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一生,就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说不定在哪里转弯。影响我人生走向的第一次转折,是在新中国成立的那年,与一位“引路人”有关。他叫于祥。1949年,我在肇州中学读初中二年级。暑假期间,县里要召开劳模表彰大会,学校派几个写字比较工整的同学帮助誊写劳模事迹。我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
我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父亲是一位南下干部,“文革”时期他遭受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迫害,被打成“右派”发配到农村“劳动改造”。我也因此受株连,断了“读书梦”。从小学到初中,我的学习成绩本来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如果凭考试成绩读高中,升大学,应没问题,但因父亲是“右派”,我哪有资格被“推荐”进高中、上大学呢 ?求知欲望极端强烈的我,作梦都在想读大学,我梦见我坐在窗明几净的大学教室里聆听老师讲课,在图书馆内读中外名著……回到农村后,我一边参加劳动,一边借来高中教材坚持自学,祈盼有朝一日能圆大学梦。 …  相似文献   

3.
难忘吾师     
盛夏的一天。学校收发室的同志忽然给我打手机,说他那里有我的一封信,是一个老师写的,封面上标有“五里坪乡中学沈老师缄”字样。  相似文献   

4.
老同学     
张映勤 《党课》2011,(14):117-119
说来惭愧,从小到大,我都没能走出这块地界。小学中学、大学,我都是在同一座城市读的,这说明,我的同学圈子几乎就限于一座城市内。  相似文献   

5.
正八年前,在我读研究生一年级时,第一堂专业课就学习了《共产党宣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觉得那是与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虽然中学政治课和本科马哲课都学过,但准确地说是背过,考试前两天,突击背诵,凭着新鲜的记忆写在期末试卷上,照本宣科,没有多余的发挥。研究生专业课都是在学校老校区的老楼里上课,九月天气炎热,教室里的风扇吱吱地转着,老师拿着  相似文献   

6.
正南京某中学的一位老师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他们学校初一年级某班的音乐课上,老师问学生:"知道屈原的请举手。"在全班30个同学中,只有3个人举手。第一位同学回答说,屈原是个歌手,他唱过《离骚》;第二位同学回答说,屈原是个厨师,他发明了粽子;第三位同学说,屈原是个医生,大家都管他叫大夫。  相似文献   

7.
在湖北省监利县有这么一所不起眼的学校——监利县江城中学。这所诞生于2000年8月的学校,是监利县唯一的一所县直初级中学。它的诞生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显得那么卑微,那么沉寂,在县城偏僻的一个角落,你可以看到它的模样——一栋简陋的教学楼,两排破旧不堪的学生宿舍,没有运动场,没有科技大楼,没有电教室,有的只是勤勤恳恳的21位老师。就是这片贫瘠的土地,养育了不平凡的江中人。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江中人在夹缝中求生存,顶着酷暑,汗流浃背地东奔西走,每家每户都磨破了嘴皮,  相似文献   

8.
我今年85岁了。我是在16岁的时候,也就是1930年,在家乡江苏淮阴中学,读了瞿秋白同志的两本书,参加共青团的。一本是他同耿济之编译的《社会科学十二讲》,另一本是他担任《布尔什维克》主编期间5篇文章的汇集,是党内读物。读第一本书,我懂得了一点马列主义...  相似文献   

9.
正2008年,我移居瑞士。考虑到我所读的大学离住的地方比较远,我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小房间。房东克里斯蒂娜是一位独身老太太,退休前在一所中学当教师。瑞士的退休养老金是很丰厚的,足以让她在晚年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令我不解的是,她居然找了一份"工作"——照顾一位82岁高龄的老教授。我问她,是不是因为钱才去工作的?她的回答让我十分意外——"我去工作并不是为了钱,而是把我的时间存进‘时  相似文献   

10.
一碗汤面     
黄健 《党课》2006,(11):86-87
那年我在县中学读高三。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骑着—辆破车回学校。学校离家很远,起码要骑两个多小时。那天天气真冷,路上很多人都已经穿上了冬装,可我只穿着两件单衣,刚出门就不禁打了个寒战。一上路,我就用力地蹬车,借以驱赶体内的寒冷。才走出十多里路,车轮碾上了一块碎石,“砰”的一声,车胎爆了。我只好推着车子往前走,车后座上驮着15公斤要交给学校食堂的大米,很快就把我累得气喘吁吁。 好不容易遇上—个修车铺,修车师傅看看车胎,摇摇头说:“爆了这么长,补不了了,得换条内胎。”我问换一条内胎要多少钱,师傅晃动着两只大手说:“10块”。我摸摸口袋,一共才5块钱,这还是我一个月的零花钱。钱不够,我只好无奈地推车继续往前走。  相似文献   

