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合作共赢是中国在国际关系问题上首倡的一个价值理念,对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站在人类道义和历史进步的制高点、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和普遍繁荣、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实现全球有效治理等具有非常重大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系统、现实地推进了合作共赢理念的完善和发展,使之成为当今中国对外关系思想的重大新理念和显著特色之一。实现合作共赢的关键在于价值上求同存异,根本在于寻求各国利益交汇点,长远考虑在于提升全人类的现代文明素养。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关系学科正式成立百年之际,全球国际关系学的兴起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批评西方国际关系话语主导,提倡范式多元,主张挖掘不同历史文化资源以构建更加全球性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全球国际关系学的重要内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说明,文化是社会理论产生的一个重要资源。作为共有背景知识的文化,既在宏观层面建构了具有相似行为方式的实践共同体,也塑造了作为知识生产者的共同体成员近似的思维方式。任何社会理论都有着自文化的印记与自文化和他文化的互动交融。本文使用天下体系、道义现实主义和关系理论三个案例,说明"无外"、"道义"、"关系性"这些中华文化理念对构建国际关系理论的生成性作用,也试图在一般意义上阐释文化对于社会理论构建的沁润效应。使用本土文化资源丰富国际关系理论,对于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国际关系学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同和赞誉,对其价值意蕴可以从四个维度进行解读,即倡导人类社会共同价值,对于推动建立一个兼容并蓄、文明互鉴、共同发展的世界具有重要理论价值;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路线图,对于推动建立一个融合发展、开放共赢、普遍安全的世界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直面时代难题,对于解决全球问题、化解全球治理困境、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世界价值;抓住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和谐世界"理念为核心的中国外交战略,是中国在新世纪应对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产生的."和谐世界"理念对中国外交战略的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在政治上确立了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以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原则;在经济上确立了相互合作、优势互补,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的原则;在文化上确立了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以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原则."和谐世界"理念使中国的外交战略布局得到充分优化,突出了中国外交战略的连续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5.
合作共赢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理念是从习近平主席把它当作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思想中引申而来的。根据当代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要求,合作共赢理念的本质内涵应确定为以平等对话和相互包容的方式推动世界人民的普遍社会交往,并在普遍的世界交往基础上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结论也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反思以往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它不过是西方地域性文明发展理念在经过殖民扩张运动和经济全球化运动这两次世界性运动推动下不断升华、不断普遍化的产物,它的实质是资本的扩张逻辑。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的扩张逻辑而为人类提供了共产主义文明发展理念,而合作共赢是共产主义文明发展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型全球治理观与“一带一路”合作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交评论》2018,(2):1-14
近年来,全球治理赤字居高不下,世界政治的不确定性日益加深。世界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进入新时代的"强起来"的中国,该如何承担大国责任,积极参与构建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思想。这是一种新型全球治理观,回答了"谁来治理"、"怎样治理"和"为什么治理"的重大问题,强调治理的多元主体、开放包容和公平公正,旨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是以新型全球治理观为指导的国际实践,以构建多元协商的合作体系、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和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共同体为主要内涵和目标。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思想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实践有助于全球治理走出实践和理论困境,引领塑造新型全球治理和世界秩序。  相似文献   

7.
