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追逃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大连市西岗公安分局在党组的统一领导下,上下同心、励精图治、突出重点、多管齐下,取得辉煌成果,7月1日以来,共抓获网上在逃人员257名,公安部通缉督捕的1名,省公安厅通缉督捕的6名,市公安局通缉督捕的16名。追逃专项斗争有力地遏制了刑事案件的发案势头,1999年7—9三个月,西岗区共发刑事案件406起,其中大案238起,特大案件41起,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35.6%、29.8%和19.6%,为堆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领导高度重视,保障措施有力西岗分局党组十分重视此次追逃专项斗争,从维护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高度入手全面认真地进行安排部署。首先,成立了以局长邢云峰为总指挥,五位副局长为副总指挥的追逃专项斗争指挥部,并抽调了刑大办公室、追逃、情报中队的精干人员组成追逃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主管刑侦的副局长李晓  相似文献   

2.
在1999年7、8、9三个月的追逃专项斗争中,安徽省各级公安机关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公安部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本省实际,全警动员,全线出击,全力以赴,夺取了“网上追逃”战果位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五的好成绩,受到公安部的通令嘉奖和表彰。据统计,专项斗争期间全省共抓获各类在逃人员15277名,其中网上抓获的有11042名,包括部级督  相似文献   

3.
按照中政委和公安部的部署,黑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把开展追逃专项斗争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紧紧抓在手上,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公安机关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全局行动,总体作战,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广泛发动和依靠群众,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措施和手段,形成了缉捕逃犯的天罗地网,取得了显著的斗争成果。三个月追逃专项斗争中,全省共抓获网上逃犯13623名,其中部级督捕逃犯  相似文献   

4.
在全国“追逃”专项斗争中,江苏省公安机关以在逃人员信息系统和公安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全方位、创造性地开展“网上作战”,使一大批外地在逃人员落入法网,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通过网上信息核对和信息光盘查询比对,共抓获外省和本省外市立案的在逃人员1534名。  相似文献   

5.
随着表彰大会的结束,追逃专项斗争落下帷幕,’99大追逃作为历史的一瞬已经过去了,但它给公安工作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作为一名参与者和组织者,我有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思考,认真总结好’99大追逃,并针对“追逃”暴露出公安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建立、健全新的工作运行机制,无论是对公安工作还是对从事这项工作的个人来说,都是十分必要而重  相似文献   

6.
确定正确的追逃工作思路, 保障追逃工作健康发展追逃工作怎样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呢?我认为首先是要确定好的工作思路。谈到追逃工作思路,我们不妨回忆一下1996年严打。特别是1983年以后,1996年的严打应该说是辽宁力度最大、最实、效果最好的一次专项斗争。当时破大案、追逃犯的成效是巨大的。省里确定了520名逃犯,最后抓到了85%,市里确定的登记造册的逃犯抓到了80%。这在过去是从来没有的。当时所采取的措施、投入,都是空前  相似文献   

7.
我市检察机关根据高检院和省院关于集中力量追捕职务犯罪在逃犯罪嫌疑人工作部署,采取措施,强化责任,积极开展抓捕在逃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犯罪嫌疑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0年底,全市检察机关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2名,敦促4名在逃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在今年追逃专项斗争中,我们又抓获4名在逃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提高对追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加强领导,建立了专门负责追逃工作的领导小组,并且在物质保障上充分考虑到追逃工作的特殊性和需要,使追逃工作有了组织保障和物质保障。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全国铁路公安机关在全国和铁路公安系统组织的追逃专项斗争中大力开展刑侦信息化建设,使铁路公安系统刑侦部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得到跨越式发展。这是铁路民警使用便携式电  相似文献   

9.
在逃人员的基本情况黑龙江省公安机关在全国追逃专项斗争中,共清理上网名类在逃人员23203人。从类别上分,负案在逃的19 969人,批捕在逃的1 676人,劳教在逃的860人,在关押场所脱逃的698人;从性质上分,杀人在逃的3 023人,抢劫在逃的3 378人,盗窃在逃的6 660人,伤害在逃的3 480人,诈骗在逃的1 786人其他在逃的4 876人。通过对此次追逃专项斗争抓获的13 623  相似文献   

10.
在1999年全国追逃专项斗争中,贵阳市各级公安机关共抓获各类在逃人员912名,其中,上网的835名,未上网57名;协助外地公安机关抓获73名,抓获公安部督捕在逃犯5名、省厅督捕在逃犯12名(外省4名)、市局督捕在逃犯14名,破获了一大批积案和现行恶性大要案件,有力消除了社会治安隐患,被公安部评为全国“追逃”先进单位,抓逃成绩位  相似文献   

