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振声,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1931年2月出生于山东淄博,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农学系。现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研究员,当选过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系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2.
豫政〔2007〕38号许为钢同志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小麦育种专家,2006年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多年来,他始终面向农业开展科学研究,追踪学科最新发展,在小麦品种的遗传改良、小麦产量育种优化模式、小麦品质改良、作物育种原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他选育的优质小麦品种郑麦9023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品种推广后,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单品种播种面积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省的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鼓励先进,省政府决定奖励许为钢同…  相似文献   

3.
遗传学家鲍文奎,l919年5月出生,浙江省郸州人。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劳动模范。他李93;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l93今年在重庆毕业,获硕士学位。毕能后在成都四川省农业改进所从事小麦育种与栽培、小麦和菜的细胞遗传学研究01944年起先后任教于四川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华西协会大学理学院农艺系,讲授细胞遗传学、生物统计学和由间技术等课程。1947年秋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在生物系遗传专业研究链抱霉菌的化学遗传八卯O年夏获博士学位后,他毅然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解放不久的祖国,在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事谷…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50年代初,知名小麦育种专家蔡旭出任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主任。他为人低调,忠于职守,长年出没在小麦试验田里。北京市高校党委会1953年4月的一份内部工作报告中,曾客观评价他“埋头苦干,踏踏实实。”  相似文献   

5.
用生命培育出的种子──农民小麦育种专家徐才智张梅芝第一次见到徐才智,是在他们村的麦田里。虽然这里的人们都说徐才智是个了不起的小麦育种专家,可在我看来,他那黑黑瘦瘦的样子与当地的农民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只是一说起小麦,他的一双眼睛里顿时飞扬出激动的神...  相似文献   

6.
《时事资料手册》2006,(4):90-91
“十五”期间.“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技术被列为我国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以“矮败小麦”为工具的轮回选择育种技术领先国际水平.采用“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体系选育而成的新品种“轮选987”实现了高产等优良特性。  相似文献   

7.
正三十余年的光阴,他以田间地头为家,痴迷于小麦育种,在豫东平原精心守护着一株株绿色的希望——他是一名科研人员,以田间地头为家,一待就是一整天;他是一名育种专家,痴迷于小麦育种,一干就是一辈子;三十余年的光阴,他在豫东平原精心守护着一株株绿色的希望……他就是商丘市人大代表、育种专家陈贤信。商丘是传统农业大市,小麦种植面积900多万亩,常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40亿斤以上。"每让土地  相似文献   

8.
《小康》2016,(16)
正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赵振东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小麦遗传育种技术,主持育成了济南17、济麦19、济麦20、济麦21和济麦22等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丰收6月,麦浪翻金。无论是齐鲁大地还是北疆南国,广袤的农田中常年都会见到一位古稀老人的身影,寒来暑往,风雨无阻。他所育成的"济麦22"等名优系列小麦品种,已累计推广超过4亿亩,解决了1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新增400多亿斤小麦和400多亿元经济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第四任国家主席李先念出生于1909年端午节(五月初六),今年6月23日是其百年诞辰。 在即将迎来李先念100周年诞辰之际.李先念之女李小林对父亲表达深深的怀念:“我觉得我爸爸属于那种办事非常认真,非常敬业,非常顾全大局……的人.他永远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党的利益为重,从来不去考虑个人的得失,所以他很受人敬重。”  相似文献   

10.
《浙江人事》2006,(10):38-39
程式华博士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的一名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农业部“中国超级稻选育与试验示范”项目首席专家和浙江省“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重大专项(8812计划)首席专家,全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专家组执行组长,肩负组织和协调全国及浙江省的超级稻育种与推广的重任。多年来,他心系农业、情系农民,在水稻遗传育种领域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发展我国的水稻育种事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越战期间,美国男子穆司提每晚都点着一根蜡烛,站在白宫前表达其反战立场、有一天晚上下起了雨,他还是手拿蜡烛站在那里、一个记者忍不住问他:“穆司提先生.你真以为你一个人拿着一根蜡烛站在这里.就能改变这个国家的政策吗?”穆司提回答:“不.我这样做不是想改变这个国家.而是不想让这个国家改变我。”  相似文献   