隐喻与对外政策:中美关系的隐喻之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交评论》2017,(2):85-112
自国际关系界"第三次大辩论"以来,语言在国际关系中的建构性和生产性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不过,当前语言视角下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语言建构了什么,即规则、规范和身份等,而很少关注语言的内在建构机制。隐喻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是理解语言建构性内在机制的一把钥匙。因此,本文在借鉴认知科学特别是认知语言学和政治心理学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隐喻与对外政策的分析框架,并以"利益攸关方"和"修昔底德陷阱"两个关于中美关系的隐喻为例,分析了其对对外政策的建构作用,发现两种不同隐喻框定了不同的对外政策。最后,我们从隐喻认知的角度,还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隐喻构建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新时代外交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新时代把握外交形势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行动纲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基于"这是好的时代,也是坏的时代"的世界大势的全面研判,并从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与多边合作的参与者的国际角色定位出发,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秩序目标,并积极进行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开放共享的全球治理体系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伟大实践。这一系列外交思想和实践从整个人类命运出发,追求世界秩序的统一性,其具有重大的超越性价值,充分体现了在面对世界乱局时的中国定力。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修昔底德陷阱"被视作国际关系的铁律。"修昔底德陷阱"理论中关于新兴大国崛起必然挑战现存大国地位的经典论述是否站得住脚?总结分析历史上新兴大国雅典和守成大国斯巴达争霸的根本原因可知,"修昔底德陷阱"是出于美国对霸权地位衰落的隐忧和西方自我建构的需要。顺应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国运用规范性力量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和共同发展,通过承担责任倡导建立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以中国智慧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中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兴大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可能性和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逆全球化思潮的蔓延,有其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客观基础,而国际分工演进导致世界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是其深层次的原因之一。面对国际形势变化和世界发展的客观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动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经济关系的构建,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全世界的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国际经济理论的新发展,对于构建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经济全球化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中国将秉持这一新理念,努力走主动型、包容型、共享型、联动型和更加公平合理的开放发展之路,构建"全球增长共赢链",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林民旺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3,(5):125-137,159,160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大讨论缺乏科学哲学的指引,陷入观点之争,形不成共识。诸多观点差异的根本分歧在于国际关系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艺术。自然主义者坚持社会世界的科学研究和社会理论的普遍性。反自然主义者则坚持社会世界的人文研究和社会理论的特殊性。在创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争论中,自然主义者反对国际关系理论特殊性(如"中国学派")的提法,反自然主义者则反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作者认为寻求一种既具有普遍性同时也包含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可能的。原因在于,理论产生包含理论建构和理论证明两个过程,理论证明遵循普遍性逻辑,理论建构遵循特殊性逻辑。理论普遍性体现在它遵循共同的证明逻辑,特殊性则体现在理论假说的创造上。由于理论假说提出是创造性过程,使得中国要素的渗入成为可能。中国人对问题的思考,必然带上中国文化与思维方式的烙印,由此提出理论假说,经由验证而成为理论学说,最终将刻上"中国"印记。基于此,创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外交评论》2018,(1):1-15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思维和谋划的新征程。中国外交的动力主要源自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外交的对象和议题则主要是国际性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实践和理论已经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但战略思维、谋划和实施没有止境,需要不断深化和拓展。为此,中国正在加强战略思维和谋划,确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要战略目标,以新型国际关系为主要战略途径,以"一带一路"为主要战略平台,努力使外交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作出贡献,同时推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思想是其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生动体现,它是中国特色国际秩序道路的理论衍进、中国特色国际秩序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和中国特色国际秩序制度的拓展优化。其思想深邃,涵盖国际经济建设、国际政治建设、国际文化建设、国际安全建设等方面。习近平致力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贡献,为构建国际新秩序提供了中国智慧,于国内外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外交评论》2015,(6):10-56
