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宋心海  李伟东 《奋斗》2011,(8):36-37
年初以来,农业大市绥化市坚持走农区工业化道路,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与全省同步开展了为期三年的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优势发展共享,集中优势力量在优势地区优势发展。重点发展绿色食品、粮食加工、光伏、石化、医药、纺织、机电、生物、林产品加工和现代服务业十大产业,全力突出产业项目建设在加快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随着一批批产业项目的落地开工,产业项目的“集聚效应”日渐凸显。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金塔县枪抓国家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和建设能源战略通道的机遇,按照“抓能源、带全局”的工作思路,立足光热资源优势,加大项目争引力度,扩大能源装机规模,全县光电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飞跃,不仅产业特色、规模优势、集聚效应明显,而且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全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和首位产业。  相似文献   

3.
激光产业“源”在湖北、“芯”在武汉。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国家激光产业化基地、国家光电器件及激光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目前集聚激光企业200余家。但在2018年全国激光产业总销售额中,武汉仅占24%,位居第二,与曾经产值占全国半壁江山相比,已经失去全国激光产业领域“龙头老大”的地位,面临诸多挑战和危机。  相似文献   

4.
轨道交通产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产业。丰台区立足首都"四个中心"的城市功能战略定位和本区轨道交通产业的传统优势,紧抓我国轨道交通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产业机遇,着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轨道交通技术创新策源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地,做大做强轨道交通产业,彰显区域产业特色品牌优势,推动轨道交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省“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发展战略布局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培育“芯”产业集群。当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中西部地区等区域正加大政策支持和人力资本投入,布局发展“芯”产业,我省面临巨大竞争压力。我省“芯”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业特色模糊。  相似文献   

6.
赵继敏 《前线》2023,(6):71-74
新时代以来,北京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高水平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在承接疏解、改革创新、经济动能培育和产业生态体系构建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新发展格局下,城市副中心着力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区”建设和数字经济转型三大战略机遇,加速推进现代服务业和高精尖产业向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以及张家湾、台湖、宋庄等特色小镇集聚,引领带动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质量样板和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相似文献   

7.
“天府新区是四川在今后引领西部发展和促进全国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为成都提供了新一轮的产业集聚的机会,并将使四川的产业规模、产业水平、产业竞争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依照国内外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基本轨迹,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集中一集聚一集群。贵州省目前产业园区发展的总体状况处于由集中向集聚发展的过渡阶段,如何在产业园区内形成产业集聚,引导产业园区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是园区建设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对产业集聚与产业园区的关联分析,提出贵州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张杰 《前线》2022,(5):53-55
北京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做减法,天津、河北积极承接首都疏解产业做加法,京津冀区域产业分工与制造业发展格局不断优化,三地经济实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比重的提升,有赖于区域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主导的区域性一体化大市场的形成。相较于津冀两地,北京具备发展世界级先进制造集群的基础,优先培育和发展高精尖制造业体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将自身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进一步提高,从而积极发挥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成都经济区区域地域相邻、文化相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互补性很强,应借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区的发展经验,以航空、电子、汽车制造、文化创意等战略产业为依托,促成生产要素在重点行业或产业的集聚,逐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成都经济区经济社会文化一体化,促进成都经济区城市群的发展。发展面临的困难随着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和天府新区战略的实施,成都经济区文化一体化发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进,但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作为我国北方最发达的经济集聚区域,担负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重任,理应在推进绿色发展方面发挥先行示范作用。循环产业是根植于循环经济的新型产业形态,是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构建京津冀循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是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制度环境优越且协同创新空间巨大。在现有产业发展及创新初始资源丰富的条件下,通过协调区域内各个创新主体,有效配置区域内创新资源,构建区域循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可推动京津冀绿色发展。当然,这需要完善相应的制度环境,引导区域开放式协同创新,规划产业集聚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国华 《前线》2020,(5):55-57
实现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和深入发展,推动京津冀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至为关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交通一体化先行,产业一体化为突破口,城市群一体化作为空间载体,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停留在就“交通”论“交通”,就“产业”论“产业”,就“城镇空间”论“城镇空间”的传统区域发展模式,应将交通、区域产业布局和城镇空间纳入统筹考量。高标准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前提,推动京津冀公共服务一体化,应注重发挥政府与市场合力。  相似文献   

13.
《福建理论学习》2011,(11):22-23
近年来,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紧紧抓住中央支持海西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围绕打造“引领海西、具有强大辐射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园区建设为抓手,以产业集聚为方向,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京津冀10座城市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日益密切,一个总人口约8000万,地区经济总量约30000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9.7%的京津冀都市圈正在逐渐形成。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形成之后,京津冀区域的产业分工和协作的目标愈益明朗。在京津冀产业构成调整和变化的过程中,有必要对京津冀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加以客观评价,对京津冀服务业发展以及内部结构变化态势,展开前瞻性的分析和预测,并提出京津冀经济圈背景下石家庄市服务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指出,推动京津养老项目向河北具备条件的地区延伸布局。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契机。但京津冀作为三个独立的行政区,协同发展仍面临着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产业格局分散、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强等困境,行政体制分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大障碍。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结合三地的产业特点,形成区域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结构。通过对首都功能进行疏解,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区域协调机制,突破市场壁垒、行政壁垒和体制壁垒,推动京津冀区域发展从竞争走向合作,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
对产业集群就业创造效应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建康 《唯实》2004,(4):35-38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内在规律。产业集群的本质即使在网络经济时代仍然是产业的地理集聚 ,并创造产业、地区乃至国家竞争优势 ;运用区位商分析方法 ,建立“就业区位商”假设作为识别和判断某产业集群就业创造能力的指标 ,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产业集群的就业创造效应 ,并进行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天长市秦栏镇是“以工促农、以镇带村”的“工业型”新农村样板。全民创业与民营经济是秦栏经济社会发展之“本”,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是秦栏经济社会发展之“纲”,以工促农、以镇带村是秦栏经济社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正阳春三月,碧江经济开发区项目建设现场机声轰鸣,一辆辆工程车来回穿梭;车间里,工人们在操作台前紧张工作,到处一派繁忙景象。铜仁市碧江区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集聚发展的战略平台,以碧江经济开发区作为主战场,高标准、高效率推动项目建设,全力打造碧江工业经济增长极和升级版。项目建设成经济发展引擎"坚持把引项目、引资金与引技术、引机制、引品牌、引市场相结合,突显‘拉长补短'、嫁优',推动招商引资工作上档次、上水平,更多地吸引国内外500强企业。"在年初召开的全区经济工作会上,铜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碧江区委书记陈代文提出。  相似文献   

20.
新知     
《当代党员》2013,(6):5-5
重庆大数据发展战略 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的又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从2010年推出“云端计划”以来,重庆在“端产业”方面已形成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和生产基地,在“云产业”方面已吸引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太平洋电信等企业入驻,建成首个高等级数据中心——太平洋电信数据中心项目,目前已具备启动大数据发展战略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