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多达14万的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上为协约国军队服务,其中有至少6000人因为疾病、敌人的攻击或者恶劣的医疗条件而长埋在异乡的土地上.对这段劳工历史的追忆经常被对当时中国政府参战决议过程的讨论所冲淡,但中国劳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身这一行为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浓重的一笔.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节点.  相似文献   

2.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劳工问题已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中最严峻的问题之一。如果该问题得不到重视,将严重影响投资项目和"一带一路"倡议在对象国的落实与推进。本文以非洲的肯尼亚和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为例,以"个人—组织—民族—国家"模型解释中国企业雇佣当地劳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部分中国企业对当地劳工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失当,反而激化了劳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和中国的国际形象。因此,建议中国企业加强前期调研,优化沟通方式;善用法律维权和解决纠纷,加强与地方的沟通与合作;实施本土化战略,加强对当地劳工的培训机制。劳工问题的完善与解决,将有利于提高"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投资对象国的合作深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14年6月发生在泰国境内的柬埔寨移民劳工外逃事件为切入点,对泰国、韩国的柬埔寨移民劳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两国柬埔寨移民劳工的异同,认为泰国的柬埔寨移民劳工问题比韩国的更为严重,同时指出无技术或低技术的"3D"工作问题在当前的柬埔寨移民劳工问题中比较突出。本文探讨了目前柬埔寨移民劳工法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日军在武力侵占华北后,先后操控成立了华北伪政权、新民会和劳工协会。劳工协会一方面为日伪当局制定和实施劳工政策提供必要的资料,另一方面完全垄断了华北的劳动力市场:只有加入日伪劳工协会才能领取会员证,进而得到就职的推荐;没有新民劳工协会会员证不得就职。在日伪的控制和强迫下,大批华北劳工被送往日本占领区和日本国内,从事繁重、危险的重体力劳动,不少人因受虐待、伤病和过劳而死。应该铭记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这一严重罪行。  相似文献   

5.
刘兰 《西亚非洲》2012,(4):122-133
19世纪末南非面临劳动密集型的矿业和农场劳动力供不应求的严重问题。为扩大劳动力供给,南非白人政府强制推行保留地制度和流动劳工制度。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面对非洲人城市化浪潮,出于种族隔离目的,南非白人政府推行家园制度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模式,并导致南非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出现新的严重失衡:家园制度造成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的同时,资本密集型产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市场供给远远超过劳动力需求,众多人口随之陷入长期失业。时至今日,失业问题仍是南非社会长期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湄公河次区域地区经济的繁荣和不平衡发展,造成大规模劳工移民在区域内的出现。本文将探讨大湄公河次区域劳工移民的基本概况、劳工移民给目的国和来源国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区域内各国的劳工移民政策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沈燕清 《东南亚》2004,(1):21-25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大量来自马来西亚、印度、泰国、孟加拉国、中国等国的外籍劳工涌入新加坡,为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1 997年金融危机以来,新加坡经济形势开始恶化,国内企业与外籍劳工的纠纷开始显现。尤其是在建筑行业中中国劳工与雇主的矛盾纠纷日渐激化与复杂,成为中新两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一、新加坡建筑业中国劳工的基本情况建筑业在新加坡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 0 % ,但新加坡本身劳动力资源十分缺乏,它必须依赖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孟加拉…  相似文献   

8.
国际劳工移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南亚国家是世界最大的国际劳工移民输出地区之一,劳工移民不仅带回了国家发展经济所需的资金,而且还带回了知识和技能。目前南亚国家基本上都将国际劳工移民作为反贫困战略的组成部分,在立法和政策上给予积极扶持。这些都有力促进了南亚国家反贫困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姜伟  李凌 《南亚研究季刊》2012,(2):70-73,111,112
“BOCW劳工福利税”,是印度联邦以单行法形式规定的一种用于保障和促进建筑工人福利的具有社会保障基金性质的税赋。主管机构为依法设立的各级BOCW劳工福利委员会。法律规定的BOCW劳工福利税的缴费标准为雇主建设成本的1%。对在印度进行国际工程承包的中国承包商来说,BOCW劳工福利税的征收可能造成成本增加、发生有关纠纷的风险上升。为降低成本、避免纠纷,中国承包商必须了解与印度BOCW劳工福利税法律适用有关的具体问题,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0.
2003年春夏韩国的罢工异常频繁,而且具有规模大、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对抗性强等特点。这些罢工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整个韩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出于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卢武铉政府应对罢工由起初温和、容忍变得日益强硬,并着手对劳工政策进行根本性改革。今后韩国政府劳工政策的走向令人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