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辉 《乡音》2014,(3):47-47
50岁。已经50岁了。他的人生却迎来流亡。巴黎火车站。当他不得不从这里离开自己的祖国到邻国避难的时候,他的护照上的名字不再是大名鼎鼎的维克多·雨果,而是一个请人伪造的假名“兰文”先生;  相似文献   

2.
热尔瓦先生毕业于法国高等纺织工业学院,曾获巴黎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和巴黎高等政治学院宪法专业博士学位。1998年他作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的外国专家访问北京,从此与中国结下了难解之缘。热尔瓦先生多次前来中国讲学,组织中法企业界交流,不知疲倦地为中法经济合作而奔波。他凭着对欧洲的深切了解和中国企业界多年接触的经验,总结出几条可供中国企业进军欧洲市场的“锦囊妙计”。  相似文献   

3.
陈瑞清身上有着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那种报国、刚正、重学、诚信、务实、奉献的品质。作为一名人民的公仆,他把美好年华献给了内蒙古草原。沙海驼乡情那是个火红的年代,每个人都为新生的共和国而激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青年学子的选择。1965年8月,陈瑞清从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毕业,选择了内蒙古。他有六个妹妹,他是长子,亦是家中唯一的儿子,老母亲舍不得他走,妹妹们也哭着要他留在北京,但他报国赴边的去意已定。他深情地对母亲说,建设边疆是党和毛主席的号召,是当代大学生的天职,好儿女志在四方,我要到内蒙古大…  相似文献   

4.
西班牙老华侨齐治平先生不幸病逝 的消息是在事隔两月之后才向外界披露的。噩耗传来。他在北京的挚友均悲痛万分,无不伤今怀昔。 齐先生从80年代起就是我刊的撰稿人。为了抒发对祖国与乡土的眷恋之情,为了表达对大陆建设成就的由衷赞美,他曾写下无数感人肺腑的诗篇,其中几首曾刊经登在《今日中国》杂志的中文版上。 早在 1986年 7月,我在西班牙进行考察访问时,与齐先生相识交往。 1989年5月,我和其他同仁又在北京接待他回国观光探亲。此后十几年来,我们韦信往来不断。诉说万里长情。谁知,岁月无情,病魔无端。这位精通…  相似文献   

5.
1997年1月,巴黎。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教育参赞的座车直奔巴黎火车站。参赞此行并不是执行外交任务,而是迎接出国深造近10年的博士后研究生、年仅31岁的里昂中央大学客座教授周仲荣返回祖国创业。在大使馆的送行宴会上,教育参赞告诉周仲荣,蔡方柏大使要专门接见他,并已向中国教育部作了重点推荐,祖国人民也期待他早日回国。周仲荣是研究摩擦学的,实际上,他本人就是多种文化、多门知识互相摩擦产生的一朵炫目的火花。1965年8月,周仲荣出生在浙江省诸暨市的一个普通农家,父亲是乡村小学教师,母亲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善良农妇,家里有6个…  相似文献   

6.
到巴黎不去凡尔赛宫,就好比到北京不看故宫一样。凡尔赛宫在巴黎西南郊20公里处,起初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路易十三于1624年在这里建了一座狩猎城堡,他的儿子路易十四又改造扩建成王宫,1689年才完成。  相似文献   

7.
今年2月,我在巴黎会见了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先生,谈起上海世博会,他的眼神里闪出了兴奋的光芒。洛塞泰斯先生是我的好朋友,他担任国际展览局秘书长已经17年了,他把上海世博会视为他国际展览局秘书长生涯中的大事,他这样做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上海世博会是世博运动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人类文明的盛会。  相似文献   

8.
与陈瑞清交往是一种享受,中国知识分子的那种报国、刚正、重学、诚信、务实、奉献的品质闪现在他的身上,令人禁不住感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依然是那样充满了魅力。他以学者入仕,亦官亦儒亦仆,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公仆形象。他把他的美好年华献给了内蒙古草原。沙海驼乡情那是个火红的年代,每个人都为新生的共和国而激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每个青年学子的选择。1965年8月,陈瑞清从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毕业,选择了内蒙古。他有六个妹妹,他是长子,亦是家中唯一的儿子,老母亲舍不得他走,妹妹们也哭着要他留在北…  相似文献   

9.
1937年至1945年间,中国人民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用他的画笔跟祖国人民一起战斗,悲欢与共。他战胜了重重困难,不仅为祖国抗战多次筹募售画的巨款,也为艺术留下无数的辉煌画卷。从1937年11月悲鸿先生任教授...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离开我们已有三十五个年头了。去年岁暮,我访问了行知先生在北京从事科技工作的次子晓光。陶晓光已经六十三岁,面容酷似行知先生。他向我谈起了他父亲的往事。“父亲有宏大的抱负。一九一七年,他在由美回国的轮船上就向朋友们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当时回国的留学生纷纷谈论着他们返回祖国後的计划和理想。父亲曾明确表示:要使全中国的人都能受到教育!”陶晓  相似文献   

