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表现台湾现代都市人的心态——漫谈马森的戏剧创作曹明一、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独幕剧马森是当代台湾一位知名作家、戏剧理论家、剧作家,他是山东济河人,1932年生。台湾“国立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曾在法国巴黎电影高级研究院研究电影、戏剧,后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相似文献   

2.
某些台湾作家在新世纪对大陆学者撰写的《台湾文学史》或分类史所做的“反攻”,主要是出版《台湾新文学史》或类文学史的著作,对“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一个组成部分”、“反共文学”是一种逝去的文学、“皇民文学”就是汉奸文学的观点作出反弹。他们从政治上和学理上清算大陆学者的台湾文学史观时,还把岛内的统派学者“捆绑”在一起.。代表人物有钟肇政、陈芳明、林瑞明、谢辉煌。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政治势力的分化重组台湾政坛逐渐形成了以国民党和民进党为主要代表的蓝绿大阵营。所谓“泛绿阵营”,主要由民进党、台湾团结联盟(简称“台盟党”)、“建国党”以及其他“台独”政治势力所组成。在文化上,有相当一部分本土作家与这股政治势力遥相呼应,声言永远站在批判与抗议的立场,要做“台湾独立建国”的文学代言人。这股文坛势力不妨称之为“泛绿文学阵营”。它主要由《台湾文艺》、《文学界》、《文学台湾》、《笠》、《海翁台语文学》杂志,《自立晚报》、《台湾时报》、《民众日报》、《自由时报》副刊,  相似文献   

4.
林耀德与台湾“都市文学”高剑进入80年代,台湾社会开始发生深刻变革,作为反映这场变革的意识形态领域也异常活跃,而在文学领域尤为突出。一批60年代出生、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影响的“新人类作家”脱颖而出。他们以社会大变革为背景,用新的知性和感性、新的语言和...  相似文献   

5.
台湾高山族有多种来源,“其中从大陆迁去的古越人……是构成台湾高山族的主要成分”。三国时期,沈莹在《临海水土志》中将夷州(台湾)人称为“山夷”。最近,笔者在研究时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闽北的建瓯土著也称“山夷”。《建瓯县志·人口》载:“商周时期散落在福建有七支氏族,在闽北的为客家族,和当地土著‘山夷’相处。”这一史料为研究台湾“山夷”与古越渊源提供有力的根据。考察台湾“山夷”的来源,必须对古代祖国大陆“夷”的分布和建瓯“山夷”与古越、闽越的关系及古越习俗特征进行考证,才能得出其水源木本的根脉所在。  相似文献   

6.
定位台湾文学的三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位台湾文学的三种方法徐学*何谓“台湾文学”?“台湾文学”以什么样的模式存在?这是值得每一个台湾文学研究者思索的问题。“台湾文学”当然存在于特定时空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可也存在于把这一过程记录下来的文学史或准文学史论述中。近十年来,海峡两岸出现了相当数...  相似文献   

7.
台湾文学现代性进程步骤与“五四”文学一样——改文言为白话文使新思想获得合适的语言表达形式,为思想启蒙提供了手段,文学内容的革新更是使文学直接成为运载启蒙思想的工具。但是,由于台湾的现代性(社会的和文学的)呈现着十分复杂的局面,所以,台湾新文学运动担负着启蒙和解放双重历史任务。同时,由于日据下的台湾,灾难比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祖国大陆更为深重,所以,它从启蒙过渡到解放的行程比“五四”文学革命从启蒙过渡到救亡更加快速。它的创作实绩从一开始就鲜明地显示出反对殖民压迫的主题指向,它的白话文运动也与大陆有所区别。因此,台湾文学的现代性比大陆更为复杂和特殊。  相似文献   

8.
对日据时期台湾“皇民文学”的具体表现,如今众说纷纭。有人盗用“殖民地的伤痕”的名义为其开脱,甚至把当时用日文发表作品的人都说成是“皇民作家”.包括“即使在压迫最苛酷的时代.都不曾屈服的稍露奴颜媚骨”^[1]的吕赫若,以及阳奉阴违、虚与委蛇、煞费苦心地在作品中隐寄微言的张文环、龙瑛宗。本文将以事实为依据,评析这三位作家的文化选择和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9.
300多年前,台湾高山族人来到河南邓州市,在这里繁衍后代。300多年后,这些高山族后人在台湾找到了家族的根。然而,台海两岸分散了300多年的亲人却依然不能通畅往来,阻隔究竟发生在哪里?  相似文献   