11.
1999年7月15日,根据中央政法委员会的部署,公安部召开了全国公安机关“追逃”专项斗争电话会议,会议强调此项斗争的目的是根除社会隐患、维护法制的严肃性、确保社会长治久安。公安部组织全国公安机关在7、8、9三个月开展全国范围的“迫逃”专项斗争,是充分认识到了这些负案在逃人员、越狱脱逃、潜逃人员对社会的极大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12.
广西追逃专项斗争工作情况在全国公安机关追逃专项斗争中,据统计,1999年7月1日至10月5日,广西全区各级公安机关共抓获各类在逃人员3954名,其中已录入全国逃犯信息网络的2684名,公安部重点督捕的10名,自治区公安厅重点督捕的60名,地市公安局重点督捕的208名,外省公安机关重点督捕的4名。抓获或协助抓获外省在逃人员117名,其中公安部重点督捕8名,省级公安机关重点督捕的4名。一大批穷凶极恶、隐藏较深的在逃人员纷纷落入法网。同时,通过缉获在逃人员,调查取证,审查处理,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3000多起。广西的主要工作情况是:  相似文献   

13.
在1999年全国“追逃”专项斗争中,河北省各级公安机关广大公安民警艰苦奋战,取得了辉煌战果: 一是抓获了一大批在逃人员,消除了社会治安隐患。三个月全省共抓获各类在逃人员23592名,其中上网在逃人员12004名。公安部督捕的38名,省厅督捕的313名。外省督捕372名。  相似文献   

14.
网上追逃为缉捕逃犯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支撑,提高了逃犯归案率,使追逃工作产生了质的飞跃。但是,在实施信息追逃实践中,我们感到,还存在思想认识未跟上,对基础信息采集管理不够重视,信息交换意识不够强,获取逃犯信息的思路不够开阔,掌握控制重点信息力度不够大,综合应用信息的能力比较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千禧年的晨钟已经敲响,新世纪的曙光初照大地。从这一刻起,人类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中华民族掀开了新的一页,公安工作走上了新的发展历程,刑侦工作展现出光辉的前景。回顾过去,广大刑侦民警无比光荣与自豪,我们用热血和生命浇铸了辉煌的业绩。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我们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成效显著的“追逃”专项斗争,为保持社会治  相似文献   

16.
十谏追逃     
(1)建议进行追逃信息大交换 (2)建议发动一次追逃战役 (3)建议发布明确宽严条件的有法律效力的敦促通告 (4)建议实行发案地与户籍所在地共同追逃责任制 (5)建议建立良性追逃诱导机制 (6)建议设立追逃基金 (7)建议进行一次有条件赖免 (8)建议成立追逃专门机构  相似文献   

17.
1998年,北京市公安局在市委、市政府和公安部的领导和部署下,针对打击刑事犯罪,相继开展了13项以打抢劫、打流窜、打团伙、抓逃犯、破大案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斗争。这些专项斗争的开展,从维护首都政治稳定与社会安定出发,紧紧围绕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始终保持了“严打”高压态势,取得了一批批卓有成效的战果,严厉地打击了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在此,本文谨就打击刑事犯罪专项斗争的内涵特征与基本策略作些探讨。从1998年开展的13项专项斗争看,打击刑事犯罪专项斗  相似文献   

18.
逃犯不断增强的流动性与缉捕信息传递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捕逃犯工作的主要矛盾。逃犯的流动性突出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人口流动性的特性,并随着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而增强。相对于公安机关地区、部门、警种之间由于信息传递不畅造成的静止和孤立性,相对于信息不畅的缉捕工作,逃犯的流动性就是优势所在。1999年,公安部实施了破案追逃新机制,将逃犯信息上网、运用网络和光盘传递逃犯信息,开展网上查询和光盘比对查获逃犯,从根本上扭转了过去追逃小组满天飞、结果却是追不胜追的被动局面。三年多来破案追逃新机制的成功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大流动、多元化、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下,公安工作必须走信息化之路。  相似文献   

19.
自1999年底公安部开展全国网上追逃工作以来,安徽省各级公安机关采取多种措施,狠抓“破案追逃”新机制的贯彻落实,全警动员,全警参与,抓获大批网上在逃人员,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当前,全国各地均在开展信息比对追逃,但多是表层的直接比对,鲜有间接迂回的深度研判。命案逃犯是逃犯的特殊典型,案件性质决定了其必须具有较强的反侦查反抓捕意识和能力,因而潜逃规律更具代表性。因此,需要研究命案逃犯的相关规律特点,总结和推广信息深度比对、研判的追逃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