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代史上的保险立法梁卫斌一、清朝时期的保险立法。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的谏当保险行,是中国出现的第一家保险企业。19世纪中后期,随着外商保险业抢占中国市场和西方保险思想的传入,产生了中国的民族保险业,并且不断发展壮大,促使保险立法提上...  相似文献   

2.
中国保险基金的困境及其出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我国保险业又一次面临着巨大危机和困境,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狭窄,投资方式、投资工具单一,难以支持我国保险业全面应对加入WTO后年资保险公司纷至沓来的局面。中国保险基金必须加快和更大规模地进入资本市场,这既是保险业摆脱困境的必然选择和唯一出路,更是中国金融市场体系得以完善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规律。中国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当前还存在严重缺陷,保险基金大规模贸然入市风险很大。中国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途径主要有:成立各种形式的投资基金,大规模增加购买企业债券,提高购买金融债券和国债的比重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确保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险法通过了第二次修正。新修订的保险法新增了不可抗辨规则等内容,不仅填补了原保险法的空白,而且更强调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推动我国保险业改革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法制基础,对加快中国保险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即将加入WTO,包括保险业在内的一系列金融领域,都将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逐步对外开放。对于中国大陆来说,一方面,保险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的保险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地方,尤其是与之配套的法律制度上,还不完善。作为一家保险公司,合理而有效的投资,应当是其盈利的最主要手段。然而目前,中国的保险公司普遍面临投资环境恶劣的困难。这种困境即有市场本身的原因,也是政策限制的结果。目前将保险公司投资完全开放、一步到位,的确会带来巨大风险,但一味地限制只会将保险市场引向利润低下与不…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美国的反托拉斯法包括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两大主题,最初是不适用于保险领域的,因为立法者原本认为保险业的社会影响重大,需要业界高度合作,反托拉斯法的约束并非必要。然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演变,联邦反托拉斯法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保险监管体系中,对于美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扼要地介绍反托拉斯法的这种演进、相关的重要判例、立法者和司法机关的意图,希望能对发展中的中国保险业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二、背景美国的保险业监管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它基本上属于州权力,完全是由各州任命的保险监督官…  相似文献   

6.
王卫国 《中国法律》2009,(3):27-29,79-83
一、中国保险业的概况(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在建国初期曾经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但随後不久,由于社会体制的变化,各种风险控制转由国家统筹,商业保险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封建强 《法人》2005,(2):86-88
2004年,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4318亿元,保险行业总资产达11854亿元,分别比2000年的1596亿元和3374亿元增长了近2倍,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8%与37%.这一速度相当于同时期GDP增速的3倍多.这一数据表明,保险业近年来开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但必须警惕的是,中国保险业在快速发展中暴露出许多问题.从宏观层面来看,信息不充分,已经成为中国保  相似文献   

8.
关于保险欺诈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伴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欺诈现象也呈上升趋势,并成为当前保险业的最大威胁之一。我国目前还没有保险欺诈方面的详细统计资料,但保险欺诈也相当猖獗,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自1984年4月至1988年底,仅在涉外保险中就识破了10多起欺诈案件,诈骗金额高达4000多万美元。保险欺诈已严重地困扰着我国的保险业。同其他民事欺诈相比,保险欺诈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极强的隐蔽性。二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保险欺诈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我们这里依据保险欺诈的具体情况,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1、制造假象,将损失“转化”为…  相似文献   

