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谢立信,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终身教授,我国角膜病专业的领军者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开拓者,现任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名誉所长、青岛眼科医院院长。从一名医学院的普通眼科医生,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创造了中国眼科界的无数个第一,推动了我国眼科角膜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走向世界前沿。走近谢立信,从他的传奇经历中,我们看到了开拓创新、坚忍执着,感受到了医者仁心、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2.
王梦悦 《党课》2012,(7):122-123
有人称他是“中国医学界第一位的人物”,他的个人经历一直为海内外传媒所关注。曾有媒体称其为“御医”,因为他曾是周恩来总理医疗小组的组长,曾主持、参与过许多位中国领导人的医疗会诊。还有媒体说他是中国“医务外交”的专家,因为他曾被派往印尼、菲律宾等国家为其元首治疗……他就是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吴阶平。  相似文献   

3.
张仲瀚:他与天山同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上,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他就是张仲瀚。有人称他是“镇边将军”.有人说他是“天山的守护者”,而兵团人则亲切地视他为“兵团的名片”。  相似文献   

4.
何士龙 《党课》2010,(18):94-98
有人称她是“白宫里的一枝黑玫瑰”,也有人说她是“闯进白宫里的灰姑娘”,还有很多美国人认为她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女人”。除此之外,她还曾经被评为“世界上最会穿衣的女性”以及“美国男人最想约会的女人”,等等。没错,  相似文献   

5.
阜新,辽宁省西部一个城区人口不足80万的城市,近年因成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试点城市而扬名于世。市委书记王琼,作为该市“转型工程”的总指挥,更是令人瞩目。有人称他是理性思考者,为阜新设计了美好的明天;也有人说他是个实干家,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带着对阜新转型工作的关注,带着对王琼书记的好奇,本刊记者专程赶往阜新作了一次专题采访。  相似文献   

6.
刘学洙 《当代贵州》2012,(10):44-45
李端棻是贵阳人,晚清戊戌变法关键时刻,出任礼部尚书。在中国近代大历史的视野中,他是近代中国从旧体制内部站出来挑战旧体制的改革先驱;是从边远封闭的贵州走向全国,积极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第一个黔人。康有为称他“抗疏维新冠九卿”,梁启超称他是“二品以上大臣言新政者一人而已”。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2,(21):82-82
即使经济再不景气,一国总统也不会和“穷”这个字眼沾边。然而,在有“南美瑞士”之称的乌批圭,总统何塞·穆西卡却被称为“最穷总统”。他还把自己90%的薪水捐给了慈善事业,所以也有人称他为“最慷慨的总统”。  相似文献   

8.
有这样一个人,在村党总支书记岗位上一干就是37年;有这样一个人,人们淡忘了他的名字,却记住了他的“大干”绰号;有这样一个人,得到过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对党忠诚、群众信赖”的高度评价;有这样一个人,曾获得省劳动模范并被评为“感动龙江”人物;有这样一个人,他带领的村党总支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相似文献   

9.
宋凤英 《世纪风采》2006,(1):33-35,39
说起2005年7月去世的启功,很多人都会想起遍及全国各地的启功的字。未见其人,先睹其字。启功这些年名气很大,有人称他是“中国当代王羲之”。其实启功的本业不是书法,而是教师。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把他当作大书法家来采访,但启功声明他不是一个书法家,而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勉强算是一个画家,书法只是他的业余爱好而已。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他是英雄好汉,有人说他是双手沾满鲜血的“屠夫”:作为军人.他被称为“战神”、“常胜将军”;作为政客,有人叫他“以色列的恺撒”——这就是以色列总理沙龙。他的一生轰轰烈烈、风风火火.充满传奇和争议。他脾气火暴,说一不二,常常不按常理出牌。  相似文献   

11.
纪贺 《纪检与监察》2003,(11):21-23
2003年4月8日,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山东第一贪”潘广田受贿一案。称其为“山东第一贪”,倒不是因为他受贿数额在山东独占鳌头,论数额他自然比不上全国那些“著名”的贪官,也远比不上山东省内一些“落马”的贪官;潘的“第一”,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查处的级别最高的贪官,也是全国查处级别最高的无党派人士、非中共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2.
侯新生 《共产党人》2004,(14):28-28,30
为什么有人将“继续教育”称为是西方国家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秘密武器”?为什么有人称“继续教育”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生存的概念?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人才决定着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命运,而继续教育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素质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78年以后,肖克同志曾三次率领代表团出国访问。每次出访,他都反复向代表团成员交代,要按规定办事,国家发的零用费标准不能超过。回国后,他都要检查零用钱的使用和礼品处理情况,要工作人员给他一笔一笔汇报清楚。1980年他率领代表团访问美国、加拿大,有人建议他返回时取道香港。他说:我们在香港没有任务,不能去,绕道而行,势必多花钱;探亲访友,赠物收礼,影响不好;必须原路去,原路回。人民的钱一个也不能乱花,我们国家还很穷,要建设四化大业,不艰苦奋斗是不成的。“人民的钱一个也不能乱来”  相似文献   

