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六大报告是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它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揭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性问题;阐述了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强调了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一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问题。表明我们党对民主政治建设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动力和途径。本文提出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三个“着力点”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领导方式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人大制度。在这三个方面取得突破 ,才能切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加强人大制度建设 ,充分发挥这一制度的优越性 ,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通道 ;为此就必须改革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用制度和法律来规范、保障党支持和领导人民当家作主。而这一切 ,必须首先靠发展党内民主 ,来为国家政治生活的进一步民主化开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而要达此目标,就必须提高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一是提高制度建设的能力;二是提高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能力;三是提高建设民主文化的能力;四是提高把握民主政治建设规律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把握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深刻认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二是正确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和方向;三是全面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包括:党政分开、精简机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必须从国情出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天津支部生活》2013,(6):11-12
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经验基础上,从七个方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建设作出了明确部署、要落实好这些战略部署,我们必须着重把握好三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政治稳定、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统一。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是维护政治稳定的中流砥柱,是以民主化为取向的政治发展的奋斗者,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坚定推动者。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的稳定、发展和体制改革中,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考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5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总结,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之路;二是巩固国体和完善政体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三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强大动力;四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和法制建设相结合,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五是建立和健全政治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扩大基层民主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扩大基层民主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推动作用,认为扩大基层民主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反映;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是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它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二是社会主义的政治机制,三是社会主义的政治生活,四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意识.这四个层面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有机整体.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才能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政治和谐思想根植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是其重要来源。毛泽东政治和谐思想具体体现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权、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诸多领域。毛泽东政治和谐思想对于当前化解和处理各方面矛盾、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全面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等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两个关键范畴。正确认识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关系,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面临的重大问题。应当总结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良性互动的宝贵经验,使之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形成合力效应。  相似文献   

13.
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进程;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是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政治保证,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目标和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应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民主政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用;民主政治建设应服从和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并通过和谐社会的构建来推进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和根本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审慎、稳定、团结、民主"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党的领导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不断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的能力、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能力、建设民主文化的能力和把握民主政治建设规律的能力.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唯一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确立了正确的主导政治文化和科学的政治生活主题,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型的政治文化。但封建政治文化遗毒依然存在,公民政治文化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政治文化理论建设和实证研究亟需加强。因此,要继续推进我国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坚决肃清封建政治文化遗毒,大胆借鉴人类政治文化有益成果;进一步加强公民政治文化教育,提高公民政治文化素养;大力加强政治文化理论建设和实证研究,巩固和发展我国一体多样化的政治文化格局;完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观,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型政治文化的进一步形成。  相似文献   

18.
邸乘光 《唯实》2010,(11):37-41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全的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途径和直接动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出发,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9.
张树青 《发展论坛》2002,(12):31-32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亿万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着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左右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认真回顾建国五十多年来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全面总结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经验,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方向及其应对举措,对于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化解农村各种矛盾,理顺农村各种关系,充分调动和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改变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都从各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世界发展变革的进程,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必须变革创新才能推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中国已经融入全球化,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中国必须坚定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和变革的思想理论基础在于:按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政治制度,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独立自主的原则,总结中国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努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能一步成功,要坚持渐进改造完善,稳步分层推进,注重细节建设的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