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士兵到将军的冯玉祥一生写有1400首诗。他的诗有感而发,语言质朴,明自如话,是爱憎分明、雅俗兼备的日语体诗。他曾自谦地说:“我的诗,粗而且俗,和雅人们的雅诗不敢栩提并论.因此,我只好叫做丘八诗。”  相似文献   

2.
朱吉红从遥远的家乡轻点鼠标,把他的名为《荆紫关诗行》的整部诗集发到了我的信箱里。说实话,我对年轻的朱吉红并不十分熟悉,只是在电话中有过简单的交谈,知道他爱诗,也偶尔写诗,但写得如何真的不太了解。这次一下子读到他几十首诗,而且集中写的是荆紫关,就不由不让我吃惊。我对家乡又出了一位诗人深感由衷的高兴。  相似文献   

3.
冯玉祥将军虽然出身行伍却喜欢文墨。他的诗通俗易懂并自成一体,人称“丘八诗”,故冯玉祥便自称为“丘八诗人”。当年驻防徐州时,曾写过一首《植树诗》名噪一时:“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相似文献   

4.
世人都知道齐白石的画好,而不知齐白石的诗好,这是因为齐白石的画名太响,画名压倒了诗名。其实,齐白石的诗比他的画还好。按照齐白石自己的说法:“我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  相似文献   

5.
正有一次,彭真同志对我说:"我爱读诗,但不写诗。诗为心声,是感情的宣泄;诗又是艺术,要写好,没有功底不行。不能说我没有心声、没有感情,只是没有下过功夫,写不好。"他说这话,是中肯的。我曾目睹他读毛泽东诗词和鲁迅诗时的专注与兴奋。他还与我共赏过瞿秋白的诗,并对我逐首讲解诗中的含意和秋白当时的心情,颇有独到见解,使我受益匪浅。至于他说不写诗词,并不确切。至少我见过两首:一首是词,写于1975年5月24日,是在  相似文献   

6.
杨璐瑶 《世纪桥》2012,(7):28-29
王维一生学佛,以禅入诗,被赞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淡远,流动空灵的风格在诗坛独树一帜,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善于借助山水自然表达深奥晦涩的禅意,营造清远、静谧和物我相融的意境,并与禅趣的相融相偕。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水墨画家、词人周逢俊,斋号松韵堂主人,家乡安徽巢湖,现居北京,以山水、花鸟画知名。我与画家素昧平生,但读了他的水墨画和诗词、散文,却犹如旧友重逢,倍感亲切。从他的作品中我读出了类似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他对家乡山水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眷恋的深情。因此,我用“诗中意境,梦里家山”来概括他的水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8.
《党史文汇》2013,(10):33-33
李敏、李讷,我的亲爱的女儿:你们的信都收到了,很欢喜。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操)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①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选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我好,勿念。  相似文献   

9.
宏隽同志的诗《寸心集》就要出版了,嘱我作序。禁不住以欣喜、自豪之情日夜兼程,先睹为快。 我和宏隽相识有年,知面知心,颇有缘分。20世纪80年代初,他到省委办公厅工作时我刚离开不久,虽面不常见而心中常有,情非手足却淡而味深;1993年,我回来任省委秘书长时,他是省委办公厅副主任,  相似文献   

10.
他留下一个国家一座丰碑,有百万字的煌煌巨著。他还有诗,不过写得很少,发表更少。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有那么多雄才大略有那么多大喜大悲,借诗来言情言志本在情理之中,但他却惜墨如金。他的诗存世仅五十余首,却连大诗人郭沫若也为之倾倒,说:我是有点目空一切的,但读了毛诗却使我五体投地。理论家胡乔木在诗人去世十年后,意味深长地预言:他的诗词将比他的文章更能  相似文献   

11.
黄梅婴 《学习月刊》2009,(15):53-54
我固执地认为,诗与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人以诗名,这便是通常所说的诗人;一是诗以人名,这就要在诗人前加个头衔.诸如当今时代大量涌现的.“书记诗人”、“市长诗人”、“部长诗人”、“将军诗人”等。张庞是我的老首长。30多年前.我们曾在同一个野战部队做宣传工作。进入21世纪.他被许多人称为将军诗人.我习惯性地认为,他也应该属于后一类。近时,他送来一套五卷本《军事与文学的互访·张庞诗文集》,我置于床头.夜夜静心品读,慢慢地.将军印象淡去了.诗人形象站起来。此时我才醒悟,过去的固执和习惯.至少对于张庞是偏见。不过.有一点我不会改变——诗人终究只能用作品来说话.作品是诗人的立身之本.是诗人的唯一光环。  相似文献   

