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民党南岳军事会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8年10月,武汉失陷,国民党退守四川、湖南,其军事重心暂时移至湖南衡山。11月25日至28日,蒋介石在南岳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出席者有国民党高级将领和政府要员200余人,周恩来和叶剑英也应邀参加了会议。会议的目的,按国民党政府军政部部长陈诚的说法,是为了检讨第一期抗战得失,指示第二期抗战方针,提出“整军建军”方案,重新划分战区,调整指挥系统。这次为期四天的会议,因处在抗日战争由防御阶段向相持阶段转变的时刻,因而十分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2.
梁琨 《党的文献》2011,(4):117-118
不久前有人撰文称,第一个喊"毛主席万岁"的人是蒋介石。该文说: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曾六次高呼:‘毛主席万岁!’"文章最主要的根据是《大公报》的报道。它说,1945年10月9日,《大公报》刊登了一则张治中设宴款待毛泽东的消息。在酒席上,毛泽东作了希望建  相似文献   

3.
作为国民党方面和谈首席代表的张治中先生,生前曾在许多文章里,多次庆幸自己脱离蒋介石阵营,从而获得了新生,象过“年初一”(毛泽东语)一样开始了新的生命历程。 1 张治中是安徽巢县人,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过著名的北伐战争和“八·一三”凇沪抗战,并担任要职,在国民党及其军队中享有较高威望。后因不同意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与中国共产党有了较多的接触。抗战胜利后,为避免内战,给蒋介石提出过许多和平建议,但均遭拒绝。辽沈、淮海、  相似文献   

4.
正张治中是蒋介石的心腹重臣,又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交谊深厚。毛泽东称"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为维护和促进国共合作曾三次到延安的经历,至今仍被传为佳话。迎接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了夺取抗战胜利果实,消灭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采纳了美国大使赫尔利的策略,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给延安连续发了3封电  相似文献   

5.
杨益近来收集到一些关于“文夕大火”的史料,其中有大火当天上午九时左右,蒋介石给张治中的秘密电报,电报全文如下: “限一时到,长沙张主席:密。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  相似文献   

6.
国民党政府把抗战看作只是单纯军事抗战,排斥人民的力量,军力和民力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造成了军事上的不断失利。军事上处处失利而引起的内外巨大政治压力,使蒋介石政府意识到,军队没有政治工作不行,抗战没有文化宣传机构不行。南京沦陷后,蒋介石于1938年1月在武汉改组军事委员会,公布修正的《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决定“为恢复北伐时期之政工功能与信誉”,取消1932年1月成立的政训处,恢复政治部的编制。蒋介石相请周恩来担任政治部副部长。政治部下设一处四厅,①周恩来分管文化宣传厅即第三厅。蒋介石又委任文化界最有声望的著名学者郭沫若任第三厅厅长。因此,武汉时期,直接领导抗战宣传工作,是周恩来这时期最重要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7.
陈毅元帅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人们不仅对他的传奇生涯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对他那豪迈爽直的性格、说话掷地有声的风采也极为倾倒、赞叹。中国老百姓是这样,外国人也同样如此。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内的和平、民主,毛泽东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并于1945年10月10日签署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记要》(即《双十协定》)。然而,就在《双十协定》墨迹未干之时,蒋介石便密令“三军”以海陆空三路大举进攻解放区。一时,战火遍及11省,侵占解放区城市31座。解放区军民在党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实行了坚决地自卫还击。蒋介石发动内战不得人心。为了实现国内的和平、民主,同年12月27日,中共代表团首先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了《关于无条件停止内战的提议》草案。12月31日,国民党当局被迫表示同意就停战问题与中共谈判。经几度商议,1946年1月7日正式成立了由马歇尔、周恩来、张群(后为张治中〕参加的三人军事小组。在三人军事小组的领导下,成立了军事调处执行部。1月10日,国共双方分别发布了停战令,并于1月13日午夜起生效。为了监督停战令的执行,军调处向各战场派出了停战协定执行小组。  相似文献   

8.
樊树林 《党史纵横》2014,(10):61-61
正人称"和平将军"的张治中,作为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自1924年追随蒋介石,逐步成为蒋介石的心腹重臣。特别是他担任蒋介石的侍从室主任(一处)多年,一直尽心尽力为蒋介石排忧解难,不辞辛苦,还往往换不来蒋的好脸色。因此,当时国民党政界不少人嘲笑他为蒋的"灶下婢"。而张治中的儿子张一纯在对父亲的回忆中曾讲到:"在蒋的面前肯说话和敢说话的人很少,而在军人当中,张治中算是最肯也是最敢说话的一个了。"也就是说,张治中并不是对蒋毫无原则地唯命是从,可谓"婢"而不"卑"。  相似文献   

9.
1945年8月,蒋介石连续发来三封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和平谈判。中共中央认真分析抗战胜利后的形势,决定接受蒋介石的邀请。8月28日下午3时37分,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毛泽东和周恩来、王若飞等从延安飞抵重庆。这是一个万众瞩目的时刻,这是一次永载史册的旅程。  相似文献   

10.
陆安 《党史纵横》2000,(4):47-48
全面抗战爆发后,1937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防会议,各地军政要员云集南京,研究抗战战略及军事部署问题。8月15日会议结束,蒋介石到云南省主席龙云下榻处,作礼节性拜访,言谈中,龙云提出日军可能会全力切断中国的国际交通线,中国必须早做准备,为此建议修筑滇缅公路,确保西南的对外交通畅通无阻。龙云的建议得到蒋介石的首肯,这样,具有战略意义的滇缅公路就摆到议事日程上来了。不出龙云所料,国防会议刚刚结束,8月26日,日本政府宣布对长江口到潮州的中国海岸线实行封锁,紧接着,9月5日,日本政府又宣布把封锁范围扩大到除…  相似文献   

