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作为中国古代的国家民族宗教,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中华民族主要的宗教信仰形式。它本身具有的世俗性特征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性格,使得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在与国家政权分离后还可以顽强地存在于国人的意识之中,无论是在宗教观念还是宗教仪式方面都深刻地影响着现代国人的宗教生活方式。正是这种世俗性特征,使得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变成了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使得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直到现在还是国人接受其他宗教形式的底色。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认为,社会构造是文化的骨干,中国以伦理组织社会,中国文化自然是"伦理本位"的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命运》中,他指出"伦理本位,职业分途"是中国社会构造的基本特征,这一特点导致了中国文化的二重性,一方面中国文化以"伦理情谊,人生向上"见长,另一方面又因"伦理本位"而缺乏"科学技术,团体组织"。所以,中国新文化之路应"以中国精神引进团体组织,以团体组织运用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3.
女性伦理是性别文化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女性伦理文化以男权主义为其生成背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中国特色。时至近代,中国女性伦理文化在西方思想和女权主义的冲击下,在中国社会自身发展动力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转型,从而也奠定了现代中国女性伦理文化的基本雏形。进入21世纪,中国女性伦理文化又面临着未来发展问题,何去何从成为中国女性伦理文化研究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学者依附儒道伦理文化去看世界,自然会产生主导性、功利性、群体性的儒道释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窄化认知,并以此产生"中体西用""全盘西化""中西融汇"等非哲学创造性命题。中国文化的窄化认知忽略了盘古三皇创造神所建立的非主导性、超功利性、个体性的信仰传统,一直在民间个体和文学经典中发挥着与儒道历史积淀文化对等互动的作用,并构成中国今天自信自豪文化的立足点。以尊重生命力创造力还是轻视生命力创造力为问题的核心,中国文化完整丰富的认知不仅可以发现中国自己的与西方现代性文化可以打通的优秀文化资源,也可以从中提炼出"对等互动"的中国文化哲学命题与西方"二元对立"不对等文化思维进行交流对话。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中国古代文化可以有多个不同的视角 ,宗教、政治与伦理是三个比较重要的观察视角。从宗教、政治、伦理的角度可以看出 ,中国古代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演变成为非宗教的、政治的、伦理的文化。所以 ,非宗教的、政治的、伦理的就成为观察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理性是一种伦理理性 ,尤其在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 ,这种理性对于文学显在的和潜在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深入探讨伦理理性以及建基于这种思想文化之上的伦理现实主义与当代文学的关系 ,对于当代文学史的重新建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30年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在世界大家庭中的角色地位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然而,我们的文化地位却与经济地位不成比例,文化的影响力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影响力,这无疑使我们的大国形象受到影响。2009年4月19~21日,由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中国文化研究院(香港)联合主办的“全球经济危机下中国文化发展战略”国际高峰论坛于杭州成功召开。与会专家来自中国内地及港澳台、美日韩众多高校和研究单位,分别从文化、哲学、历史、文学、伦理、语言、传播、教育、宗教、经济、法律等诸多方面,对当前中国文化的发展战略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30年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在世界大家庭中的角色地位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然而,我们的文化地位却与经济地位不成比例,文化的影响力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影响力,这无疑使我们的大国形象受到影响。2009年4月19-21日,由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中国文化研究院(香港)联合主办的“全球经济危机下中国文化发展战略”国际高峰论坛于杭州成功召开。与会专家来自中国内地及港澳台、美日韩众多高校和研究单位,分别从文化、哲学、历史、文学、伦理、语言、传播、教育、宗教、经济、法律等诸多方面,对当前中国文化的发展战略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东亚各国的发展模式的一致性倾向,在客观上促成了“东亚模式”的形成。东亚模式是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东亚模式具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权威主义,经济发展中的赶超主义,文化进程中的儒家伦理构成了东亚模式的三大特征。从东亚的现代化和东亚模式的角度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从另一个视角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0.
代表先进生产力意味着物质文明,也就是古代文化之“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精神文明,即中国古代文化以“变”求“通”的“道”之说;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追求中国古代文化中所讲的道德伦理与政治伦理的相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凝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顺应历史发展要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居于统领地位,是点睛之笔。  相似文献   

11.
东干文学是中亚的华裔文学,是海外华语文学领域中的新成员。东干文学在文字、语汇、文化等方面有着其他区域华语文学无法替代的特性,比如东干文字的拼音化、对晚清乃至宋元时代语汇的保留以及文化上兼具俄罗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多元性。这些特性以及与之相关的研究方法都为海外华语文学在学科的命名、整合研究以及未来发展中的生机与危机等理论构建与深化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围绕"文艺与革命"这一中心命题,阐述了文艺与群众、文艺与生活等一系列理论问题,成为中共指导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伦理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体现出毛泽东哲学认识的特性。作为毛泽东及其党内同志长期思考的产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性有三个特点一是伦理与政治一体化--中国传统伦理的基石;二是伦理与宗教的互补--中国传统伦理的委身与选择;三是非理性--中国传统伦理的缺憾.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艺与中华民族精神相互作用。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催生出本民族的优秀文艺,并使本民族文艺在外来文化的挑战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优秀的文艺作品会提高和净化人的精神境界,庸俗的文艺作品则可能对人的精神素质产生负面的影响。繁荣当代中国文艺会对中华民族时代精神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整体性是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特点。邓小平站在时代和全球的高度,用战略眼光把握中国现代化问题,提出了整体现代化思想。研究邓小平的整体现代化思想,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文学中常常将月意象与水意象相结合,这是因为月与水两个意象都具有相似的象征性和哲理性。水月结合可以写出更加美妙传神的自然景象,可以抒发绵长悠远的情思,也可以表达深遂的理性思想。水月共咏之中消解了水的不羁与豪放,营造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优美审美意境。同时,水月意象的结合使得咏月诗歌中景象更加阔大,写出单纯一轮明月所不能达到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它对于塑造民族品格和风貌,指导民族实践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既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中国全面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实现其现代化,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时代价值为支撑,以现代西方文化为借鉴,以现代理想人格公民为基础,以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在汉字书写上可能会受到其母语文字的影响,在笔迹上形成一些特殊的特征。在一起彝族人汉字签名案件的检验中,对照该嫌疑人彝文样本与汉字样本,发现彝文书写习惯对汉字书写产生负迁移。由此,获得以下经验:样本的价值不可一概而论;彝文与汉字也有比对的价值;特征价值也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毛泽东的中西文化比较观的探讨,从三个层面展开.首先阐述毛泽东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重在揭示古今之异,亦即把握封建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对立;其次通过对毛泽东早年有关论述的具体分析,以说明毛泽东的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尤其关注中西文化在道德方面的差异,借以强调中国文化为伦理形态的文化,不重视知识论意义上的文化,只重视道德文化;再次阐述毛泽东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不是一种纯理论的探索,而是为了提倡向西方学习.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 ,中国法律制度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形成了特点鲜明 ,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 ,在世界上极具影响。古代法律文献也因之而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 ,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多局限于某一局部。文章意在弥补此不足 ,力求在能较为系统地向世人展示中国古代法律文献概貌方面起一抛砖引玉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