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创作的《黑人小男孩》从独特的视角剖析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罪恶与丑恶嘴脸,文章主要从诗中的一个无名无姓的母亲分析黑人女性在英国统治下的种族压迫和殖民思想的迫害。  相似文献   

2.
托尼·莫里森在她的文学作品《秀拉》中以全新的文学视角塑造了三位典型的黑人女性形象,并透过她们各自的命运,揭示了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以及她们不同形式的反抗,突出刻画了性格迥异,不惜任何代价追求自我并极具叛逆性格女主人公秀拉,表达了作者对黑人女性命运和前途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3.
艾丽丝·沃克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和"黑人妇女写作文艺复兴运动的灵魂人物",她的前期长篇小说根植于南方黑人社区生活,尤其关注黑人妇女的生存状态,关注她们的苦难和抗争.针对黑人妇女受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双重煎熬处于分裂精神状态的情势,沃克孜孜以求"完整的生存",并提出了独创性的"妇女主义"理论,以实现包括男人和女人在内的全人类的生存与完整.因此,沃克的前期长篇小说成为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光辉典范,其志在重塑黑人主体人格、以文学探索生存意义的执著写作正在改变美国黑人文学的边缘地位,引领着黑人种族文化步入开放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嘻哈文化源于美国底层黑人街头文化,是美国当代青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嘻哈文化作为反抗主流社会的歧视和隔离、表达黑人青年真实生活状态和自我认同的载体,对当代美国黑人青年具有重要意义。美国黑人青年在语言、心理、行为上无不受到嘻哈文化的影响,成为嘻哈文化影响下具有独特语言、身份和价值观念的新一代美国青年族群。  相似文献   

5.
乔叶的《零点零一毫米》从一桩意外发生的强暴事件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女性在父权文化主导下的残酷生存处境,触及强暴中的权力关系与厌女敌意、中年女性的情感压抑与欲望困境,以及身为丈夫的男性特权与身份焦虑等多个尖锐话题,以一部短篇小说的体量深刻地揭示了婚姻家庭内外广泛存在的性别压迫及其作用机制。从性别政治的角度对《零点零一毫米》予以细读,深入挖掘《零点零一毫米》所提供的父权批判的思想动能,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乔叶小说的女性书写特质、重新定位新世纪以来的女性写作可以抵达的高度与深度,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向苍天呼吁》中,鲍德温从民族、文化和性别等维度建构了黑人的主体性。他以内省的方式看待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问题,呼吁黑人应该从精神创伤中恢复过来以便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心智,强调重建牢固的黑人家庭纽带和以爱为导向的宗教信仰对建构黑人主体性的重要性,并通过男人与女人、女人之间和男人之间等三种人际关系揭示了黑人个体与世界、同族和自我形成和谐良好社会关系的重要性。鲍德温在《向苍天呼吁》中对黑人主体性的民族、文化和性别建构表明了他跨越国家、跨越民族和跨越文化的黑人主体性观。  相似文献   

7.
格洛利亚·内勒,与艾丽丝·沃克和托尼·莫里森齐名,并称为美国黑人女性文坛的"圣三一"。《贝雷咖啡馆》是其著名的"黑人女性四部曲"的最后一部,主要讲述了多位黑人女性惨遭多重社会歧视和压迫及其奋起反抗、追求自我的生存经历,涵盖了丰富的生存伦理因素。本文从生存伦理的角度出发,对《贝雷咖啡馆》中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进行研究,揭示黑人女性处于社会边缘的生存地位,阐释黑人女性从隐忍地生存到抗争地生存、最终趋向和谐地生存的生存伦理观念的演变和发展过程,表达内勒希望消除社会歧视和压迫、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的伦理思想和主张,对《贝雷咖啡馆》及内勒的研究进行伦理意义上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基矛社会性别的女性心理劣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别是社会文化中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行为方式,基于社会性别下的女性自我意识不强,成就取向较低,自身期望值不高。社会性别的社会建构使新的社会性别建构成为可能,巴特勒提出了“表演性颠覆”这一概念,认为社会性别的行为是表演性的,人们可以通过表演性颠覆来建构新身份。  相似文献   

9.
1898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普莱斯诉福格森案的判例中就种族关系问题确认了“隔离但平等”的法律原则,从此美国形成黑人社会与白人社会两大分裂的社会。黑人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社会最底层,他们的选举权、受教育权、就业权、享受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权以及各种经济权利受到限制和破坏,他们的生命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成为美国社会生活中的严重问题,并严重阻碍了美国社会的进步,而  相似文献   