11.
“七·七”芦沟桥事件后,全面抗战开始。可蒋介石仍然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信条,在军事上不断向我八路军骚扰;在舆论上颠倒黑白,封锁我八路军的抗战功绩,用一些假消息来欺骗、蒙蔽人民群众。为了粉碎蒋介石的舆论封锁,唤醒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群众起来抗战,我党决定在湖南创办一份宣传抗日的刊物。具体责任落到了田汉、廖沫沙身上。  相似文献   

12.
《红岩春秋》2008,(4):77-79
桂园位于渝中区中山四路107号。原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将军的公馆。院内主楼前有两株碗口粗细的桂花树,桂园因此而得名。 1939年3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侍从室主任的张治中,力主国共合作、联合抗日。抗战胜利后,在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时刻,为了实现战后和平民主团结建国,  相似文献   

13.
<正>抗战胜利后,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在国民政府陪都重庆举行了一系列和谈,其中最瞩目的是毛泽东赴渝直接同蒋介石就国共两党关系的重大问题进行多次商谈,具体谈判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同国民政府代表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之间进行,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到10月10日结束,签订了"双十协定"(《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主要内容有:双方同意应坚决避免内战,以和平、民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一方面声称要谋求国内和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另一方面却在和平烟幕的掩护下,加紧军事部署,制造军事冲突.美国政府为了扶持蒋介石集团,于1945年12月15日任命前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为特使,以“调处”中国内战的名义来华.针对这种形势,中国共产党采取“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同蒋介石集团进行政治谈判,国共双方代表达成有关协议.按照协议规定,军事调处执行部(简称“军调部”)作为履行停战协定的机构,设立三个委员,分别代表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和美国.美国代表被邀请充任主席,作为三方会议的召集人.按照三方协议,军调部受军事三人小组——周恩来、张治中和马歇尔的领导.时任十八集团军参谋长的叶剑英作为中共代表,与国民党政府代表郑介民和美国代表饶伯森进行三方谈判,调处国共间的军事冲突.  相似文献   

15.
正蒋介石成为黄埔军校校长是其发迹的起点,但他成为黄埔军校校长背后的真实原因却至今鲜为人知。其实,孙中山对蒋介石的任命是被迫的。蒋介石出任校长并非一帆风顺最早建议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是鲍罗廷。"1923年11月26日举行的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第十次会议上,鲍罗廷就积极支持蒋介石出任校长一职。在他看来,蒋介石是一位能信任而且强有力的人物,‘受过军事训练,有军事经验,并且不是军阀;他没有白己的军队;他接近孙中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政府和蒋介石集团之间的关系扑朔迷离。在公开场合,日本曾把蒋介石骂得狗血淋头,而背地里却又把他当成“迷人的伴侣”。抗战初期,蒋介石喊过一些诸如“牺牲到底,抗战到底”的漂亮口号,曾几何时,却又与日本眉来眼去,勾勾搭搭,还干了一些“同室操戈”的勾当,深得敌寇的嘉许。究其原因,是日寇对蒋介石集团采取了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的两手策略,迫使蒋经常首鼠两端。抗战时期,在降日、卖国的问题上,蒋介石与汪精卫有着根本的区别。他最终没有投到日寇的怀抱里,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日寇对蒋诱降、日蒋相互勾结的内幕以及诱降未…  相似文献   

17.
1945年8月14日,即在日本公开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前一天,蒋介石出人意料地向延安方面发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共同商讨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随后,他又在8月20日、23日接二连三地发电相邀,一时显得“情真意切,急不可耐”。在此关键时刻,是谁向蒋介石献此良策,使其先拔头筹,暂时掌握了战后国共斗争的主动权?长期以来,学者们一直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成了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既非张治中亦非赫尔利一种观点认为是张治中向蒋介石建议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顾清怡在其《张治中与国共谈判》一文中指出:日本宣布投降时,国共“两党摩擦日趋加…  相似文献   

18.
正1943年8月23日,一大早,蒋介石从黄山官邸下山,至军事委员会主持"孙中山先生纪念周"活动。会客10余人后,于10点半返回。途中,空袭警报响起,蒋介石等人来不及返回官邸,就近避袭。在蒋介石的印象中,这是最近两年以来敌机对重庆的首次空袭。而且,也是抗战期间敌机对重庆主城区最后一次轰炸。重返白市驿1940年9月13日璧山空战后,由于没有可以与日本零式战斗机抗衡的作战飞机,中国空军被迫采取"避战"策略,驻渝部  相似文献   

19.
1937年7月至8月,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名流参加的“庐山谈话会”,共同商讨国事。7月17日上午,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谈话会上正式发表《抗战宣言》,拉开了伟大的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相似文献   

20.
赵子云 《世纪风采》2008,(11):28-30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建设新的新疆,与盛世才建立了统一战线。次年,党中央陆续派了100多名优秀共产党员奔赴新疆,其中有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马明方等。这批革命的骨干力量到新疆后,对新疆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事业,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到了1942年,在苏德战争局势变化和国民党反共高潮的影响下,盛世才投向了蒋介石,疯狂地逮捕和屠杀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把新疆变成了人间地狱。直到抗战胜利,幸存的被捕人员才在周恩来、张治中等人的努力下回到延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