12.
斐济政变     
《时事资料手册》2007,(1):53-53
2006年12月5日.斐济军队包围政府大楼,收缴政府官员车辆。斐济武装部队司令姆拜尼马拉马当日宣布军队已从政府手中接管国家,由他代行部分总统职权。随后他解除了总理恩加拉塞的职务,并任命塞尼兰加卡利为过渡政府总理.  相似文献   

13.
2000年,何烈辉24岁。那年5月,他只身前往非洲创业。如今,何烈辉已经跑遍了绝大多数非洲国家,他的梦想也从最初单纯的“赚钱”变成“与非洲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4.
在金训华烈士墓地守了37年的陈健.理所当然地成了CCTV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37年前,在一次与洪水搏斗抢救国家财产时,金训华救了陈健的命。在金训华牺牲后,陈健决心义务为战友守墓,并发誓要“一辈子陪着你。”为此,他再没离开过逊克县,一直为烈士扫墓守灵。  相似文献   

15.
利比亚为他降半旗 2006年的最后一天,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安葬在他的出生地。他在12月30日被绞死,这一世界媒体中极为轰动的事件,在世界政治中却表现得相当平静。一些国家表达不满,但语气都不重。欧洲只是表示反对死刑本身.一些阿拉伯国家对行刑的时机强烈不满,因为目前正是穆斯林喜庆而神圣的宰牲节。只有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公开称绞死萨达姆是“荒谬的”,并宣布利比亚全国降半旗表示哀悼.从30日到31日,世界媒体更多在讲述萨达姆跌宕起伏的一生.  相似文献   

16.
焦点人物     
《时事资料手册》2009,(1):65-69
王忠诚 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1925年生于山东烟台,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他率先提出了“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对打开医学界的“禁区”——脑干肿瘤手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他又悉心研究脊髓结构及功能.得出“脊髓对于慢性的肿瘤压迫也同样具有可塑性”的结论。他带领团队已施行髓内肿瘤手术2500余例.无一例死亡和手术致残,手术水平世界领先。  相似文献   

17.
在扬州市通往里下河农科所的扬子江北路上,人们总能看到一位学者模样的人:鼻梁上架着一副有机玻璃边框的低档眼镜,背着一只边角都已磨损的大号挎包,头上还常戴着一顶旧式老人帽。冬去春来,时光荏苒,这条路他走了34年,路边的小树现已亭亭如盖,他自己也从青年走向中年,直至成了一个67岁的老人。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路人谁都不会去注意他,也不会把他同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的江苏省四大农业功臣联系在一起。而他,就是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研究员、小麦育种研究室主任、江苏省种子协会理事、九三学社扬州市委员会副主委…  相似文献   

18.
尊严     
一位国民党老兵,家里是富农.土改时受了“迫害”,所以死心塌地地跟着国民党。去了台湾后,因不受重用又去了美国.在美国没找到他理想中的世界。反而受尽白眼和冷遇,就又去了北美一些小国家做小生意。  相似文献   

19.
王敏 《求索》2013,(9):153-155
1949年以来,新政权急需确立“文艺新方向”,力图使文艺服务于新的政治主张.要求文学与社会政治的转折保持高度一致。在国家意识形态中,城市是资产阶级道德和社会腐败滋生之发生地.这使城市写书开始遭遇国家意识形态的强制“规范”。“十七年文学”确立的城市写书之文学秩序.使城市逐渐失去了在文学中全面呈现的合法性。作家们无不例外地选择“国家话语”进行文学叙述。于是,城市的文学书写遭受严重挫折甚至断裂.文学言说下的城市形象被不断地简单化与固定化。随着国家政治体制的进一步优化,作家们纷纷放弃之前被迫坚守的写作立场,城市书写之话语权得以回归。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十七年文学”城市书写之文学秩序得以突破,这是国家文明的发展,更是时代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刘翔 《今日广西》2008,(10):30-33
今年春节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革命老区百色市,视察了右江区西面与云南省交界的阳圩镇政府所在地——平圩民族新村(平圩村下平屯),这是总书记第二次来到阳圩镇。2002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曾视察过位于阳圩镇的百色水利枢纽工程,专门听取有关部门汇报该工程的建设和库区移民情况,并指示要做好移民的搬迁和安置工作。这一次,总书记在阳圩镇视察时,着重了解了村民的收入情况。在与村民座谈时,当听到村民韦祖生说全家一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时,总书记欣慰地笑了。他对韦祖生说:看到你们家和屯里的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家家都住上了漂亮的房子,我感到特别欣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