11.
水调歌头     
十多年前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离县城八十多里外一个少数民族山区任教。报到那天,一位姓路的中年人来乡上接我。他说:全校就两个年级,分成两个班,共二十来个孩子;本来有两个老师,其中一位辞职回县城了,剩下的就是他自己,独自支撑着学校全部教学任务,还是名义上的校长。  相似文献   

12.
绿叶·大树     
今年是祖国改革开放20年,也是我从教10周年,回想起十几年前的往事,我感慨万千。“孩子,明年恐怕读不成中学了”,妈妈流着泪说。70年代末,我读小学四年级时,两个弟妹也带着好奇和对知识的渴望跨进了校门。那时中国农村普遍贫穷,更不必说我们落后的山区了。父母尽管辛勤劳作,一年四季无一日休息,可依然难以维持全家的温饱。记得那是一个春天的早晨,一夜大雨,去学校的路上发了洪水。我象往常那样早早起来,帮母亲做好早饭。吃过饭,便背起母亲用旧衣服拼成的书包准备去上学。母亲却叫住了我,“别去了,孩子,反正你……”我一听,…  相似文献   

13.
黄凌 《新长征》2007,(10):62-63
母亲在鄂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教书,整个学校就只有我母亲一个老师和一间土石房子。学生有30多个,小的七八岁,大的十三四岁,一到六年级的课都要备。山里学生住得分散,路又远,中午孩子们都在学校里搭餐,母亲忙着搞完30多个孩子的饭菜,下午还要接着上课,山路又崎岖,母亲便每天都提着一盏自己做的红灯笼将30多名学生送回家。  相似文献   

14.
李健 《当代党员》2012,(10):74-74
编辑同志: 您好!我毕业于滁州某师范大学,已经当了14年的化学老师。其实,从事这个职业并非我所愿。读高中时,美术老师曾建议我考美术院校,但家里人都劝我,说:“师范学校学费低,有补助,而且工作稳定。搞艺术吃个饱饭都难。”于是,我成了一名老师,兢兢业业地工作。  相似文献   

15.
终生读书     
因为父母是教书匠,家里书多,我也就从小爱看书。有一次我给弟弟讲“那托”,父亲很奇怪,听了一会儿,哈哈大笑,原来是我把三太子哪吒读成了“那托”。那年我刚上小学,就敢大着胆子翻看《封神榜》和《西游记》了。解放前,我在重庆南开中学读初二时露过一次脸。国文老师讲袁枚的《祭妹文》,有这样的句子,“你死我葬,我死谁埋?”老师说作者是受了《红楼梦》的影响,问谁读过这部书?班里有半数同学举手。又问谁会背葬花词?举手的只剩我一人。老师叫我起立背诵:“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相似文献   

16.
我读《当代党员》一年多了,它最打动我的是不乏思想品味且语言鲜活、故事性强。我常把里面的文章推荐给我的朋友们看,可以说,在我的影响下,我们学校好多老师都爱上《当代党员》了。  相似文献   

17.
李吉 《廉政瞭望》2013,(15):68-68
台湾“官二代”的求学经历,不是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就是放弃岛内顶尖大学去喝洋墨水,甚至还有从中学时代就被“放洋”,或是去读贵族学校。 说一套做一套 教育改革25年来,台湾教育机关一直引以为傲的,是其广设高中与大学,施行学校区化。然而讽刺的是,当初鼓吹改革的官员,其二代或者三代,却没有“享受”教改的成果。他们中学时期就读的学校,几乎都是富贵逼人的私立贵族学校,或资源丰沛的公立明星中学。  相似文献   

18.
"爸爸,我们班分来了五个维吾尔族同学,现在我们学维语更快更方便了,上课时老师教,下课了同学互相学,我对学维语越来越喜欢,我己经会一些简单的维语对话了。"今天一到家,活泼的女儿就及时把班上的"新闻"及学习情况向我"汇报"。农一师十一团是一个民族团场,多年来一直存在两所学校,一所民族中学,学生少,教室旧,教学资源少;一所汉语中学,学校先后获得国家奥林匹克示范学校、全国科普实验学校、  相似文献   

19.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唯有将个人之梦寄托于国家之梦、民族之梦,梦想才会有实现的可能。我和所有年轻的朋友一样,在中学期间也有自己的美好梦想。我在天津42中上中学时,曾任学习委员兼政治课代表,每节课前两分钟和自习课时,我都会像一名小老师一样站在讲台前维持秩序,协助老师做了不少工作。那时我特别崇拜教师,梦想高中毕业后报考北京师范大学,将来当一名人民教师。  相似文献   

20.
江苏洋思中学教育改革的经验曾经在全国引起了轰动,之后山东杜郎口中学教育改革的经验如旋风席卷全国。有人称这两所学校是中国农村教育改革的一个奇迹,的确,这两所学校有许多共同之点:地处农村,且过去都是薄弱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