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并作了一系列的重要讲话和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陆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科学回答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关于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等八个重要论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科学的价值定位;关于传承和弘扬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应该着重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向善、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今时代价值的思想精华;关于怎样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的方针,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和阐发,努力结合当今实际和时代需要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新时代的文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习总书记的这个号召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等方面。总体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儒释道三家。其中,儒家文化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规范性文化,是秩序感最强的文化;道家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根基,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革命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都明确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高度重视文化传承的主体研究,当代大学生是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创新最重要的主体。新的时代背景下,广大学生在传统文化认知认同层面存在"浅""乱""偏""单"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高校在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耦合,彰显网络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扩大大学生文化认知、增进文化认同、提升文化素养、塑造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上的缺失、西方文化进入带来的冲击以及文化价值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的出现,使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弘扬受到阻碍。多元文化格局下选择性地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积极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优秀部分,并建立一套完善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体系,才能使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和创新,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正>12月16日,由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省文化厅共同举办的"文化强省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研讨会在南京举行。省政协主席张连珍出席并讲话。张连珍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要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8.
明确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现阶段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本文从知、情、意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在认知方式上推崇中庸之道和辩证思维;在人生情怀上追求仁爱,向往自由;在意志品质上坚忍不拔与自强不息。  相似文献   

9.
《传承》2016,(8)
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关乎个人素质的提升、社会美德的传承以及国家文化的弘扬。以H小学、S中学、J高中为例的调查,反映出目前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和问题。中小学只有通过加强传统道德规范、设立传统文化课程、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传统文化传播氛围等路径才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0.
吴松 《思想战线》2012,38(2):37-40
复兴中华文化必须回归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道家学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一直浸润着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大支柱特立并行、三足鼎立,既和而不同又和合通融,既存在合流,也存在贯通,无论是合流还是贯通,作为"从根源上思维的形而上学"的道家学说都在其中发挥着主流文化的建构作用。当今世界占主导地位的有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理论,是将向自然无止境地索取作为人的幸福源泉的理论,这种理论只会将人类导向灾难,使人类陷入深层危机。阐发和传承以《道德经》为代表的人文原典的精髓,是时代交给我们的重任,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幸运和骄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功能贯通古今、影响中外,是整个人类的至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我们庄严崇高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王春 《传承》2010,(21):158-159
大学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地,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对内传承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全球化的语境下,我们有必要以英语为媒介传承中国文化,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和加强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应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师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正"文化广西丛书"郑维宽李斯颖陈金文等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出版定价:904.00元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弘扬广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地方文脉,凝聚思想共识,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策划了这套广西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本,分文学、艺术、风物、遗存、  相似文献   

14.
大学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地,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对内传承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全球化的语境下,我们有必要以英语为媒介传承中国文化,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和加强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应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师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充分彰显了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洞见。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题中之义,需要我们认真领会、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6.
经典文化典籍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深入挖掘经典文化典籍中的人文精神,具体而言,可从治国方略、道德规范、家庭建设、人才培养、生态文明等方面入手,传承其思想精华,展现其价值主张。  相似文献   

17.
幸敬华 《政策》2012,(12):75-7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弭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荆楚文化以楚文化为源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荆州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努力把荆州打造成荆楚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是实施一元多...  相似文献   

18.
李九龙 《前进》2013,(5):42-44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重要土壤,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雁门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雁门文化,传承民族血脉,对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战旭英  蔡瑛 《人民论坛》2023,(1):104-106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自强之“魂”;弘扬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自强之“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自强之“根”。这三种文化相互影响、有机融合,构成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特色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重要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0.
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内容。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加强书法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措施,目前书法教育已经具有社会重视、政策支持和国内外中国书法学习盛行等方面的基础和条件。该文认为,构建以书法教育为核心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重点是要提高书法教育在素质教育与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树立正确的书法创作价值观和教学观;建立家庭一学校一社区一社会多方共建的一体化书法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