14.
汪金友 《前线》2011,(4):56-56
谁也没有想到,前不久重庆棒棒哥郑定祥的一句“缺钱不缺德”,短短几天就爆红网络。50家网站转载。四万个网页描述,三万条微博赞颂。有人说,“他是民族的精英”;有人说,“他是中国的脊梁”:还有人说,“他是冬天里的一把火,带来的是春天的亮色”。  相似文献   

15.
开国上将韩先楚与林彪是黄冈老乡,“九一三”事件后,有人揭发出林彪仓惶出逃前,给韩先楚打电话,“两个人足足通话17分钟”。韩先楚在福建时,有人称他在“为林彪树碑立传”……那么,这一切背后的真相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6.
尽管新经济时代涌现了比尔·盖茨、戴尔、李泽楷等用足够的敏感性抓住机会、一举成功的“弄潮儿”,但并不是谁都能成为新经济的“幸运儿”。就像考大学那样,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故而,不能给所有名落孙山者都戴上一顶过失的帽子。 有人称美国的硅谷“每一个成功的故事背后,都有几十个失败的故事……他们才是硅谷真正的英雄。”“硅谷的历史不仅是胜利者的历史,而且是失败者的历史。”这正应了那句话:有“过”不为过,创新无所错;成功固然好,失败亦光荣。 看来,在知识更新加速的知识经济时代,“过”有两种;在网络抵万金的新经…  相似文献   

17.
欧阳旭 《当代工人》2011,(19):14-14
白天,他背着挎包、装着材料,在全国四处游走宣传吸烟有害;晚上,他并不熟练地摆弄着因特网,宣扬“在地球上消灭香烟”。他就是被称为中国反烟第一人的张跃,至今已经反烟13年,走过的城市近300个。张跃有个“抢烟”的绝活儿:看到有人抽烟,便手执反烟的宣传资料上前,在递名片的同时,  相似文献   

18.
在全国人大浙江代表团中有一位特殊的代表,别人提着皮包,他却拎着菜篮子,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菜篮子代表”。“我最大的愿望是全国人民买菜都用菜篮子。”谈及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9.
枫叶 《党史文苑》2010,(1):42-44
他曾是西北军战将,又成了蒋介石的救命恩人,却和周恩来保持着单线联系。蒋纬国说他是潜伏在蒋介石身边时间最长、最危险的“共谍”;朱德元帅却不止一次称他“有奇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0.
《唯实》1995,(1)
南京石林商场的“老总”刘丰,在商界,尤其是在建材行业,可算得上“一雄”。见诸报端、电台、电视的宣传、介绍屡见不鲜。有人称他为“商痴”(见1992年9月9日《经济日报》《刘丰传》),确实刘丰自六十年代初弃农经商,其间30余年,虽屡屡折戟沉沙,历尽艰险,但仍不折不挠,不改初衷,称为“商痴”,名符其实;也有人称他是“商狂”“大胆刘丰”,(见1992年4月15日《经济日报》、1994年8月3日《新华日报》)听其言论其志,很有些“当今英雄舍我其谁”的味道。观其行,近几年一联串的大动作,确实使常人惊叹不已。1987年,他只身进城,借资54万,租地30亩,办起了南京石林建材商场,到1993年实现销售额近亿元,税金200多万,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1992年9月他出资70万元,在北京亚运村与《中国建材报》共同主办了92全国建材产品促销展示订货会。1993年,出资850万元与江苏电视台合办《供求世界》,为期三年。1994年,他又投资3000万,成功地举办了“94南京石林国际商品促销展示会”。1993年10月,他利用赴美短期考察的机会,在华盛顿,旧金山等地举办新闻发布会,讲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宣传、介绍石林商场,此举轰动全美。之后他悟得一个道理,美国人“不怎么样”,生意可以做到美国去。于是有人说他“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