9.
钱志远 《研究生法学》2005,20(3):105-110
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保险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增加了保险业的组织形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加人议定书》中,中国政府承诺:将允许外国非寿险公司设立分公司或合资企业,外资占51%。中国加人后2年内,将允许外国非寿险公司设立外资独资子公司,取消企业形式限制。自加人时起,将允许外国寿险公司设立外资占50%的合资企业,并可自行选择合资伙伴。这样就在原有两种形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合资保险公司、独资保险公司和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保险业快速发展和中国加入WTO后国内保险市场竞争国际化的新形势,中国的保险监管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监管制度创新,但目前的监管制度设计仍然滞后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发达国家保险监管模式的比较,提出我国应加快建立并完善以偿付能力为中心的保险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1.
高歌 《检察风云》2004,(8):28-30
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从1980年起全面恢复国内保险业务,20多年来,我国保险事业发展迅速,中国保险市场已成为世界上最有发展前途的市场。然而,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中国保险事业正遭遇越来越多的骗赔风险,骗赔之于保险公司,成为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以外的“二号杀手”。骗赔:保险业的一颗“毒瘤”保险骗赔,最早源自英国的人寿保险,到如今已演变成威胁世界保险业的头号公害,是保险公司挥之不去的“阴影”。即使在较为成熟的保险市场上,大规模、有组织的骗保行为也屡见不鲜。在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保险的广泛普及,…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大潮不断向前推进,在这个大趋势下,保险业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保险市场的潜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挖掘。风险的存在是保险业最大的特征,诚实信用便成了保险业的“立业之石”。保险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最大诚信原则,该原则要求保险活动公平、公正、和一种利益的平衡,这也是诚实信用原则的一个体现。作为保险业的发展基石,该原则在对保险欺诈的规制、保险经营行为保障、海上保险明确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保险业不断深入发展的同时,新《保险法》对该原则从多方面做了阐释。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个不仅仅令保险界业内人士担忧的话题。 1994年,在美国的诸项犯罪所得中,保险欺诈仅次于贩毒,位居第二。保险欺诈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高智力犯罪,我国由于保险业中断了20年,目前处于恢复阶段,保险欺诈虽尚未成为“主流”,但也已经“抬头”,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国际骗保组织觊觎中国保险业,在这个正蹒跚学步的婴儿后面伸出了一只黑手,令人担忧。我们担忧的原因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一个完整的杜会保障体系,企业要走向市场,不能没有商业保险,而保险欺诈恰为这一切构置了一道路障。这是一部无须加工创作的剧本。这是一场以生命为道具,最终要以生命为代价的智力游戏。这个复杂案件的警示意义在于:骗保、保险欺诈,这个横行国际保险业的恶魔正在向我国稚嫩的保险业伸出黑手。  相似文献   

14.
启涟 《中国监察》2009,(15):29-29
针对境内保险业监管的新形势,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纪检监察系统整合监督资源,创新监管模式及内容,在开展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使纪检监察工作在服务企业中心任务中找到新的定位,取得了较好成效。中国人寿公司的实践证明,纪检监察工作只有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发挥优势,才能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5.
第六章保险业监督管理 第一百三十四条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遵循依法、公开、公正的原则,对保险业实施监督管理,维护保险市场秩序,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后,保险业、金融业、公证业等相继问世,保险业、金隔业的发展曾一度出现过勃勃生机,受它们发展之路的启迪。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发展贫困地区的公证业发表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7.
吕斌 《法人》2007,(12):52-53
保险业的诚信问题极大地打压了潜在的保险需求,保险业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必须治愈这个顽疾2007年底,国内资产排名第三的保险企业——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登录A股,这意味着中国又一家保险巨无霸即将上市。加上之前上市的平安保险、中国人寿,以及即将跟进的中再保险、泰康人寿、新华人寿等,近期可谓保险行业大发展的时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一些不法人员利用相关制度的漏洞,以故意制造交通事故等为手段,到保险公司骗取保险理赔金,这类诈骗行为逐渐增多。不仅给保险业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不利于保险业健康发展,而且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也损害了社会诚信。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金融业发展进程加快。改革开放二十五年来,中国的金融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资产总量不断增加。截止2004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29.75万亿元,与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相比增加了109倍.中国证券境内上市公司市值总额为4.4万亿元。保险业总资产突破1万亿元  相似文献   

20.
恰逢中国第一部“保险法”正式生效6个月,日本修订后的新“保险业法”实施之日,日本安日火灾海上保险株式会社和中国华东政法学院金融法研究所4月1日至2日在上海共同主办“中日保险法研讨会”,确实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中日保险法学界的专家、学者们围绕着两国保险法的制定及其意义,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等一些双方感兴趣的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相互交换了彼此的经验和意见。现将会议讨论的热点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