11.
侯仁之先生和他的北京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祖希 《北京观察》2006,(11):60-64
12月6日,侯仁之先生将迎来他第95个生日. 95年的风雨沧桑,把我心目中一向崇敬的老师雕琢得像大理石一般瑰丽宁静.但是,从和他的谈话中,却让人感到,在他的内心里仍在缓缓地燃烧着他对祖国、对北京、对历史地理学那炽热而深情的爱……  相似文献   

12.
五月春风的沐浴下,我们走进近日楼——杨明义先生在北京的新居。杨先生是我国大名鼎鼎的江南水墨水乡画家,也是一位酷爱艺术品的收藏家。自80年代末旅居美国纽约,十余年后他回到祖国北京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艺术事业。“近日楼”是他画室的斋号,是由近代著名画家叶浅予先生所题写。  相似文献   

13.
郭平坦 《台声》2013,(1):82-83
1912年12月21日,日本著名爱国侨领、台湾省民会名誉会长刘启盛先生出生于台北。在瑞雪兆丰年的新年前夕,他迎来了百岁寿辰。在他喜庆的日子里,我撰此文,一表祝贺,二以颂扬他为祖国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创造》2008,(7):128-128
林先生——一家大型房地产企业的副总,刚度好假回来的他让人感觉春风扑面,神清气爽,“这次是为纪念我与太太结婚二十周年,多亏了建行钻石信用卡了。”原来林先生早与太太约好了今年的结婚纪念日,要带太太去巴黎看大型歌剧。可是前段时间因为林先生工作太忙,眼看结婚纪念日在即却因工作满档,无法抽空去订机票、酒店及巴黎歌剧院的票,当时他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相似文献   

15.
我是读着徐子芳先生的诗歌长大的。徐子芳先生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诗人.半个世纪以来.诗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维系在一起。因此,祖国繁荣富强.诗人开始歌唱;祖国大地遭遇风暴席卷.诗人饱蘸的泪流就会洒落在行行句句间。子芳先生的诗总是为祖国、为人民代言.为劳动、为善良颂咏。因而,他被称为“人民诗人”,享誉国内坛。  相似文献   

16.
《春秋》1997,(5)
坐落在山东半岛最东端荣成湾畔的荣成市干休所,有一位年过古稀的水产专家。他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水产科研事业。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威海市政协副主席、高级工程师邱铁铠。1926年9月,邱铁铠生于北京一个军人家庭,他天资聪颖,酷  相似文献   

17.
张港 《协商论坛》2010,(9):64-64
张大千先生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代宗师。他一生致力于传统绘画艺术的整理、发掘、革新和发展。他足迹遍及南北美洲及欧洲各国,不遗余力地传播和弘扬祖国的文化艺术,赢得了广泛的赞誉。1957年,纽约美国世界美术协会公举大干先生为“当代第一画家”。大干先生才华横溢,多才多艺,其诗、书、画、印、鉴堪当五绝。徐悲鸿先生尊其是“五百年来第一人”。  相似文献   

18.
台胞献真情捐款为家乡台胞土绍烈先生祖籍河南省延津县城关镇南街人,曾于88年,89k两次从台来祖国探亲,目睹祖国的巨大变化,他感到非常高兴,可他深知自己的家乡延津县是个黄河故道,沙碱薄地的穷县,工业又不景气,当他从现任市政协委员的弟弟王继口中得知,县委...  相似文献   

19.
王丰 《台声》2005,(2):64-68
近日,台湾农业专家林庭毅先生来到北京, 与在京相关人员洽谈新项目的开发问题。在短暂 的逗留中,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一、大陆寻根,祖国魅力无限 1993年,林庭毅先生在台服完兵役后,第 一次踏上了祖国大陆。 林庭毅的祖籍位于"闽南金三角"的福建泉 州,像很多台湾民众一样,最初都只是想回到祖国 大陆来寻根寻源。但当真正返回内地,林先生被中 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深深地吸 引,神州大地向他散发出独特的气质和无限的魅 力,林先生也为之倾倒。  相似文献   

20.
八月盛夏,骄阳似火。但因慕名已久,我们仍不畏酷暑,寻访了郑兆财先生捐巨资办学,报效祖国乡梓的感人事迹。郑兆财先生是香港巴黎毛冷百货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香港淮阴同乡会副理事长、淮阴市第三、四届政协委员。在不到两年时间内,他慷慨解囊捐资2000万元为家乡涟水县兴建了"郑梁梅小学"和"郑梁梅中学"。如今,每当人们看到气貌堂堂地矗立在涟水县县城东侧的这两所现代化学校时,无不交口称赞郑先生的种种义举和赤子情怀。郑兆财先生于1922年8月出生在涟水县岔庙乡百子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45年,他的家乡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惨遭日寇铁蹄的蹂躏,满目疮痍。他被生活所迫,先后辗转于上海、广州等地,1948年定居香港。虽说身在香港,他那颗思念祖国大陆、思念家乡的赤子之心却一天也没有平静过:呵,有朝一日,一定要回报我深根所在的祖国、深情所系的家乡。终于到了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祖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佳音,激起了郑先生回乡探亲的热情和勇气。1982年中秋佳节,这位年逾六旬的游子在亲属的陪同下,毅然回到阔别37年的故土,情难自禁的他,紧紧捧起家乡的热土亲吻起来,眼泪夺眶而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