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0 毫秒
1.
毒品零售市场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毒品控制策略一般立足于减少非法供应和需求 ,通过价格控制手段 ,来减少毒品交易。文章分析了毒品零售市场 :①“明市”与“暗市”的特点 ;②“非弹性”需求和“弹性”需求 ;③决定非法毒品市场发展的地理位置因素和信誉因素。提出打击毒品市场的“综合性”策略 ,即 ,加大执法打击力度 ,实施情景预防和对吸毒者进行脱瘾治疗。  相似文献   

2.
吸毒问题,就全世界来说,已经是一个十分严重和普遍受到重视的社会问题。吸毒导致诱发的骇人听闻的事件和有关数据,几乎使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等式:吸毒=废人=罪人=死人。“三禁并举、堵源截流、严格执法、标本兼治”的禁毒方针,无疑为禁毒工作指明了方向。既符合国情,更符合省情。预防“三二一”、戒毒“三步曲”,从根本上改变了公安机关单打一的被动局面。对吸毒者的预防,是整个社会治安防范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戒毒者的救治必须坚持三个结合:在生理上坚持强制措施与药物脱瘾相结合;在心理上坚持思想教育与劳动锻炼相结合;在巩固措施上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毒品是人类社会公害,刑法打击毒品犯罪,追究对毒品的种、制、贩、持有、容留者刑事责任,对吸食毒品者治安罚款、拘留、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等行政处罚。"刑不上吸毒者"导致毒瘤癌变,社会危害日甚。邓小平同志讲"严能治住"。对吸毒者运用社会手段、道德规范、行政处罚无效的现状,必须在刑法将"种、制、贩"是"供方入刑"的基础上,将"扎吸毒"的"需求、消费方"纳入刑法予以打击,解决"供、需"罪责同等,斩断毒品市场经济犯罪链条,重拾我国建国初期禁烟毒后享誉世界30年无毒国的美誉。  相似文献   

4.
吸毒已形成一种危害社会的不良现象,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对吸毒者而言,其对毒品的认知、对吸毒的认知将影响其是否产生戒毒或继续吸食毒品的行为.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戒毒方法中,所谓“认知疗法”(Congnifvetherapy)不失为一种重要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所谓“认知疗法”就是根据人们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其不良行为心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反毒、禁毒的刑事政策归纳其中不外“断绝供给、减少需求”也就是“缉毒、戒毒、拒毒”等三大重点。目前 ,台湾地区参与戒毒工作的有医疗、宗教、矫正机关及观护等四大体系。《毒品危害防制条例》于 1998年 5月 2 2日公告施行以来 ,“缉毒”与“拒毒”已有成效 ,使得药物、毒品滥用之情形获得控制 ,毒品犯占整体犯罪人口之比例减缓增长 ,但“戒毒”却无进展。可见戒治与计划之成效有待加以检讨 ,以达到对毒品及药物成瘾者累犯、再犯严重情形之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6.
各国在戒毒模式的探索和发展中,体现出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特点,彰显许多共性特征。首先,在戒毒目标定位上,随着对吸毒者的定位从"违法者"逐渐转变为"特殊病人",戒毒工作的立场也从强调惩罚的"道德模式"逐渐升级为着重治疗的"医疗模式"。其次,在戒毒方式选择上,戒毒工作具有惩戒与福利双重属性,强制性戒毒逐步淡出主要戒毒模式选择,以治疗社区和毒品法院为代表的开放式戒毒模式发展迅速,通过侪辈互助或司法监督的方式实施自愿戒毒,强调吸毒人员的再社会化。再次,在戒毒配套措施上,过去对吸毒者的定位忽略了其作为公民的社会身份,剥夺了其应享有的社会政策中的公共救助权利。近年来,多国加大力度为吸毒人员提供生活救助、医疗援助和社会服务,实现吸毒管制与权利保障的平衡。上述戒毒理念的转型之路体现出人们对吸毒行为认知的科学化,渗透着对戒毒工作执行状态的理性反思,其有益成分值得我国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吸食毒品影响了人民身心健康、阻碍了国家经济发展、危害了社会长治久安。戒毒,刻不容缓。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以下简称为《禁毒法》)明确规定在满足一定条件前提下,公安机关人员对吸毒成瘾者可做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作为目前我国戒毒体制下最有效戒毒措施之一,有其特定的戒毒流程:生理脱毒、心理脱瘾、康复矫治、回归适应,以及四个流程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教育矫治作为流程中重要一环,应根据吸毒者所处不同时期拟定不同的矫治方法,帮助其回归社会。上海市宝山区社会工作者的帮教实例和评估表明: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能够使强制隔离戒毒与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之间相互衔接。为迎接日趋复杂的戒毒工作,提升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者的专业性素养,应从工作的现实和长远要求、工作内涵与属性等角度构建强制隔离戒毒的标准化队伍。为提高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效果,取得最大社会收益,应科学控制和降低强制隔离戒毒的成本,统筹安排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8.
略论当前国际社会毒品犯罪问题禁而不止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范围的毒品犯罪问题呈现愈演愈烈之势,禁毒斗争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共同的迫切任务。然而,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后,禁毒工作依然收效甚微,其原因何在?本文从毒品,吸毒者,贩毒集团,戒毒治疗措施,禁毒立法,执法活动,禁毒预防工作,国际间禁毒合作,毒品经济,毒品政治等诸多方面入手,探讨了当前国际社会毒品问题禁而不止的根源,指出了禁毒斗争的漫长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只有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相似文献   

