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在台湾有一位传奇女作家, 20世纪60、70年代曾走红台港,80 年代风靡大陆,90年代依然保持强劲势头,迄今在两岸三地、东南亚, 乃至世界华人中魅力不减,人称“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她”。其60 余部小说流行书市,50余部影视剧热映银屏,被誉为“赚尽亿万中国人的爱与泪”。这个人不用说大家也能猜到,她就是琼瑶。  相似文献   

2.
明代文学以其丰富多采的形式辉耀于文坛,尤以通俗文学的小说、戏曲和民歌显示了蓬勃的生气。而作为传统文学主要形式的诗歌和散文,在经历了汉魏六朝至唐宋一千多年的发展之后,已逐渐衰微而让位于过去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通俗文学,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说明了明代是文学体裁雅俗交替的时代。作为传统的诗文创作虽然在明代已处于衰弱的阶段,但文人结社树帜之风仍盛,他们在各种流派的激烈斗争中不断开拓和发展。诗文批评的复古论调虽然充塞于文坛,但作为探讨总结前代诗文的创作规律在明代仍是有业绩的。如“格调”、“兴象”、“风神”等…  相似文献   

3.
在两岸出版市场尚未开放的今天,台湾作家走红祖国大陆文艺圈,正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去年大陆几十家媒体的主管票选年度十大文化人物,以《第一次亲密接触》走红两岸的网路作家痞子蔡——蔡智恒可是荣登第二,把大作家余秋雨远远抛在了后头。谁是知名“台湾作家”?台湾华文出版趋势观察家辛广伟指出,大陆知名的台湾作家可以分成几类。第一类是流行文学,包括琼瑶、三毛、金庸、蔡智恒、张曼娟、吴淡如、席绢等;第二类是励志文学,主要是刘墉和林清玄;第三类是  相似文献   

4.
李昂是台湾一位有争议的女青年作家,已有两个“爆炸性”作品震动台湾文坛。一个是她70年代初在台湾大学读书时写的短篇小说《莫春》,一个是她80年代初留美归来后写的中篇小说《杀夫》。《杀夫》曾获台湾《联合报》1983年度中篇小说奖,作者自认为它“不仅对系列鹿城故事,以及往后的整个创作,……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接站。”对于这部小说,台湾评论界歧见很大,有人拍掌叫好,说它是“突破的作品”,有人却反感,憎恶,因而大  相似文献   

5.
自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文学交流即已悄然兴起,台湾作家及台湾旅外作家林语堂、梁实秋、张爱玲、柏杨、白先勇、於梨华、聂华苓、陈若曦等人的作品在大陆一印再印,对这些作家作品乃至整个台港文学的研究评价也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兴学科。特别是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后,两岸文学交流更取得了合法地位和长足进展,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6.
<正> 一是研究和评论大陆籍的台湾作家作品很多,研究和评论台湾籍的作家作品很少。二是对台湾小说、诗歌的研究较多,而对台湾散文、戏剧的研究极少。三是对台湾文学的研究肯定的既多又重,批评的既少又轻,这是台湾文学研究中的另一倾斜。  相似文献   

7.
吴薇 《两岸关系》2013,(8):46-48
琼瑶的文学和戏剧作品曾影响几代中国人,由她创作的最新电视剧《花非花雾非雾》在2012年又引起广泛关注。日前,琼瑶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畅谈了对大陆流行文化的看法,讲述了她心中的完美爱情。记者:您每天的生活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8.
(一)跨入80年代以来,青年在文化精神方面的追求使人眼花缭乱。方兴未艾的“言情小说热”使青年们如痴如醉。在当代中国青年中,1986年的“琼瑶热”,1988年的“岑凯伦热”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有这样一种现象突现在文坛;同一篇小说,纯文学刊物登载了,通俗文学 刊物又予转载;通俗文学刊物发表的作品,也不时跻入纯文学刊物的殿堂。同 一篇作品,在评论界也说法不一,有的把它当作纯文学的佳作,有的把它奉为通俗文学的珍品。在期刊和评论中表现的这种现象,说明一种新的文学类型诞生了。这种文学,既具备纯文学的品格,又深得通俗文学的精髓。套用遗传学的术语,它们是以通俗文学为母本、以纯文学为父本“杂交”的产儿,我们不妨称之为“杂交文学”。 首先,通俗文学几乎在它“崛起”的同时便面对四重困难。第一,舆论的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台湾文学史上,王鼎钧是一位重要的作家.他众体兼擅且独具风格,在小说、散文、评论、话剧几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被称为台湾文学界的五项全能.长久以来,他的散文艺术成就掩盖了他在其它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小说艺术.为了更完整地认识他的艺术发展道路,本文拟对王鼎钧的短篇小说创作做一番探究.(一)严格地说起来,王鼎钧的短篇小说共有十二篇,即收集在《单身温度》这部短篇集中的作品(有人将王鼎钧的《一方阳光》、《红头绳儿》也视作小说,我以为那只是有着较多叙事成份的散文作品,原因容当另叙).《单身温度》原名为《单身汉的体温》,也曾被人改为《白如玉》出版,最后由作者定名为《单身温度》由台湾尔雅出版社再版.此书创作于60年代中后期,初版于1970年.这部小说在作者的创作道路上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这是因为在它之前,作者的创作以说理性议论性的文章为主;而从它开始,作者的创作风格转向抒情性象征性,逐步形成了自己“幻中见真”的创作艺术.  相似文献   

