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文典 《今日广西》2014,(7):22-22
台湾传记作家王丰《蒋介石的最后岁月与真假遗嘱问题》一文讲到,蒋逝世后公布的最后遗嘱是“补写”,是台湾官方版“政治遗嘱”,不是真正的遗嘱。事实上,王丰等人所不了解的是,蒋介石有在预计将有不测之时留遗嘱的习惯,他在晚年曾数次留遗嘱,这在其日记中有迹可寻。  相似文献   

2.
2006年,美国胡佛研究所正式开放蒋介石日记,引起各界关注。宋曹琍璇(宋美龄侄媳)说:"我们当初决定公开日记的时候,受到来自家属的非常大的阻力。蒋孝梅甚至一度要起诉蒋方智怡……"蒋介石日记开放之后,杨天石先生五赴胡佛研究所——现在,他正于美国抄阅1946至1954年的蒋介石日记。  相似文献   

3.
江桥抗战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辽宁、吉林后,著名爱国将军马占山受命代理黑龙江省主席兼军事总指挥。马占山抵制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表示坚决抵抗日军侵略者。10月20日,他在就职典礼上,铿锵有力地急呼:"马某奉命就职,实逢国难当头,日本关东军兵不血刃就占了我辽宁、吉林两省,现在又企图举  相似文献   

4.
德龙 《两岸关系》2003,(12):60-61
蒋介石对宋美龄非常欣赏。从保留下来的蒋介石给宋美龄的情书里面,可以看出他对宋美龄很佩服、很欣赏。蒋介石曾有这样的话,指宋美龄“才华容德,都使我念念不忘”。宋美龄与蒋介石婚后一直未曾生育,《世纪宋美龄》也找到“台北国史馆”典藏的蒋介石日记摘本“爱记”,在1929年8月25日记述:“夫人小产,病益甚”,这段话透露出宋美龄曾经流产的内幕,蒋介石也曾在日记中表示,希望上天能让妻子生育子女,以弥补平生之不足……  相似文献   

5.
蒋纬国生前死后事197年9月2日午夜,因严重败血症和器官衰竭,蒋介石次子蒋纬国在台北荣民总医院去世,终年81岁。按遗嘱,他的尸体火化后安葬在台湾,待其父蒋介石和兄长蒋经国两人移灵大陆后,再迁葬大陆。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于9月23日致电台湾海基会,对蒋...  相似文献   

6.
谭畅 《小康》2011,(11):104-107
9月25日是鲁迅诞辰130周年,大小纪念活动不断。鲁迅曾在生命最后时期的散文中交代遗嘱: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但,没有人可以忘记、可以"逃脱"。无论公众,还是他的家人  相似文献   

7.
1931年9月18日,关东军发动了武力入侵我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事变发生后次日,军部根据事前与政府共同制订并得到天皇批准的关于《解决满洲问题方策大纲》的既定方针以及事变前天皇、元老重臣、币原外相等对关东军欲提前发动事变的态度、关东军与东北军兵力对比等情况对事变确定了"不扩大方针"。但军部对事变处理的这一方针很快被关东军所策动的"日驻朝鲜军越境事件"所打破,为避免军部因日驻朝鲜军擅权越境而承担"失职"责任,9月20日,军部会议确定"趁此彻底解决满蒙问题"方针,并胁迫政府于22日放弃了先前制订的"不扩大方针,"从而使关东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成为日本全面"解决满蒙问题"的全局性事件。  相似文献   

8.
<正> 什么是列宁的“政治遗嘱”?列宁“政治遗嘱”的思想真谛是什么?对此国内外众说纷纭。20年代苏联党内斗争中所指的“遗嘱”,是列宁1922年12月23日口授的《给代表大会的信》,西方国家的研究中,多以此为内容。布哈林文中所指的“政治遗嘱”是1923年1月4日到1923年3月2日列宁口授的五篇文章:《日记摘录》、《论合作制》、《论我国革命》、《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布哈林在纪念列宁逝世5周年之际撰文《列宁的政治遗嘱》,将这5篇文章称为列宁的“政治遣嘱”,并指出列宁的5篇文章“是一个完整计划的表现”,构成了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战略计划的各个有机部分。在以后的研究中,又多有人把《给代表大会的信》、《关于使国家计划委员会雎有立法职能的信》、《关于民族自治化问题的信》,连同上面所提到的  相似文献   

9.
<正>9月17日,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召开《抗战时期的北平——北京抗战史料选编》赠书座谈会。该书共分7卷,收入北平抗战"三亲"史料230余万字。全书采用编年纪事体,以时间为经,以史实为纬,内容广泛丰富。上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下至1945年抗战胜利,力求通过历史当事人、见证人和知情人的回忆,  相似文献   