10.
评介莫里森的前四部长篇小说,着重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评价作家强烈的黑人民族文化忧患意识。这四部小说揭露了当代美国社会中存在的文化种族歧视及其对黑人尤其年轻一代黑人潜移默化的毒害,集中反映出白人文化肢解黑人文化,黑人在追求自我价值过程中抛弃自己文化的悲剧结果,以及黑人传统文化对黑人追求自我价值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洪堡的礼物》中的女性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矛盾性特质及其成因等问题关注不够。从女性主义研究视角看,小说中的三个主要女性形象:凯丝琳、丹妮丝和莱娜达,在追求女性主体地位、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中,以不同方式融合了西方文学中的“天使”与“妖妇”两大要素,形成了矛盾性的艺术特质。究其原因可见,这正是“天使”和“妖妇”的内在统一性及贝娄的性别政治困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艾丽丝·沃克《紫色》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创作了书信体长篇小说《紫色》。《紫色》通过描述美国南方农村一个普通黑人妇女西莉从麻木不仁到自我意识觉醒的故事,细腻刻画了西莉成长变化的心路里程,深刻揭示了美国黑人女性在遭受多重压迫下的悲惨生存现状。《紫色》以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鲜明的思想性和新颖的创作技巧赢得了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成为美国黑人文学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13.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创作表现了黑白文化的错位与冲突给美国黑人的心灵造成的影响,透过关注个体的悲剧来关照整个黑人民族的文化悲哀。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方法为研究人类精神世界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范式。运用精神分析方法对莫里森小说中的两位黑人主人公为代表的黑人民族的心理进行剖析与解读,揭示出一个民族所承受的心灵创伤,从而唤醒黑人自我意识,摆脱心灵的重负,重建黑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出发,通过她们自身的经历以及近乎疯狂的叙事方式,折射出创作主体对历史、文化以及人类生存状态等多方面的反思,揭示了处于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和主流文化双重压迫下的华裔女性所受到的身心摧残,并试图冲出重围,寻求她们自己特有的叙事方式,以此颠覆二元对立的单一身份。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中国的新一轮市场开放、经济增长以及中国社会的分化分层,与西方合作的女性时尚杂志迅速而广泛地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白领女性,成为她们以形象、时尚、消费获致女性性别认同和阶层认同的教科书。时尚杂志对女性角色的呈现,对女性气质、服装与身体的形塑与改造,是通过女性性别技术和中产阶级身份的教科书两个关键隐喻进行的;时尚杂志通过服装等身体技术,本质化了男女的性别人格,掩蔽并再生产社会不平等、性别不平等。  相似文献   

16.
社会性别理论与方法在特定时空的行动者理性嵌入及互惠预期的推动下,通过进行中观层面的结构嵌入,形成了特定网络的结构化、培训者资源和培训教材;云南省妇联系统作为被嵌入者,又从妇联的制度结构、话语情景及嵌入者身份、规范等方面赋予了嵌入者种种社会规定性,发挥了参与性培训的工具性作用,在嵌入者与被嵌入者互动的过程中,构建了特定的培训场域关系系统、传播和再生产社会性别知识并重新型塑参训者个人。参与性社会性别培训作为社会性别理论嵌入、尤其是自我嵌入的一种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有效性,但也有局限性,面临很多挑战。  相似文献   

17.
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色》,出色地继承前辈南方黑人女性文学的优秀传统,将主人公茜莉塑造为一个重要的象征,用来揭示黑人妇女所受的双重压迫,即:既受白人的压迫,又受黑人男人的奴役。由此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作为两条并列主线架构起这部颇具批判意味的现实主义小说,进而沃克就解决这两大社会问题做出了积极的开拓性探讨,提出了其著名的妇女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8.
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色》,出色地继承前辈南方黑人女性文学的优秀传统,将主人公茜莉塑造为一个重要的象征,用来揭示黑人妇女所受的双重压迫,即既受白人的压迫,又受黑人男人的奴役.由此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作为两条并列主线架构起这部颇具批判意味的现实主义小说,进而沃克就解决这两大社会问题做出了积极的开拓性探讨,提出了其著名的妇女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在摒弃性别歧视,提倡男女平等的当今社会,性别平等在批判和矫正性别歧视的同时,不能尊重和满足人类性别关系的本相。性别和谐是一种基于“不同而和”与“和而不同”双重理念基础上注重性别个性的生存理念和生活方式。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他的自然主义女性观提出要尊重男女的性别差异,尤其是基于差异达到的性别和谐。这一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主题下性别和谐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女性主体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认识主体和社会实践主体两个维度来看,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女性对其生存困境的探求与思考、对其人格尊严之平等与自由解放之个性的追求,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它将“人”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作为女性的“人”的主体意识的一部分和体现,女性主体意识是决定女性自我存在的本质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