

13.
流域水环境保护深受“部门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制约。中央着力破除“条块分割”体制藩篱,将国土、水利、农业、海洋等部门的涉水相关职责划转给生态环境部门以重塑流域水环境治理体系。流域水环境治理体系整合改革实质是组织正式权威相对集中与交易成本降低的过程。不过,由于专业知识积累欠缺、信息不对称和资源依赖、水环境和水生态职责仍有整合空间等,生态环境部门的正式权威和实质权威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这意味着流域水环境治理体系的职能整合确实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但并非“灵丹妙药”。因此,深化水生态和水环境职责整合,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并面对资源依赖的现实约束,明确环境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定位和精细化部门权责清单,并探索权威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协调机制将是优先的改革选项。  相似文献   

14.
水权与水权的界定--水资源利用的产权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公有水权基础上实行可交易水权制度涉及到三个重要环节,即水权的界定、水价以及水权运作规则和水资源管理,其中水权的界定是水资源市场形成和运行的前提条件,没有排他性水权的确立,水权的让渡和交易是不可能的.本文从产权经济学的理论出发,分析水权的清晰界定与水资源市场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水资源利用中的各种水权关系,指出进一步界定和明晰水资源的配水量权是实现水权制度创新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5.
<周易>的"象",是以符号为表征的天人之道.一部<周易>,就是以阴阳两爻所形成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符号体系.它是我们远古祖先为后人留下的"心灵与宇宙玄机互动"的符号系统.<周易>之"象",蕴涵着宇宙的创生与演进的逻辑过程,万事万物的生灭兴衰之道,天地人"三才"的互动之理,人生祸福的交变之机,吉凶判断和人性教化之本.这种"象",通过"文化之象"、"心理之象"、"思维之象"、"伦理之象"、"数理之象"、"占卜之象"与人的心灵互动,能给后人以无尽的启迪和人性进化.  相似文献   

16.
当今学界关于儒家“超越性”的争论,因言说方式缺乏分层,故多有混淆。实际上,该话题肇始于明清之际,是耶儒双方围绕着“因性”与“超性”问题而展开的交流实践。重回明清之际,梳理阿奎那关于“超越”术语的几种用法,比较耶儒双方关于“超越性”的言说方式,可以发现儒家并非以神为中心进行自上而下的言说,而是从现实出发,对“超越性”问题进行自下而上的回溯。  相似文献   

17.
向征 《理论导刊》2021,(3):87-90
“情”“理”“法”是协调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主要依据,“情”是基础,“理”是“情”的规则化,“法”是尽“情”适“理”的设计。三者虽在目标和源生上具有一致性,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常以矛盾的形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同的文化视阈下,对“情”“理”“法”的关系看法不尽相同,三者以一种哲学式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不断相互促进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促进三者融合互通,建构完善与“情”“理”精神相一致的法律制度体系,杜绝不合乎现代社会之“法”的“情”“理”对“法”的干扰,善用中华文化之“情”“理”释解现代社会之“法”。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3,(34)
《春秋左传》中展现了对礼的不同理解,一种是俗常之礼,认为礼是一种仪式;一种是《左传》之礼,认为礼不仅仅是指礼仪,更重要的是礼治,即将礼与实际政治功能联系在一起;一种是孔子之礼,认为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只有依仁而行的礼才是人所必须守护的价值。这些不同的理解表明了对礼的认识,由形式转向实质,由外在转向内在,礼的含义得到不断的深化和丰富。  相似文献   

19.
白琳 《理论导刊》2007,(9):104-106
2005年初查韦斯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新社会主义",是思想来源多元性和混合性的、立足委内瑞拉国情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的出现和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的出色表现,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涨潮的重要标志。要以新眼光来观察和研究这种"新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实用理性"——对中国传统文化"实践理性"误解的辩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颖 《学理论》2008,(22):48-49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界有一种倾向是以康德的"实践理性"对其进行解释,但中国传统文化有其自身的成长土壤,"实践理性"不足以作出恰当的诠释。本文力争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找到其确切的界定,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背景中寻找"实用理性"的因素;并通过对比分析"实用理性"、"实践理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证明"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思想在自身性格上所具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