2015年9月14日,作为庆祝外交学院建校六十周年的一项主要学术活动,"国际秩序的构建:历史、现在和未来"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全国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会议在外交学院沙河校区隆重举行。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体系深刻调整,全球治理酝酿改革,中国的和平发展面临挑战,国际秩序的构建成为国际关系的核心议题。本次会议旨在通过中外学者的交流对话,探究国际秩序的未来走向及其动力机制,分析中国与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构建的关系,探索中国如何更好地建设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上午的高端论坛上,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著名华裔历史学家王赓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国际关系理论英国学派的领军人物巴里·布赞,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新自由制度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受邀做了主旨演讲。王赓武教授从历史的角度梳理对比了东西方秩序,他认为其中一些有生命力的体系比如东方秩序,一直延续至今。布赞教授指出,自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国际秩序进入了转型期。美国正逐渐失去其超级大国地位,中国的实力不断上升。未来世界将向权力分布相对均衡、"去中心化的全球主义"方向发展,超级大国将不复存在,一些大国和地区强国将共同参与全球治理,世界将变得更加区域化,而代替超级大国的,正是区域力量。基欧汉教授从"竞争的多边主义"出发,在阐释这一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在全球均势变动的条件下,中国崛起对美国的挑战不仅是力量上的,而且从方式上来看,中国也会运用新的或者替代的多边主义来挑战或者改变既有的主导的多边制度。"尽管几位学者文化背景、代表学派各不相同,但他们一种基本的共识是,武力与战争不应是国际体系变革的选项,和平与合作是当代国际秩序建设的唯一途径。下午,来自全国近40所高校的外交与国际关系院系的领导和学者,围绕当今国际秩序转型与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广泛讨论,并就外交学与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展开了热烈探讨。征得几位国外学者的授权并经他们审阅,本刊汇集主旨演讲并译为中文,同时以会议发言为基调,约请部分中方与会者参加笔谈,共同成就这组"国际秩序的构建"的主题讨论。诚如一篇活动报道所言,这一主题讨论可谓"开启了我国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界学科带头人与世界顶级学者的对话与交流。在新形势下,这种对话和交流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也有利于中国外交学与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与创新"。这一主题讨论的筹划和顺利推出,得到了外交学院领导、参加院庆活动组织安排的相关机构以及许多老师和同学的热忱帮助和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谢意!盛事华章,谨记慎思;纵横天下,着意宏远。  相似文献   

15.
阎静  张旺 《外交评论》2010,27(6):134-142
冷战后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对道德层面的关注日益凸显,国际关系后实证主义流派中的规范理论则侧重对该层面进行研究,其目标旨在为建设一个更为和平、美好、正义的世界提供伦理支持。通过探讨规范理论的研究主题世界主义和社群主义两种哲学争论,评析人道主义干预与分配正义等规范理论研究议程,以及考察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两种不同的国际正义观,国际关系规范理论力求彰显国际政治的道德追求,为国家行为提供适当的价值基础和道德准则,并为国际社会的发展提供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笛卡尔以"我思"为核心的二元论哲学摧毁古代的理解模式,代之以科学的世界观和解释理论,从不同层面理解"人",涉及心灵、身体、身心统一体三个方面,以及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影响到人类学的急剧变化,影响到人的道德和自制的全部体系,致使"人性"和"人道主义"问题更为复杂,体现了其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新型国际关系思想在继承的基础上顺应时代潮流,其具体内容包括推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全力稳定和拓展周边睦邻友好关系、大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深入参与和引导多边外交进程。习近平"新型国际关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植根中国厚重的"和"文化,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中国外交思想和理论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发展。习近平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思想,以新高度升华了中国外交目标;丰富和平发展道路内涵、划出国家利益底线,以新力度明晰了中国外交原则;创新"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具体内涵、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以新深度拓展了中国外交布局。特别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则集中体现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创新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19.
秦治来 《外交评论》2005,47(5):50-56
以德.代元主编的《国际关系理论批判》作为分析文本,着重评述最近出现的英美学派“大辩论”所涵盖的3个基本问题。目前这场仍在继续的“学派大辩论”,为我们认识国际关系学界两种不同的理论发展取向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尤其是,这场“后学”视角下的“学派大辩论”清晰地勾勒出一幅“非线性拓展的国际关系理论未来图画”。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冷战结束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建构世界新秩序的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世界秩序理论再度被人们关注。对于这一问题,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范式,自由主义范式,乃至建构主义范式,都给出了不同的方案。而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在世界新秩序中的角色与地位问题,不同的方案做出了各自的定位。与世界秩序理论中的现实主义范式相比,自由主义范式对国际法与国际组织的作用寄予了厚望,而社会建构主义有关世界多元安全共同体的构建方案中,国际法更是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