12.
《红岩春秋》2008,(3):94-95
楚之泪盈满眼眶。此诗一发表就引起文学界的震动,全国广大读者争相传诵,终被选入大中小学教材。 吴芳吉因诗出名后于1920年8月离开上海赴长沙明德中学任教。5年后吴宓任清华国学院主任,曾电邀吴芳吉去执教,但吴芳吉说,既然清华开除了我,我就决不回去。后来他受聘西北大学,适逢吴佩孚、刘镇华内战,西安遭兵困围城达8个月之久,  相似文献   

13.
<正>毛泽东与账本的渊源已久。1936年9月,毛泽东在保安窑洞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说:“我刚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我开始给家里记账。”还说到他父亲脾气暴躁,常常打他和两个弟弟。“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从9岁到17岁,毛泽东一直给家里记账。1910年秋毛泽东留下一首“孩儿立志出乡关”的诗,  相似文献   

14.
个性,似乎被赋予诗人的时候居多,而赋予诗本身的时候较少。其实,在我看来,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谈诗的个性多多益善,而谈论诗人个性的越少越好。我认识诗人昌耀的时候,几乎看不出他有什么个性。与他的谈话也是非常朴素平凡的,  相似文献   

15.
“得意”四戒慎行唐代孟郊40多岁中进士时写了一首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诗可算把他中了进士、步入仕途、十分喜悦、万分得意的心情披露得淋漓尽致,实不失为千古绝唱。然而,我却想试着对这首诗从另外一面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16.
眼神     
大学毕业前,去人民大学参加北京大学生庆香港回归征文获奖诗歌配乐朗诵演出,同台的有方明和曹灿两位尊敬的前辈,我朗诵的是一篇获二等奖的作品。之前约了作者,进行了简短的沟通,了解并征询了他诗的背景和最想表达的内容。并试诵。清晰记得,走台时同去的还有一个同校的外语系姑娘,我正在同钢琴伴奏女生交流旋律与诗的配合,觉得有人在望着我,那眼光如芒在背。猛一侧头,看到她正专注望我的眼神,恍若前世,让人刻骨铭心,那是眼神的力量吧。  相似文献   

17.
不改初音     
叶倾城 《廉政瞭望》2013,(15):72-72
龙应台的《目送》里面,提到她的父亲,老年抑郁,渐渐丧失神智,却还记得要教混血的孙儿们“白日依山尽”。 这首诗,我爸也教过我。我大概四五岁,坐在他自行车前面横杠上,他推着我,过一堵桥。是下班时分吧,从工厂出发,前方是红彤彤的太阳,慢吞吞地往下掉。记忆中的家是一个小院子,像地球尽头最后一个小镇,或者动画片里的森林小屋,与世界无往来,也不需要道路。  相似文献   

18.
陈老总三吟怀乡诗丁艾陈毅同志一生,不仅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诗也和他的为人和性格一样,爱憎分明、铿锵有声,直抒情怀。他的诗,每一首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里为大家介绍三首他吟咏乡情的诗。1901年8月2...  相似文献   

19.
自收到张金星先生的诗集《在路上》,我一直在细细品读鉴赏。诗集《在路上》收录了他的200余首诗歌,是金星先生在诗海国度里辛勤耕耘结出来的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在1958年1月的南宁会议上说过:“杜甫、白居易哭哭啼啼,我不愿看。”①人们千万别把这句话看得太认真。从毛泽东读书的实际情形看,杜甫的诗,他很愿意看(参阅本刊1998年第12期《毛泽东与杜甫作品》);白居易的诗,他同样很愿意看,而且读得很熟,有不少诗还记得牢,连《琵琶行》、《长恨歌》这样长的诗都能背诵。1939年5月3O日,毛泽东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讲话时说:“从前有一首诗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土时,倘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这在我们的历史学家那里叫做‘盖棺论定’,就是说,人到死的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