9.
毒品的特殊危害性和吸毒行为发生的独有特点,决定了应该把吸毒者视为受害者和病人,那种旨在通过对吸毒者进行强制隔离戒毒、罚款、拘留或者刑罚惩罚来达到遏制吸毒人数增加、萎缩毒品供给市场的企图和做法,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无效的和得不偿失的。当前吸毒政策的调整方向,不是盲目照搬国外毒品合法化的做法,也不宜对大麻等软性毒品开禁,而是继续用美沙酮维持治疗方法替代罚款、拘留、强制隔离戒毒和刑罚,并且向全社会宣传普及该种治疗意义,扩大维持治疗方法的地域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毒品戒治工作是全球性难题。戒毒工作实践证明,加强戒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对戒毒者行为的引导作用,有利于预防吸毒,提高戒毒工作成效。因此,着力发展戒治文化,依靠文化的力量来断绝吸毒者"心瘾",把他们从落后文化的受害者变成先进文化的参与者,彻底戒绝毒瘾,成为当前我国毒品戒治工作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女性吸毒者具有低度社会联结特征,其薄弱的社会联结与吸毒行为密切相关。女性初次吸毒的主要原因是朋辈影响和寻求新鲜刺激,影响复吸的关键因素是社会排斥、毒源难绝、生理成瘾,吸食的毒品主要是海洛因和冰毒,吸食合成毒品呈上升趋势,主要吸毒场所具有社会控制程度较低的特征。女性吸毒者有较强的就业服务和社会融入需求。从毒品需求侧开展毒品治理,应从实际出发,建立"不想吸、不能吸、不敢吸、不必吸"的禁毒戒毒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吸毒的心理诱因是多方面的 ,诸如好奇、盲从、侥幸、无知、空虚、炫耀等心理因素都可能使他们陷入毒魔的纠缠。欲矫正青少年的吸毒行为 ,就必须注意发现其吸毒迹象而及时引导归正 ,根据吸毒行为的程度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教工作 ,在坚持药物脱瘾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治疗 ,并加大禁毒宣传教育的力度 ,提高全社会的禁毒意识 ,强化青少年对毒品危害性的认识 ,加强戒毒所点建设而促使吸毒青少年改过自新 ,并严格依法追究吸毒者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3.
所谓人性化就是人情味,是对人自身价值的确证,是对人权利和尊严的敬重。戒毒中的人性化应看作是用人道的方法,帮助吸毒者摆脱毒品,预防犯罪的策略。措施:1 加强立法工作;2 配备专业人员;3 改善戒毒机构的经济条件;4 开展思想帮教;5 从生活和工作上关心戒毒人员;6 改善吸毒人员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4.
减少毒品危害的定义有广、狭义之分.狭义的减少毒品危害措施有对吸毒者提供美沙酮维持治疗、针具交换、安全套发放等,其原则:1.以短期、快速产生实效为目标;2.将危险划分层次,运用不同的干预措施;3.运用多种措施,彼此互补.促进实效;4.鼓励吸毒者参与;5.结合多种策略,使危害最小化.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传统认识上通常是将吸毒者看作是病人或罪犯。针对吸毒者的生理病态和心理病态采取生理戒毒或心理戒毒加以救助。针对吸毒者危害社会安全和违法犯罪特点采取劳教戒毒和社会帮教加以救助。但是传统做法恰恰忽略了吸毒者首先应当作为公民这一社会身份。作为公民的吸毒者应当享有社会政策中赋予每一个公民的相关社会救助权利,主要包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和社会服务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我国曾经是举世公认的“无毒害国家” ,但近几年来吸毒、贩毒现象时有发生。在近几年来的禁毒实践中 ,我们分析众多吸毒者的心态 ,不难发现不少人对毒品持有好奇心 ,抱着“试一试”、“尝一尝”的心理而涉足其中 ,往往这一尝一试 ,使无数吸毒者一发不可收拾 ,导致“一日染毒、终生难戒” ,甚至干出“以贩养吸”等犯罪的勾当。因此 ,如何使广大公众深刻认识毒品的危害 ,自觉远离毒品、抵制毒品 ,并检举揭发毒品犯罪活动 ,这是遏制毒品犯罪的治本大计。要加大禁毒宣传教育的投资和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介 ,以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形式 ,广泛、…  相似文献   

