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南亚女性跨国流动的特点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下,全球跨国人口迁移的速度越来越快。路径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广。在此背景下,东南亚地区的女性跨国流动也表现出越来越引人注目的3个历史阶段性特征,即70—80年代的以女佣为主体的劳动力输出、1990—2000年的以跨国婚姻为主体的移民形态和2000年以来的以跨国色情业为主体的移民形态。东南亚地区女性的上述跨国流动特征对70年代以来的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也产生了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力从跨国主义和体系结构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东南亚学:理论建构、互动模式、个案分析>一书,认为该书具有十分鲜明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与东南亚关系经历了复杂的和巨大的变化。以1990年代初冷战结束为界,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大致上可以分为冷战时期和冷战后时期,冷战时期可分为五个阶段,冷战后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总体上看,冷战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特点是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以政治关系为主,经历了曲折、复杂、多变的历程,与东南亚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很大的不平衡。冷战后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已构建了全面合作的战略框架,互信更加牢固,合作更加有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集中探讨多种族、跨国界的权力关系,旨在揭示华人移民本土化与跨国化的一些历史含义.本文分三部分一、东南亚地方背景华人移民、槟城和吉打;二、华人移民与殖民主义地区政治英国领事馆的个案;三、华人跨国商业与殖民主义法制困境吉打的个案. 相似文献
5.
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大批朝鲜人移居中国东北。表面上看,政治强制曾是导致朝鲜人移居中国东北的突出原因,但总体来看,朝鲜和中国东北分别具有的推力和拉力因素,亦即经济因素所造成的生存压力和需求,在朝鲜人大量移居中国东北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此外,铁路的铺设亦恰逢其时地便利了朝鲜人向中国东北地区的流入与散布。本文还尝试将朝鲜人移民中国东北的原因同近代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现象做一简单的比较,进而折射其移民模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2009年10月,经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认定,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被确认为日本东南亚研究的国际共同研究中心。由此,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逐步开展了以外派驻在型、外聘集中型、资源共有型、研究开发型四大研究类型为根本模式的研究,不仅延续了传统的田野调查,还突出了日本自身与外部的学术对话机制,并注重文献资料的共有,研究课题的开发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具备了一定的典范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说的中国—东南亚区域研究,是在整体上把中国—东南亚作为一个区域来研究.本文以已公开出版的中文著作(包括译著)为例,对中国—东南亚经济和经济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南亚历史、文化和民族这3个方面的整体研究的现状作了分析,并对如何推进中国—东南亚区域研究从9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略论朝贡制度的虚幻:以古代中国与东南亚的朝贡关系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很多东西方学者所认为的中国与东南亚之间长期存在的“朝贡贸易与宗藩关系”,实际上并不具备“朝贡”和“宗藩”的实质。将到中国者统称为朝贡者,基本上是中国统治者以及历代史官、文人的一厢情愿。中国朝廷通常没有也不打算利用这种表面上的、自我安慰式的“朝贡宗藩”关系来干预东南亚地区事务。实行“朝贡体制”数百年的明清两朝,其海外政策基本上是不作为的自我封闭政策,并没有获得对东南亚的实际政治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用政治学理论,以冷战时期的新加坡、印尼和缅甸等国为例,从移民政治认同、移民政治认同的建构入手,探讨移民政治认同对国家关系的影响。笔者认为,移民的政治认同,如同移民的文化认同一样,如果处理得不好,不能顺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迁,不仅会给移民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困难,而且也会引起国家之间的紧张,以致国家关系的破裂。 相似文献
10.
11.
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移民东南亚历史,根据其动力和规模,可分为四次大潮。东南亚为中国海外移民的最主要目的地。中国人大规模移民东南亚始于17世纪,盛于20世纪上半叶,历三波移民高潮。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中国改革开放前,移民东南亚工程中断。随着大陆改革开放及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合作的飞速发展,中国人重启移民东南亚热潮。虽然推动不同时期的移民潮各有其不同的国内外因素,但就四次大规模移民潮而言,中国与东南亚的经贸发展和合作都是主要动力之一。随着中国与东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如中国与东南亚的政治关系保持良好,前往东南亚的移民潮仍将继续。与此同时,东南亚各国进入中国的移民也将日益增多,并呈加速之势。 相似文献
12.
华文教育本土化是世界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必然趋势。泰国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马来西亚始于50年代后期,印度尼西亚则始于60年代中期。其他一些国家由于政治变化等国际国内因素,甚至将华文学校国有化。在这种情势下,华文教育如何在所在国落地生根并发展?本文将从华文教育的现状、特点、困境和出路等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国际政治行为是国际行为主体在特定国际利益基础上,围绕着国际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国际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它主要包括:国际政治参与、国际政治斗争,国际治理等。中国对东南亚诸国的国际政治行为呈现如下特征:总体政治行为以体制内参与为主,少有大的冲突;国际政治参与的通道初步建立,但制度与机制体系尚需完善;区域治理已初见成效,但范围与深度仍需拓展;政治行为主体正趋向多元化;行为动机的建构主义特征增强;国际政治行为更加强调独立自主和以国际法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地区历来是海外华人社团集中之地。21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适应当地国社会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东南亚华人社团不断进行自我调适和完善。本文以东南亚泉州籍同乡社团为例,详细分析泉州籍同乡社团出现的发展变化:定位本地化、管理信息化、发展国际化及重视培育青年力量,进而探讨当代东南亚华人社团的普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民族与宗教最为多样化的地区之一,在所有宗教之中,信奉伊斯兰教的人数是最多的,本文讨论了穆斯林在东南亚的早期活动,结合伊斯兰教在印尼、马来西亚等地的传播进行研究,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具有和平、包容和本地化的特点.而华人在伊斯兰教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郑和7次下西洋是东南亚伊斯兰教传播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6.
公共外交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资产,对于传播本国外交理念,塑造国家形象,改善本国的国际舆论环境有重要的意义。但作为一种外交手段,公共外交也具有局限性,其作用不应该过度被夸大。本文以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公共外交为例,分析了我国公共外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