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韦民  邓凯 《学习月刊》2012,(13):16-17
传统外交是政府间以政治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互动关系,这种外交模式正随着全球背景的深刻转换而发生着重大变革。当今国际社会.以公共外交和文化外交为代表的新型外交形式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世界各国外交工作的新范式。作为一种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化解偏见、增加好感的重要外交途径.文化外交在中国外交整体布局中的地位越发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真实的中国外交”就是指中国人民所想、所盼、所追求的外交。中国的外交就是和平的外交,是符合和捍卫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外交,只要正确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准确把握中国的民心,就可以正确把握中国外交未来的走向,从而消除种种担心、疑虑和恐惧。  相似文献   

3.
“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根据时代潮流和中国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同时也是中国新时期外交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在“和平发展”战略指导下,近年来中国外交在外交理念、外交方式、外交布局、外交内容、外交策略等各方面都表现出新的特点,中国外交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型。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外交领域在外交理念、外交侧重点、外交角色及外交视阈实现了划时代的转变,中国在外交领域因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对外交往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拓展,在国际事务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凌胜利 《前线》2023,(2):33-36
党的二十大对国际形势作出了深刻研判,突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情怀,明确了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党的二十大后中国外交积极主动,在周边外交、大国外交等领域多点开花。近期的中国外交积极宣介党的二十大成果,体现了周边外交的重中之重、大国外交的稳中求进、发展中国家外交的发展导向和多边外交的大国担当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一边倒”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为新中国确立的外交方针之一。从形式上看,“一边倒”是毛泽东构想的新的历史背景下的国际统一战线模式;从本质上看,“一边倒”是毛泽东构想的新中国外交工作的权宜之策。它是在对美外交努力夭折的情况下,毛泽东做出的倒向苏联的无奈选择。由于美苏援助新中国可能性的存在和要价的不可避免性,既不能断然否定“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历史作用,也不可过分夸大其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外交惯例中,国家领导人因为各种原因不方便见面的时候,亲笔信常会派上朋场。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外交礼仪形式,还是能够改善国家关系的“金钥匙”?梳理世界外交史,就会发现那些亲笔信背后的外交博弈。中国领导人收到的亲笔信.来自日本的最多和外交实例中,如果两国关系处于正常状态,首脑间亲笔信大多是外交活动中表达问候的一种形式,或为增进两国首脑的个人感情,而真正的合作事项,还需由外交部门实际协商操作。  相似文献   

8.
李东晓 《党课》2011,(5):68-70
在京津城际铁路上,“和谐”号动车组呼啸而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高铁的中国速度。为了实现高铁之梦,一代代中国铁路人矢志不渝、顽强拼搏,付出了辛勤劳动,生动诠释了“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的中国高铁精神。北京机务段高铁司机李东晓就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3,(5):22-23
中国外交是全方位外交。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搞好传统的国别外交;另一方面,拓展领域外交。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中国外交工作的内涵日益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工作对象趋于多元化。与之相适应,外交布局也不断充实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白晓波 《湘潮》2012,(8):20-23
毛泽东是新中国对外方针的主要奠基者。在新中国的外交舞台上.他指点江山、纵横捭阖.展现了非同寻常的个人魅力和灵活的外交手腕,以及独到的个人价值取向和交友原则。他在与国际友人的交往中,总是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至上,无论与谁交往,他都论理论情,以道理服人,以胸怀容人。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在世界政治中影响力的日益增强,中国外交以和谐外交为理念,以公共外交为方式、以多边外交为平台,正在频繁的国际互动中重塑体现东方大国风范的国际形象.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一种以角色、观念和文化为分析基点的研究范式,在解释当代中国外交转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要了解当代中国外交政策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决定当代中国外交有多方面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因素以及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百年耻辱、科技革命与国际化浪潮等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刘强 《党史文苑》2012,(12):21-22,27
当代中国的和平外交思想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创新和完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在全球化的推动下逐步完成的。本文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对改革开放前后的和平外交思想分别进行了阐释,深入揭示了全球化对当代中国和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影响,以及中国的和平外交对全球化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参与多边外交的进程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晨阳 《新视野》2007,(6):94-9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国家国相互依赖的逐渐加深,国际范围内的多边外交日益活跃。中国1986年首次提出多边外交政策,此后该政策呈现出阶段性的逐步加强趋势。在多边外交中,中国一直以理性务实的态度在各种复杂的问题和矛盾中寻求平衡。中国的多边外交也是适度的,依具体多边机制之不同。中国选择了大致适度的参与程度和参与形式。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来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本质精神是始终未变的,外交方针与原则是一贯的,然而在不同时期,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以及我们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点上,外交战略与策略都有所调整、增益、充实、完善和发展。建国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经历了四次调整变化或者说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外交政策的每次调整变化都基于下述三个原则立场:独立自主,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以关心中国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国际主义,维护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一中国外…  相似文献   

16.
外交文化是在全球化时代的一个新概念,探索中国外交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所处的历史发展机遇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中国外交文化的国际体系根源和独特追求包括:平定天下的整体思维,阴阳对立又互补的中国式辩证法,建立在感性和类推分析上的综合治理观,国家间的中心与边缘关系及自然等级,克服被动和两难的当代外交创新意识等。在审视中国的外交文化传统和当代外交思路转变时,我们应当深刻地进行文化自觉的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主和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外交哲学的理论,通过对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梳理,从邓小平坚持的外交原则、提出的外交战略以及在外交实践中的具体策略,来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从而进一步阐述了邓小平外交思想中蕴含的主和精神。既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和为贵"的思想,又指导当今我国"和谐世界"的外交思维。  相似文献   

18.
方海平 《世纪桥》2009,(11):15-17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我国外交战略的确立和外交方针政策的制定,进行了大量开创性工作,毛泽东的“结盟”外交战略使中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际政治中取得了超越自身经济实力的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外交思想,在总结历史、正视现实、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基础上,敏锐而深刻地把握了时代的主题,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战略,开创了中国外交的崭新局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外交工作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外交思想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独立自主、不结盟、不当头的思想。独立自主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核心,是中国外交路线和外交政策的立足点。邓小平多次强调不结盟、不当头是中国的根本国策。“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正确的外交路线和对外政策”。“我们中国不打别人的牌,也不允许任何人打中国牌。”(《邓JJ、平文选》第3卷第128页,以下只注者、页)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重大转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20.
50~60年代中国对周边民族主义国家的外交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睦邻外交是我国外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周边新兴民族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则是睦邻外交的重中之重。本文拟结合我国50、60年代的一些外交实践,对中国对周边民族主义国家的外交思想作一探讨。 一:以“和平为上”为基准,与民族主义国家展开睦邻外交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来自朝鲜半岛、台湾海峡和印度支那组成的“三重包围”,要打破美国对新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包围封锁,必须把发展同毗邻的新兴民族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作为新中国外交努力的重要目标。 民族主义国家作为战后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新独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