17.
关于吸毒人群心理状况的研究是毒品和吸毒者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此类研究基本均是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的量化研究,而从吸毒者角度讨论因使用毒品而带来的主观心理体验的研究则较为罕见。本研究基于标签理论视角,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36位吸毒人员关于吸毒经历的主观心理体验。研究发现,吸毒者被标签化的过程普遍包含了隐瞒、被发现、被贴上标签以及标签的内化这几个阶段。而在这一历程中始终伴随着的是社会歧视与排斥。一些吸毒者选择接受这一事实,而另一些则表示了不满与反抗。从心理体验的角度出发,吸毒者被标签化的经历也可总结为害怕歧视、感受歧视、面对歧视以及最后对歧视的或接受或反抗的心理过程。基于这一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应转变禁毒戒毒工作的犯罪学视角,并配合以禁毒教育内容与宣传策略的改变,从而修正社会大众对于毒品和吸毒者的刻板印象,并缓解吸毒者被标签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吸毒人群监控救治综合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品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是一个严重的世界性社会问题,毒瘾戒断和抗复吸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难题,目前生物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在对吸毒者康复性治疗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大多是单一式治疗。然而以社区卫生所为依托,以“无毒社区活动室”为平台;以“生理—心理—社会”为一体的治疗康复综合模式,可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吸毒防治模式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毒品成瘾社会危害极大,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禁戒毒工作的深入开展,各戒毒机构非常重视对吸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正,普遍采用心理测量对吸毒人员心理行为进行评价,并为科学教育管理吸毒人员的实践活动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和策略。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工作存在较大的误差。  相似文献   

20.
作为国家戒毒体系的主体,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三种戒毒措施,呈现出相互衔接、补充、交叉的关系,彰显了国家挽救吸毒者的立法原旨,形成了较为周密的毒瘾矫治工作网络。但是,从适用比例、管理主体、适用对象、转换程序等具体内容来看,不同戒毒措施之间的关系设计尚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存在比例失衡、多头管理、衔接不畅等现实问题。欲真正形成完整、科学、系统的戒毒康复治疗体系,《禁毒法》的修改须在第四章"戒毒措施"上着力,应确保各戒毒措施之间既不缺位也不混同,消解其内在冲突和矛盾,通过平衡各戒毒措施的适用比例、实现戒毒管理主体的一体化、健全戒毒措施衔接转换程序、依据毒品种类分级分期收治、厘清不同戒毒措施本质特征等具体策略,使得各种戒毒措施之间的关系更为清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