10.
从"九-一八"事变前后到全面抗战,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一直在变化着,最终走上了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共同抗日的道路.随着形势的发展,陈诚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军官,蒋介石极度信任的心腹,他的对日态度也有着明显的转变;从警惕到抗争,再到部分附和蒋介石的意见,即作有限度退让,做相当抗战准备.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7,(8)
正1976年1月15日,周恩来的追悼大会结束后,根据周恩来治丧委员会的安排,骨灰第二天才撤。他的骨灰要放在人民大会堂的台湾厅,让他的最后一夜在"台湾"度过。用心良苦:"托、托、托、托"1975年9月4日,周恩来注意到3日的《参考消息》载有一篇专稿《访蒋经国旧部蔡省三》。蔡省三曾追随蒋经国多年,对蒋氏家族和台湾情势有深入透彻的了解。在这篇文章里,蔡省三针对四月份蒋介石的去世,分析  相似文献   

12.
耿立 《同舟共进》2008,(9):37-38
《顾准日记》(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留下来三部分:一为1959年10月~1960年1月的"商城日记",二为1969年10月~1971年9月的"息县日记",三为1972年10月~1974年10月的"北京日记"。  相似文献   

13.
袁成亮 《长白学刊》2011,(3):122-125
九一八事变时,日本政府对事变采取"扩大"还是"不扩大"方针是有其特定政策含义的,即是否以此作为彻底解决满蒙问题突破口.事变爆发后,日本内阁会议根据先前解决满洲问题方策大纲精神,于9月19日确定了对事变采取"不扩大方针".9月24日,日本政府在其发表的关于满蒙事变的第一次声明中将这一方针对外公布.事实上,在该声明发表之前...  相似文献   

14.
一笔天文数字的国家巨款巧妙地成为国库局少数"同人"的囊中财富,对于这样一个损公肥私的签呈,身为中央银行总裁的孔祥熙居然批了一个"可"字……社会"反孔"情绪日趋强烈,蒋介石不得不考虑"换马"。但孔是蒋的姻亲,有霭龄、美龄"护孔","换马"谈何容易。此事竟使得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苦痛极矣"……  相似文献   

15.
徐忠友  李震宇  林云龙 《台声》2010,(10):38-39
<正> 75岁的李敖或许真的就是最后一次回祖国大陆了。在作别上海、浙江之际,他意味深长地留下了一句欧阳修的话—— 8月26日,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先生携全家从台北搭机飞赴上海、杭州两地观光访问,也成为继2005年9月"李敖神州文化之旅"5年之后再度访问大陆。 "没有蒋介石的浙江真好" 8月27日上午,李敖和夫人王志慧(也称王小屯)、儿子李戡、女儿李谌在香港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的陪同下,来到上海世博会浙江馆参访,受到了浙江馆工作人员和在场参  相似文献   

16.
刘统 《同舟共进》2009,(10):12-14
1949年春,胜利者齐聚北平,万众欢腾。而蒋介石只有黯然归乡,携妻祭祖(如图)。在他的"结束时间",留下的是悲伤的背影——"总统府"丢了,大西南丢了;国民党高级将领转眼成为关押在白公馆里的战犯;漂往金门的海面,挤满了迷茫的面孔。一生只在日记中反省,但若能看到共产党1949年的战中检讨,蒋介石是否会反省得更深刻一些?  相似文献   

17.
习骅 《当代广西》2014,(22):60-60
正1945年,在克里米亚的雅尔塔,美、英、苏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协定》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经谅解,有关外蒙古……的协定尚须征得蒋介石委员长的同意。根据斯大林元帅的提议,美总统将采取步骤以取得该项同意。三强领袖同意,苏联之此项要求须在击败日本后毫无问题地予以实现。"直到签订4个月零9天后,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才奉命将《协定》的内容通知了蒙在鼓里的蒋介石。蒋介石在他的日记里哀叹,"就只这一些问题,已经是足以置我们中华民族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0,(11):91-91
##正##1939年8月8日,希特勒密使戈宁来到重庆黄山官邸,要与蒋介石密谈,蒋介石却叫宋美龄接待,说是"凡我夫人的谈话,一概就是我的谈话"。戈宁说他是代表希特勒前来斡旋中日之战以便双方求和的。宋美龄问他:"你们取得了日本方面的同意吗?"戈宁说取得了。她问:"怎么个和法?"戈宁说恢复到"七七事变"之前的状况,  相似文献   

19.
张许玲 《传承》2008,(18):90-91
从"九·一八"事变前后到全面抗战,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一直在变化着,最终走上了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共同抗日的道路。随着形势的发展,陈诚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军官,蒋介石极度信任的心腹,他的对日态度也有着明显的转变:从警惕到抗争,再到部分附和蒋介石的意见,即作有限度退让,做相当抗战准备。  相似文献   

20.
他们是黄埔生,参加北伐,有经验、有劳绩,北伐胜利,却背负"失业"的名声,被"收容"进国民革命军军官团。有人说军官团收容了近千名黄埔军校1到6期的失业生。而蒋介石视军官团为宝贝,军官团设立的一年里,在日记里提到了十余次。比如说某日"六时起床后往军官团讲演毕后回寓会客",某日"晚宴客后往军官团训诫",某日"上午点军官团名"……蒋介石常不定时地去巡视、讲演和点名,如同看顾爱子。这是一个神秘的军官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