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国际竞争力是21世纪的主题,这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革命深入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谋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与人力资本深化,更大地发挥政府管理作用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推到直接参与提升国际竞争力,紧跟发达国家,带动国内经济在新世纪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地位。北京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就要充分发挥首都国际竞争力的巨大优势。首都国际竞争力包括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三大方面。首都国际竞争力优势表现在各个组成部分之中。一是首都核心国…  相似文献   

2.
王安顺 《前线》2012,(10):11-15
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只有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运用能力,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面对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首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紧密结合首都实际,抓住重点环节、关键领域,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让首都科技资源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前线》2011,(10):27-28
首都经济圈概念的提出,是对首都经济概念的发展和延伸。首都经济圈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当前应优先考虑以下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4.
首都发展的重大战略——打造首都经济圈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造首都经济圈,是“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国家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对于推动首都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带动环渤海乃至北方地区发展,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刊将分期刊发市委研究室“首都经济圈研究”课题组对首都经济圈的解读文章,以为读者了解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过去20年,首都教育事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为全国和首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现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首都教育事业距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受教育需求还存在一...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将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世界将进入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根据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面对全球化、市场化知识经济的挑战,未来高等教育将更加基础化、综合化、社会化、网络化和国际化,更加重视对人格、知识、能力的全面培养,更加强调基础,鼓励...  相似文献   

7.
《前线》1998,(3)
把知识经济作为发展方向再论大力发展首都经济本刊评论员自从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首都经济”概念以来,全市上上下下大力宣传发展首都经济,深入研究发展首都经济,自觉增强发展首都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一些在首都工作的著名专家学者,纷纷献计献策,为发展首都经济提...  相似文献   

8.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首都经济发展模式和目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都北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我认为,应建立可持续的首都经济发展模式,也就是说要建立绿色的、环保型的首都经济发展模式。因为没有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的现代化,将不是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根据首都资源短缺、环境问题突出,具有人才、科技等优势的特点,首都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应是:以科技为先导,将“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人才开发的基础上,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依托,推动首都经济的发展;根据北京的现实条件和“四个服务”的要求,充分发挥北京的人才、科技优势,建…  相似文献   

9.
首都发展知识经济小议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亚太经济技术研究院主席吴明瑜“首都经济”概念的提出,是我国区域经济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突破。发展北京市的经济,不同于其他省、其他大城市,不是只作为全国的一个区域来规划和设计;它必须服从于首都的特殊需要,服从...  相似文献   

10.
知识经济在世纪之交已初露端倪,知识生产力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智能时代,同时也将成为21时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知识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创新,只要一个国家有完备的创新体系和强大的创新实力,那么才能领21世纪之时经济的风骚。  相似文献   

11.
首都经济圈概念的提出,是对首都经济概念的发展和延伸。首都经济圈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当前应优先考虑以下战略举措。明确首都经济圈的国家功能及城市功能定位打造首都经济圈,既要着眼于首都城市自身发展和国家南北协调发展等眼前问题,更要放眼于未来,立  相似文献   

12.
白津夫 《前线》2015,(2):87-89
当前,在全球创新的大时代,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正处在关键时点上,倾力打造国家创新平台,加快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于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全国的创新发展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要站在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从更深层次上谋划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打造"国家创新平台"为重点,全面提升能力和水平,努力建成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中心。正确定位首都科技创新中心首都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大概念的中心。不限于科技本身,而是科技与经济一体化、技术与金融相  相似文献   

13.
孙淑丽 《发展论坛》2000,(12):48-49
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在全国兴起一个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高潮。我们要抓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抓紧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抓紧推进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利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提高各行各业的科学技术现代化水平。”由此可见,创新是 21世纪的呼唤,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也是现代科技进步的灵魂。   一、科技创新的含义   所谓现代科技创新,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 20世纪初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董晓莉 《前线》2014,(5):99-101
<正>改革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创新。以创新驱动未来,建立以科技金融、消费金融和政府金融为主要内容的特色金融体系,夯实首都金融发展基础和完善首都金融政策支撑体系,是实现首都金融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带动新型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积极创新首都互联网经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机制和工具,是不可或缺的经济社会发展要素。它不仅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和抓手,是  相似文献   

15.
涂永红 《前线》2013,(2):29-31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国家快速发展的一大标志,也是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并保持经济持续强盛的重要支柱和国家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币国际化无疑是我国21世纪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必将对首都经济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共北京市第八次代表大会首次提出首都经济的新概念,明确指出:首都经济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是立足首都,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经济;是充分体现北京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充分发挥首都比较优势,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是向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密集、高度开放、资源节约、环境洁净方向发展的经济;是既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又体现良好效益的经济。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把大力发展首都经济放在首位。贾庆林同志先后多次对首都经济的概念作了深刻的阐述,强调首都经济的本质就是知识经济,核…  相似文献   

17.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引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引擎,将增强首都经济内生创新发展动力;是经济体系创新升级的核心支撑,引领以"高精尖"经济结构为主要特征的首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将为经济创新发展提供制度示范,促进优化首都经济高质量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 ,国家创新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核心机制 ,它构成国家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建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系统是中国面向 2 1世纪的国家战略。本文着重从第二次现代化与中国国家创新战略的研究入手 ,从中国作为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 ,力图通过对中国技术创新实践展开实证比较分析 ,将西方典型的国家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及实践经验比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提出基于中国实际的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些基本学术观点 ,以就教于方家。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实现中国第二次现代化的国…  相似文献   

19.
大力发展首都经济,是北京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和中央对北京市工作的一系列指示,深刻总结北京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教训,深入研究北京的市情和特点所作出的战略选择。“首都经济”的概念,是在北京市第八次党代会上首次提出并在世界发展知识经济大潮中进一步...  相似文献   

20.
1998年2月4日,江泽民同志对中国科学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作了重要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7月17日《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指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持续发展,世界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知识创新速度大大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纵观世纪之交,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传递一瞬万里,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INTERNET国际互联网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革命,给世界经济结构带来深刻的变化。目前,知识经济、知识创新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信息对经济建设的巨大推动力。作为知识、信息收藏库和集散地的图书馆,如何迎接知识经济、知识创新的挑战?尤其是党校图书馆这个社科信息中心,在21世纪怎样重新定位?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知识创新的发展,建设有党校特色的现代化图书馆?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