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艺术类高校开设社会性别通识课,既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培养复合型高素质艺术人才的需要,也是完善育人体系、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促进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性别平等的要求。该类课程需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根本指导,吸收优秀艺术作品在表达女性主义理念、塑造女性形象和彰显社会性别意识方面的有益经验,发挥通识教育在社会性别维度上培育审美能力、促进人格发展的作用。教师需树立并强化社会性别意识,以女性主义课程文化及其认识论中的有益经验组织社会性别通识课的教育教学,推动社会性别意识及其知识体系融入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本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兴起,主体性德育得到了广泛的接受与认同,实施主体性德育成为当前高校德育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而在对传统德育的消解过程中,主体性德育的实践出现了许多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层次剖析,并在完全意义上对其理念、内容、能力和方法体系进行现代建构。  相似文献   

3.
面对道德社会化过程中道德认知必然存在的矛盾,积极德育理论的建构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作为积极心理学和德育研究交叉结合的时代产物,积极德育包含了心理学和哲学两大理论基础。积极德育理论的建构是在社会环境影响和个体心理内化的共同作用过程中完成的,因此,从教育者、受教育者、二者之间的教育关系以及话语建构四个维度对积极德育理论展开论述对于整个积极德育理论的建构具有宏观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为在积极德育理论的建构过程中,从"超语言"层面获得实践意义的话语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关于大、中学校德育衔接方法科学化及有效性问题的研究,它涉及到正确制定和使用方法的一些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它作为理论形态存在,其作用是间接的,它必须通过指导教育主体正确设计和运用具体方法,解决学校德育及其衔接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即各种不衔接的问题,实际上它是属于德育衔接方法论研究的范畴。建构这种德育衔接方法论体系的基本原则应该是科学的德育衔接方法论根本特点——实践性的首要表现形式。科学的德育衔接方法论应该首先在方法论建构原则上与非科学的德育衔接方法论区别开来,科学性和实效性的有机统一是构建这种德育衔接方法论体系及制定大、中学校德育衔接方法所应该选择的最基本和最正确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于高校来说,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工作都以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一、“以人为本”在高校德育体系中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教育理念是伴随着素质教育等思潮的兴起,在反思20世纪乃至整个教育的过程中而逐渐形成的现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有观点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理论基础,为教育理论的出发点,为观察、评价教育的方法论。具体说来,教育的…  相似文献   

6.
生活德育论是在批判传统学校德育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它提出以生活为基点来考虑德育中的问题,使德育贴近生活、引领生活并融入生活。生活德育论对于有效实施高校德育,促进大学生思想品格成长,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校德育是塑造人格的一项活动。在新形势下高校德育方法的建构应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平等信任与严格妥求相结合的原则、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导师作为研究生的良师益友,既是研究生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的导师,也是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导师,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建构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导师主导的研究生德育模式,对于切实有效地加强研究生德育、提高研究生德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研究生德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教育激励理论和创新教育理论为主题,以完善创新人格、塑造创新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激发创新的环境为条件.运用整合创新的主体性德育方法,遵循导师主导的德育模式的运行程序,以创新人格为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9.
一、强化组织保障——确立和巩固高校行政系统德育主体地位 建立和完善“在党委统一部署下,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德育是一门具有渗透性、综合性和长期性的学科。德育既要通过政治思想品德等显性课程进行,更要渗透到其他教育之中,通过一些隐性课程和校园文化达到目的;德育既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也凸现出知识教育的特征,需要有一定数量的专职队伍和专门的教育途径来进行,需要整合多种载体、多种途径和多种手段,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0.
社会资本作用的有效发挥源自于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并在规范性的网络体系内对人类行为具有约束力,进而促进网络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而实现收益,促进成员的未来发展.在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尝试将社会资本的主要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发展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社会资本理论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方面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想品德教育课是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四有"新人不可或缺的环节。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课成效不够理想。如何提高德育课教学质量,是德育教育工作者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当前,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大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出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对大学生形成了很大影响和考验,也对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冷静思考,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品德教育观,这是适应时代潮流的需要,是思想品德教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青年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永恒主题。进入新世纪,面对新形势,加强和改进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已经成为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高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同时,注重环境建设,强化育人氛围,对良好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美两国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在学校道德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理论基础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都具有共同特征,但是由于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上的差异,这些方面又各有特色。这种对比研究对加强我国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及其管理,促进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20条,“身体健康”是人民警察应当具备的必要条件之一。警察体育课也是公安院校学员的必修课程。警察体育课属于体育学科,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体育精神是综合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体育精神的内涵与警察职业道德精神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警察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两课”、法律课等其他课程一起,立体地、全方位地培养学员正确的道德观念、精神风尚,从而逐步提高学员的自身素养,培育学员的警察职业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5.
当前高校德育仍处于一种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下 ,教育方式上被动灌输 ,教学内容上缺乏时代感 ,重知轻行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必须通过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重塑合理的道德理念 ,开辟多样的德育途径等措施 ,来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当前,高校德育的实效还没有达到社会的期望。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就是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德育模式,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热点,构建大学生德育教育体系。奥运会具有国际化和全民性的特征,是高校开展德育的重要契机,奥运期间及奥运后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具有特殊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7.
社会资本理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高校德育的适用是其应有之义。揭示目前我国高校德育途径的问题,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内涵和大学生社会资本的分析,论证社会资本理论与高校德育途径创新的契合性。从大学生与校园、教师、大学生、社会、家庭等关系的角度提出社会资本理论在高校德育途径创新的应用路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着对国家与个人的责任,责任之间及其内部存在一定冲突,并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将“培养什么人”放在首位,注意平衡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改进德育方法,着力引导学生认识伦理道德素养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价值,从而有效解决冲突,更好地实现自身对国家与个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以12所北京高校作为样本,调查发现学生在对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的必要性、教育者角色、教育内容、途径、方式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并存在一定问题。要针对性地加强高校科技道德素养教育,需要确立兼具稳定性和开放性的教育内容体系,挖掘新颖的教育方式,重视榜样示范作用,并对不同专业和年级的教育对象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20.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给大学生学习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但同时也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冲击.高校应拓展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模式、优化网络文化环境、制定网络管理制度、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切实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