10.
刘鹤 《台湾研究》2012,(5):55-59
日据时期苦难多变的社会历史,造就了台湾风格多样、题材各异的文学作品,但是其文学的灵魂或者说支撑文学大厦的基石没有改变:仍然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特别是台湾知识分子的“遗民情结”,一种失去故国却又坚持“故国”文化理念和固守“故国”政治操守的深层心理结构在深深影响着台湾文学。“遗民情结”所驱动的文学意识是台湾文学中潜在的暗流,  相似文献   

11.
赖和素有“台湾新文学之父”、“台湾的鲁迅”之称。战后台湾,赖和难脱文化政治思潮的羁绊。50至80年代赖和“入祀”忠烈祠、“被驱逐”与“重新入祀”忠烈祠的荣辱兴衰,解严后赖和作为象征符号被卷入国族建构的历史际遇,都源自赖和文学与思想的左翼、民族意识与台湾乡土情怀的各自解读。本论文拟从赖和接受史论述战后台湾政治文化思潮对知识者“形象建构”之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大陆对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的研究发展很快,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通过小说文本分析,揭露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文化造成的伤害。日本学术界也对“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给予了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3.
“劫后文章民族恨,皮里春秋爱国情”──略谈日据前期台湾文学抗日爱国的民族精神汪毅夫一日据前期(1895——1920)的台湾文学,以王友竹、洪弃生、林痴仙、连雅堂为代表,充分表现出抗日爱国的民族精神。王友竹(1866——1924),名松,又字寄生,晚号...  相似文献   

14.
今年1月22.日《简氏防务周刊》报道台湾已经将特种作战旅和陆军航空部队隶属于一个司令部之下,该司令部就是台湾陆军的航空与特种部队司令部(ASFC),这是台湾所谓“精进案”的一个组成部分。该司令部有台湾唯——支具备山地战能力的部队——第862特种作战  相似文献   

15.
1944年1月1日。重庆《新华日报》第六版上刊登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简介,内中一段:“这些自以为是为自己或为全人类而创作的作家,其实都在他们的作品中客观地表现了他们正是为了某一些人某一个阶级而创作的。周作人、张资平的汉奸文艺,玫瑰蝴蝶的‘民族文学’,无论他用了多少美丽的化装,总不能掩饰掉他们的主人是谁,他们是为侵略者统治者而创作的。”  相似文献   

16.
一国两制与中国统一曹治洲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的以“一国两制”的方案解决台湾问题、完成中国统一的方针,台湾当局一直持否定和反对立场,并认为“一国两制”的方案“是不适合中国的”①,是“谎言欺世”②。但是,当我们对台湾问题产生以来的两岸关系历史与现...  相似文献   

17.
对于60年前发生的“二·二八”事件的文学书写,近年来凸显了“统”“独”立场的对立。台湾文坛“本土派大佬”钟肇政的长篇小说《怒涛》等作品,热衷于渲染所谓“中国人”和“台湾人”的差异和对立,将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官僚统治阶级和广大民众的阶级矛盾,扭曲为两岸之间不同“人种”之间的对抗和冲突。而作者在对所谓“支那”施予全面抨击时,是以颂扬“日本精神”作为参照系的。这就成为日据时代开始形成的以“抗日”和“祖国爱”为特征的“台湾意识”,向着“亲日”和“去中国化”方向“自我异化”而成“台独意识”的一个明显事例。这种“异化”有着亲日仇华思潮在90年代以来的台湾涌动高涨的深刻背景,应引起人们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8.
日据时期台湾新诗的抗议和隐忍朱双一(一)林载爵在比较杨逵和钟理和时,曾概括出他们各自代表台湾新文学的两种主要精神──“抗议”和“隐忍”①。这一概括是颇为精到的,它也可以在日据时期台湾新诗创作得到印证。台湾诗人的抗议,有时发为对殖民者的直接痛斥,或以昂...  相似文献   

19.
征订启事     
《台湾研究》2012,(1):66
《台湾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台湾研究》现为双月刊,主要刊登有关台湾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宗教、社会、教育、文学、艺术以及有关两岸关系、祖国统一等问题的学米论文,兼载台湾人物介绍、书刊评价以  相似文献   

20.
民进党执政后的台湾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及前景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进党上台执政后,就台湾经济发展方向与政策进行研究探索,确定以“绿色矽岛”作为台湾总体发展远景目标,以“深耕台湾,布局全球”作为21世纪台湾经济发展战略。为实现这一目标与战略,台湾当局积极推动将台湾建成全球或区域研发中心、营运总部与“全球运筹中心”;以知识经济为主发展“高附加价值制造中心”,发展以“两兆双星”为标志的核心产业,建设以信息化社会为标志的“数字台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