11.
当代台湾的浪漫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官方哲学的唯心主义本质,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预留了较大的空间。当代台湾的浪漫文学至少存在以下三大脉络。一是司马中原式的承载自我内在生命感觉的乡野传闻、灵异作品;二是以三毛、琼瑶、席慕容等为代表的浪漫爱情文学;三是70年代部分乡土文学作家和进步作家对抗工商文明的田园倾向或憧憬和呼唤社会变革的浪漫主义创作。  相似文献   

12.
台湾尔雅出版社一九七六年出版的《王谢堂前的燕子——<台北人>的研析与索隐》一书.是台湾女作家欧阳子的一部颇有特色的批评论著,它毫无愧色地为欧阳子跻身于台湾文学评论界举行了奠基礼。老作家肖乾认为,“她这本书虽然是对白先勇的《台北人》十四个短篇的分析却涉及小说写作的许多基本方面。在一个  相似文献   

13.
论琼瑶小说创作及其文学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殊的生活际遇和美学追求使琼瑶前期小说偏爱悲剧,而后期创作则明显地拒绝和消解悲剧。琼瑶小说在情节结构、人物、主题、语言诸方面均存在着模式化倾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琼瑶模式”。在中国现当代言情文学史上,琼瑶是个承前启后的作家,一方面上承前辈作家如张恨水等的文学传统,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创作模式影响了三毛、亦舒等同时代及后辈作家。  相似文献   

14.
1986年12月,台湾文学界杂志社出版了叶石涛的《台湾文学史纲》(下文简称《史纲》)。这是光复后40年来台湾第一次出版台湾文学发展的史书,即刻引起文坛注目,批评迭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笔者也试图呈一孔之见,借以抛砖引玉。中国结与台湾结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成为台湾文坛的敏感点。实际上,这两种意识之争几乎伴随着整个台湾新文学的进程,如台湾新文学发轫期关于台湾话文之争;70年代关于乡土文学的论战,80年代关  相似文献   

15.
在一次座谈会上,台湾作家彭瑞金说到:叶石涛的文学活动,“横跨两个时代,可以说亲身经历了中国新文学在台湾萌芽、成长、蜕变的整个过程”,是“唯一在从事小说创作之外,又长期不断地从事评论工作的特例。”所言不虚。叶石涛的文学生涯始于四十年代,步入六十年代中期之后,即侧重研究台湾省籍作家小说创作。他的论  相似文献   

16.
小张庄不再遥远——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的寻根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宁军 《台声》2002,(6):32-33
当“江苏籍台湾作家采风活动”开启之时,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再一次越过海峡,回到江苏故土。她是在职教授,以往到大陆多半是利用寒暑假,而这次是请假来的。虽然只有10天时间,张晓风深感不虚此行。她不仅和其他台湾作家一起,面对面地与江苏台港文学研究专家学者交流,参观游览了南京、无锡、苏州,而且还独自去了徐州,寻找“心向往之”的小张庄,那是她的祖辈居住过的地方。在江苏学者与台湾作家的座谈会上,张晓风侃侃而谈。她的发言动了真情:“江苏是我的祖籍,不过如果有人问我,有没有比江苏更属于我的地方,有的,那就是中国…  相似文献   

17.
(一) 经历了“乡土文学论战”大规模论争洗礼的台湾文学理论批评,进入80年代后,呈露了新的鲜明特色——它既有数十年累积下来的各种艺术观念和批评经验的共时汇聚,更有新的开拓和进展。显然,在经过分别具有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性质的文学思潮一“正”一“反”的过程后,台湾文学理论批评进入了一个新的“合”的阶段。 1980年前后开始的对当代台湾文学发展历史加以回顾、总结、比较。检省的风尚,即这种趋向的直接表现和必然结果之一。1981年《联合报》出版《联副三十年文学大系》,其“总序”《风云三十年》将过去30  相似文献   

18.
年仅20岁的陈德容,清丽灵秀、淡雅脱俗,犹如一株婷婷玉立的水仙花.她自从出演琼瑶的电视连续剧《梅花三弄》中的女主角后,知名度迅速暴涨,成为台港影视圈极受瞩目的偶像明星.“星妈”呵护 不离左右陈德容1974年5月1日生于台湾.她虽然年龄不大,但在演艺圈却有10年的资历.10岁便已涉足广告界,拍摄了一系列家用产品和化妆品的广告片.15岁赴香港影坛发展,与邵氏公司签约八年.其间虽拍过不少电影,但均无吃重角色,成绩平平.直至被琼瑶起用,她才一鸣惊人,从此迈向演艺事业的辉煌时期.其实,早在陈德容14岁时,琼瑶就与她签下“等她长大”的约定.《梅花三弄》开拍之际,因原定人选俞小凡在酬劳上与琼瑶有分歧而阵前换人,所以琼瑶想起几年前就签约等着长大的陈德容,于是通过电话联系,将她召回台湾,并全力包装,果然一炮打响.  相似文献   

19.
11月7日,台湾“行政院”核定以“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政策,同月20日,台湾“经济部”宣布修正“在大陆地区从事投资或技术合作审查原则”。有人认为,李登辉所制定的“戒急用忍”政策从此将走入历史,但有人则持着相当质疑批评的态度。台湾厂商的反应最为直截了当,认为“象征的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相似文献   

20.
姚同发 《黄埔》2008,(4):52-55
台湾著名作家叶石涛在他的《台湾文学史纲·序》开宗明义地说:“从遥远的年代开始,台湾由于地缘的关系,在文学和社会形态上,承续的主要是来自中原汉民族的传统。明末,沈光文来到台湾开始播种旧文学,历经两百多年的培育,到了清末,台湾的旧文学才真正开花结果,作品的水准到达跟大陆旧文学并驾齐驱的程度。”他还说:“台湾的新文学运动,也曾受到‘五四’文学革命的刺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