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国民  石玉姝 《群众》2021,(1):30-3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关键是要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任务,强调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这是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2.
曹劲松 《群众》2021,(5):55-5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号角,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全会审议通过的发展规划建议,将建成文化强国作为2035年的远景目标,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相似文献   

3.
刚刚结束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导向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内涵体现为思想引领性、人民主体性、文化创新性、价值指向性、目标渐进性,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想共识、价值共识、精神力量与智慧支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价值向度在于,以富于凝聚力和先进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以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培育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风尚;以发展文化事业产业满足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5.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保障人民文化权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波 《前进》2008,(4):10-12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经济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需求。十七大报告在阐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提出了“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的命题。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建设惠及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最近,在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省委明确提出要抓好文化惠民工程,其主旨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努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切实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相似文献   

6.
科学出版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峰 《前进》2006,(7):35-37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出版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们党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形成科学出版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出版产业。科学出版观本质上是一种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然延伸。科学出版观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根本,以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协调发展为基础,以出版创新和出版产品结构调整为核心,以…  相似文献   

7.
常瑞  刘雅洁 《前进》2020,(1):46-48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战略高度,提出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为新时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要遵循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根本要求,准确把握从体现文化例外要求到构建两个效益相统一的制度机制、再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一内在逻辑,围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制度创新和治理体系建设,切实增强文化发展动能,加快实现企业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赵志阳 《长白学刊》2023,(3):149-156
新时代劳模精神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主流价值观,科学把握劳模精神需要从生成、理论、价值三个维度入手。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生成有其内在的逻辑机理,它以自身生成的文化逻辑、理论逻辑及实践逻辑相统一,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方向遵循。新时代劳模精神是以生产劳动为价值追求的文化映射,是以人民至上为政治旨归的生动诠释,是以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为目标的价值追求。它的科学内涵,集中凸显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赓续劳模精神,丰富和拓展了社会主义劳动观的理论内涵,提供了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的动力源泉,增强了社会主义文化对人民群众的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问题首先在于启迪人的文化自觉,而人的文化自觉,既是由人的本质特性所决定,又是人类文化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根本的问题在于深刻把握和谐文化的理论基础,全面理解事物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辩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关键的问题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要不断创新,要敢于和善于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中的有益营养。  相似文献   

11.
坚持文化建设与新农村规划相融合,与农民新村建设相融合,与文化惠民工程相融合,与农民精神需求相融合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是党的根本宗旨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四川省大竹县针对农村文化发展滞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欠缺  相似文献   

12.
朱艳 《群众》2021,(1):36-3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节庆作为地方文化传播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整合地方文化资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04年,为进一步彰显城市文化个性,张家港市本着“没有文化‘借文化’,没有文化创造文化”的思路,将目光投向了血脉相依的文化母体——长江,创新举办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  相似文献   

13.
实践证明,以人民为中心是超越历史周期律的实践逻辑。要超越历史周期律,就要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要求与执政规律的统一;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激发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性;还要遵循精神与物质相统一的过程逻辑。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人民中心观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这一思想的形成有其逻辑必然性,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对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其形成的理论逻辑;在发展中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其形成的实践逻辑;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民本"思想的传承与提升是其形成的历史逻辑。习近平人民中心观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人民立场观、人民主体观、人民力量观、人民利益观、人民导向观、人民评价标准观。习近平人民中心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人民的凝聚力直接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兴衰成败。新时代提升人民凝聚力,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激发人民的精神力量、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新时代提升人民凝聚力,既要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来把握,也要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谋划。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在改革日益深入,开放不断扩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湖北宣传》2007,(5):14-14
近年来,云梦县坚持“专业文化为龙头出精品,民间文化为支撑扬特色,群众文化为基础抓繁荣”的思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积极探索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形成了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文化发展格局,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张超 《群众》2021,(4):6-7
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发展阶段的显著特征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提升文化建设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美好生活,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更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当前,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呈现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人民主体地位思想源于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深刻蕴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制度自信的内在依据和现实基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目标价值,也是制度自信的动力源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实践指向,也是制度自信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0.
<正>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增加正能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民生建设,在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