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贵安 《党政论坛》2014,(19):24-27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个新的高度。从政治学意义上说,政治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突出强调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强调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转型提供了根本遵循。治理理念的转型是社会治理转型的先导,不同的理念会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思路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治理方式。从革命逻辑到执政逻辑的转换过程中,中国的社会治理理念经历了从管制、管理到治理的嬗变,因应了中国社会转型的不同阶段执政党社会控制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正构建政府和社会关系的新内涵是中国社会管理体制转型或创新的方向。从主体上讲需要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这个转型的方向其背景就在于改变社会管理体制的政府一元核心格局,就是增加政治决策中社会力量的参与,公民参与到涉及需求、利益等日常社会管理事务的讨论之中,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社区大致经历了由文化共同体到生产共同体到逐步向社会生活共同体转型的嬗变。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社会的重塑过程,是调整国家与社会关系、变革农村社会管理体制、转变党和政府对乡村社会执政方式的战略部署,也为乡村治理的转型提供了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5.
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党的执政与治国两种能力建设相贯通。从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到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显示了党的建设发展思路的战略演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国家治理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既体现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制度建设的关系,又体现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与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力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排下,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与全面领导是连在一起的,执政与治国两种能力具有不可分离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执政与治国两种能力既有区别又相联系,两种能力建设相贯通有其内在的机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展示了“中国之治”在人类历史上世所罕见的国家成就。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部署,为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国之治”新辉煌提供了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6.
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中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泉 《学理论》2009,(27):35-36
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出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不仅从哲学社会科学上看是科学的,而且也是符合自然科学规律的,本文从耗散结核理论视角诠释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摘要: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出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不仅从哲学社会科学上看是科学的,而且也是符合自然科学规律的,本文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诠释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李戈  沈剑明 《求知》2004,(3):30-3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在发展观上的重大突破,体现了党和国家注重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新的战略思想。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表明领导亿万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的新飞跃。我国的社会发展从经济优先发展阶段进入到了均衡发展的阶段,预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8.
以政党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的鲜明特色。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决定着国家治理与中央顶层设计善治方案的实施效果。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建构一个有权威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党治国家"的前提。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和前提,大国孕育了大党,大党指引着大国的崛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既建立了现代国家制度,也培育了国家治理的骨干力量。政党建设国家的发展逻辑,一方面决定了政党在国家建设中的意识形态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政党切实推进了现代国家体系的成长,夯实了国家治理的价值根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范式的发展过程通过以政党为中心的大国治理,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基于政党、国家与社会的三元协同,实现国家整合、制度运行、社会协调的三维统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力量。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给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治理能力方面带来了诸多挑战,这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适应性的调适与重新定位。在社会治理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角色主要应定位于领导角色、执政角色和服务角色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执政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不仅实现了由革命党的地位向执政党的地位的转变,而且在理念、结构和功能方面逐渐实现由革命党角色向执政党角色的转变,即党的意识形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逐渐实现从神圣性向世俗性,从斗争性到包容性,从封闭性到开放性的转变;党与国家、社会的权力结构逐渐实现从高度集权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向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转变;党对社会的功能由逐渐由冲突的力量向整合的工具转变.  相似文献   

11.
陈家喜 《政治学研究》2023,(1):122-132+160
政党功能是理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演化的重要线索。从中国城市社区创建迄今,社区党组织的功能不断转换,从突出组织覆盖和党员吸纳的政党嵌入,到推进资源整合和组织协调的政党整合,再到全面强化领导权威和权力运行的政党引领。这一演化的深层逻辑在于中国共产党对城市社区属性认识的不断变化,从定位为自治社区到突出治理单元,再到强化执政根基,执政党日趋关注城市社区所承担的国家治理与党执政的使命任务。由于城市社区是集自治社区、治理单元、执政基础多重属性于一身的复合性场域,因此社区治理既需要强化社区党组织的引领功能,还需要发挥社区多元主体的共治功能,需要平衡好政党科层化与政党社会化、组织共治与形式主义、兜底治理与社区共治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2.
《求知》2011,(10):45-45
肖光荣在今年第四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撰文指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执政思想各有其鲜明特色。毛泽东执政思想的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首创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政策是党的生命,主要依靠政策来治理国家;注重从意识形态上解决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问题;着重解决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制度问题。  相似文献   

13.
伴随市场化改革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利益的分化和社会矛盾的增加,我国社会治理问题凸现。法治既是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也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充分利用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依宪执政、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精神的契机,摒弃长期出现在中国社会治理中的运动性治理,将运动性思维转变到制度性思维上来,确立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规范性和保障性作用,最终实现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4.
乔晖 《理论探索》2004,(4):34-35
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是加强我党建设的根本依据。对执政规律的认识不仅要从历史和实践出发 ,还要从执政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辩证关系出发。认清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 ,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必然 ,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对领导干部提高依法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领导者是否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改革的深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衡量领导者执政能力的新标准、新要求和新高度.为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使领导者的执政思维由“人治的思维方式”向“法治思维方式”转变,注重法治思维、法治精神的养成,切实增强领导者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维护法治权威和法治的统一,使法治在治国理政和社会管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特殊的地位,决定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实现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原因在于,政党执政方式法治化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特征,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面临的困境有三个方面:长期的封建专制传统的束缚,党特殊的发展历史的影响,少数党员干部法治观念淡薄。要从三个层面提升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水  相似文献   

17.
祝全永 《理论探讨》2005,(6):156-158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问题、社会结构转型期政治系统的调适问题以及传统的政治理念向治理理念转变的问题等都是现代政治学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这些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新拓展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新拓展对解决上述三个问题也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功效。  相似文献   

18.
法治思维优于人治思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转型的理论根据。传统的人治思维因思维定式的惯性作用仍在排斥和消解法治思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转型的现实原因。党的十八大关于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提升的主张,指出了党的执政思维转型中的关键群体。人治思维滋生人治方式,法治思维对应法治方式,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的现代转型,促成法治思维的形成,还需要党积极地推动具体执政方式改革,变人治方式为法治方式,并不断创新法治方式。  相似文献   

19.
《行政论坛》2018,(4):76-84
当下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粗放式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城市发展失衡、社会矛盾凸显等严峻挑战,城市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城市转型是城市发展进程及发展方向的重大变革,是城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构性转变,是城市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转型。通过转变城市治理模式实现城市转型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包容性城市治理强调城市发展"以人为本"、注重城市均衡发展、强调对多元化、异质性的包容、突出城市发展成果为所有人"共享"。以包容性城市治理推动城市转型,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城市病",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还有助于中国城市应对即将到来的国际化挑战。  相似文献   

20.
建设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应的法治,需积极推动八个方面的转型升级:从偏重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性地位到更加重视法治的能动作用的转型升级;从偏重强调效率优先到更加强调公平竞争的转型升级;从偏重强调国有和集体产权的优先保护到更加强调各种产权平等保护的转型升级;从注重保护经济要素和经济投资到强调保护激励创新的转型升级;从偏重强调为作为整体的人民服务向更加重视为每一个具体的人服务的转型升级;从偏重强调国家对经济一元管理到更加重视多元治理的转型升级;从偏重强调政府主导到更加突出契约精神的转型升级;从偏重强调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到更加突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