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现行的农地利用制度主要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界定为用益物权是导致当前农地征用征收过程中农民利益严重丧失的一大重要原因。我们应在借鉴英美法系国家地产权制度的基础上重构我国的农地利用制度。农地持有权作为一种独立的权利形态,应该替代土地承包经营权成为我们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公社的各种形式》中,分析了亚细亚、古代、日耳曼三种公社形式土地所有权的分割情况。马克思笔下的土地所有权分割,包含了广义土地所有权分割(即土地所有权内容分割)和狭义土地所有权分割(即土地所有权级次分割)两个层次,是土地所有权在共同体和成员之间的分配。马克思土地所有权级次分割理论,对我国当前新经营主体背景下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廖丹 《学理论》2012,(21):78-80
农地流转在现有土地产权制度框架下还存在诸多障碍,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来自于农地产权制度的不完善。依据资本理论和产权理论,要真正实现农地作为资本在土地市场进行自由交易,如何化解现有法律制度中对农地资源转化为资本的制约,是实现扩大农业再生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农地产权制度建设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农地产权理论,即农民土地所有制理论、农业生产合作社理论、农地"三级所有"理论、"两权分离"理论、"三权分置"理论。建立了中国特色农地产权制度,即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力标准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是基本经验。新时代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农地"三权分置"。  相似文献   

5.
"虚拟所有权"与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创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建国以来我国土地制度历经四次变迁,现已进入土地流转阶段。但由于集体土地产权关系不清晰,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及其"异化现象"。农地"虚拟所有权"的构建为解决相关问题和矛盾及进一步完善农地产权制度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交易是在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制度框架内土地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变迁.农村经济发展是形成农地使用权交易的动力.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是农地使用权交易的条件,规模化经营的相对优势是农地使用权交易的关键因素,土地产权制度的清晰与稳定是农地使用权交易的核心条件,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农地使用权交易的制度保证,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农地使用权交易的前提条件.农地产权交易制度需要在产权制度、土地供给机制和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农村历史,就是一部农民与土地制度的历史。回顾1949年以来中国土地制度变革,大体包括了三个历史转折,即1949年土地改革、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1978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地制度的多个因素中,农地产权制度是农村制度安排的核心基础说明了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奠定基本的产权基础,并保证要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增值收益分配失衡表现在:农民被排除在增值收益分配之外、土地开发商攫取一部分增值收益、地方政府垄断大部分增值收益。造成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失衡的制度性根源在于:现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和官员考核体制不合理、现行征地制度与农地产权制度不完善以及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欠缺。而要清除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失衡的制度性障碍,需要从制度的完善和强化政府的执行力两方面来平衡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相似文献   

9.
基于产权视角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历来是农村变革的关键,其要义在于产权。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所有权主体"虚置"、使用权不稳、收益权受限和处置权残缺的主要缺陷,亟待改革。学界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众说纷纭,主要形成国有化、私有化和完善集体所有制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方案。通过批判与借鉴这些方案,将土地"国家终极所有,农民永久使用"这样一种国家与农民二元产权作为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模式似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10.
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已成为农地流转、规模经营的主要障碍,亟需改革。土地私有制的改革方案不适合我国政治经济与社会的生态环境。因此,农地永包制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推动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农地有序流转及规模经营,并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可行路径选择。为此,需要按照农地永包制的创设原则,采取渐进式的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实现农地长包制;第二步,实现农地永包制,并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创新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article, we argue that when patron‐client relations are grounded in economic relationships, such as between landlord and worker, we should expect clientelism to influence not just how public policy, the state, and the political system work, but also how the economy works. We develop a simple model of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electoral clientelism when voting behavior can be observed. Landlords/patrons provide economic rents to workers, and in exchange workers vote for parties favored by landlords. As votes are used by the landlords to accumulate political rents, vote control increases the demand for labor and for land. The model implies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ustralian ballot, which destroys this form of clientelism, should lead to a fall in the price of land in those areas where patron‐client relationships are strongest. We test the predictions of the model by examining in detail the evolution of land prices in Chile around May 31, 1958, for which we collected original data. A characteristic of rural Chile at this time were patron‐client relations based on the inquilinaje system, by which a worker, the inquilino, entered into a long‐term, often hereditary,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with a landlord and lived on his landlord’s estate. We show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ustralian ballot in 1958 led to a fall of about 26% in land prices in the areas where these patron‐client relationships were predominant.  相似文献   

12.
Andrew McLaughlin: Regarding Nature: Industrialism and Deep Ecology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3

Raymond A. Rogers: Nature and the Crisis of Modernity: A Critique of Contemporary Discourse on Managing the Earth .Montreal: Black Rose Books, 1994.

Mark Dowie: Losing Ground: American Environmentalism at the Clos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5.

Luke Martell: Ecology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Polity Press, 1995.  相似文献   

13.
14.
王刚  娄成武 《行政论坛》2011,18(2):73-77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土地博弈"在城郊土地管理中表现得最为突出,造成城郊土地管理困境的原因主要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主要目标存在差异,分税制的不完善,以及我国现行的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尚不完善等。而化解"土地博弈"的困境在于将农民纳入博弈之中,完善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配制度,建立土地配额转让流通机制。  相似文献   

15.
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工业化还未完成的发展中国家,未来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工业、农业、城市建设还是其它方面,都对土地资源有较大量的需求。因此,在土地资源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如果能延长每块土地的可持续使用寿命和周期,就无疑等于增加了土地使用面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物质保障。这是和保护土地资源同等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当前城乡统筹发展实践中农民地权诉求常被忽略,而地权诉求是理解宅基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本文基于5省11县2192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采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地权诉求对宅基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地权诉求对宅基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地权诉求强度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地权诉求越强的农户,其宅基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意愿也越强。地权诉求结构作用显著,其收益性诉求起正向激励作用,而保障性诉求起负向激励(抑制)作用。宅基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存在相互作用,而地权诉求是其共同影响因素。论文研究对未来的宅基地流转政策具有参考意义,通过充分理解和尊重地权诉求,构建与地权诉求激励相容的政策方案,共同推动农村宅基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可实现宅基地流转及其与劳动力转移的和谐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俄罗斯联邦从宪法以及法律的角度对俄罗斯土地及其相关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立法,建立了一整套土地使用的有效机制.但是由于管理脱节等问题,俄罗斯的土地立法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土地问题的解决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有效解决农民征地价值补偿问题是顺利推进土地改革、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为了找出征地补偿问题产生的实质原因,通过将土地价值补偿分解的方式,利用详尽的数据进行研究和探讨,认为在制定征地补偿时应该将土地发展权价值在国家、农民集体和失地农民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法律上清晰界定土地发展权,适度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修改征地补偿的制定方法,同时地方政府要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