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鲁教基发[2015]9号各市教育局、编办、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计生委(卫生局)、残联:现将《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15年6月19日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规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所有能适应普通学校学习的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包  相似文献   

2.
现象:"随班混读"或"随班就坐" 随班就读是参照其他国家融合教育的做法,结合我国特殊教育实际情况的一种创新。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在校残疾儿童41.74万人,其中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为25.93万人,占在校残疾儿童的62.12%。随班就读已成为特殊教育的主体形式,在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残疾人》2009,(6):17-17
教育部部长周济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特殊教育工作做出了部署。一是全面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将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特殊教育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盐都县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实行免费教育。通知中规定,从去年秋学期开始,全县在集体举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和集中举办的培智班及随班就读的本县残疾儿童少年免缴全部学杂费、代办费。这是该县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又一举措。  相似文献   

5.
开展残疾儿童少年的随班就读是普及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顺应国际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的重要办学形式。为了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自1988年以来,北京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盲、低视力、轻度弱智以及听力语言等残疾儿童少年的随班就读的实验。实验涉及到全市11个区县、45所中小学,实验对象有80余人。实验工作进展顺利,效果明显。不仅推动了普通学校的教学改革,提高了普教质量,而且大大提高了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宰。从1990年的64.15%,提高到1995年的95.18%。同时,总结了一批新鲜的特教经验,填补了我国特教空白,缩短了中国特教与国际上先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西城区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立下新的规矩,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要实行就近入学,各中小学对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入学要实行“零”拒绝。  相似文献   

7.
广西视力残疾儿童教育“金钥匙工程”,是在北京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徐白仑主任亲自帮助和指导下,由广西教委组织、广西残联配合实施,旨在大面积提高视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的特殊教育工程。工程的目标是:从1996年起,用3年时间,通过随班就读和其他方式,使广西7—15周岁的视力残疾儿童  相似文献   

8.
一、背景 随着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逐步纳入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体系中,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取得了显著发展。截至2000年底,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到1648所,普通学校附设特敦班4567个,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在校生达589032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上海特殊教育成绩显著。 目前,上海市视力、听力和智力残疾特殊教育学校(班)在校人数共达7000余人。其中盲为200余人,聋为1350人,弱教6800人(包括独立辅导学校、聋校中的辅读班及普通学校内辅读班就读的弱智学生),另外,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或跟班就读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计7000余人。  相似文献   

10.
为总结和推广各地发展特殊教育的经验,进一步推进全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国家教委、国家民政部和中国残联联合发文,表彰1994年发展特殊教育,在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197个县、市、区。这些地区的政府重视特殊教育,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中,采取积极措施,努力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凡30万人以上的县、市、区,均建立了特殊教育学校;30万人以下的都在普校设置了特教班;普遍开展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盲、聋、智残儿童入学率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县、市、区分别达到80%以上,其它地区的也分别达到了60%以上;其中职业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1.
正问题与分析北京市的特殊教育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目前,北京市现有1200余所普通中、小学开展了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已经建立了近200个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有22所特殊教育学校及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班级。学前特殊教育正处于发展的萌芽阶段,全市建有34个学前特殊教育示范基地,并正在开展为具有严重障碍的残疾儿童提供以"床边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家庭教育。本市有1所特殊教育学院以及部分残疾人在高校随班就读。但在这种分布的  相似文献   

12.
第二十五条 本条规定了国家要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保证特殊教育机构的师资来源,并且特殊教育教师和手语翻译享受国家提供的特殊教育津贴。 特殊教育师资,指的是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机构的教师、行政管理干部,普通教育机构中附设的特殊教育班系的教师、行政管理干部和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班  相似文献   

13.
正近些年常熟市的农村特殊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单一的"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教工作,到发展众多乡镇小学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的质量管理,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持续提高。基本形成了:"一个中心、两头延伸、三种模式、四项服务"的新格局。"一个中心"的管理模式常熟市于2004年在江苏省率先建立了"常熟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其职能为:承担全市有特教对象的普通学校老师的短期培训工作;指导全市特教班教师的  相似文献   

14.
<正>陕政办发〔2015〕7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省教育厅等部门制订的《陕西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5年1月23日陕西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实施方案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计生委、省残联近年来,我省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规模和随班就读规模不断扩大,义务教育段残疾儿童少年人学率逐年提高,残疾人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同步发展,残疾学生学习条件在各级助学体系中得到优先保障。但是,我省特殊教育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发展尚不平衡,还存在教学康复设备严重不足、特殊教育教师和康复专业人员短缺、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  相似文献   

15.
漳平市共有3~15周岁的盲、聋哑、弱智儿童少年781人,占该年龄段人口的1%,其中3~6周岁的141人。在7~15周岁640名三类残疾学龄儿童中,盲5人,聋哑102人,弱智533人。近年来,我们“不等不靠,先办学后建校”,用特殊的办法发展特教,坚持随班就读和办辅读班“两手抓”的  相似文献   

16.
<正>为了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为残疾儿童创造更为公平的教育环境,江北区在洪塘实验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该中心集教学、培训、康复训练为一体,为全区残疾儿童提供咨询、个案管理、教学心理诊断、拟订儿童个别教育计划、送教上门等特殊教育服务。同时,该中心为江北区多所普通学校或者普通学校内的支持性资源教室提供特教教学方案指导、特教师资业务培训等服务,指导区域内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工作,让残疾儿童  相似文献   

17.
教育改变人生。教育助肢残者行走,给盲者以光明,帮助聋者倾听,启迪智障者的智慧……教育为我们的人生插上翅膀,使我们的心灵翱翔于高天。然而,因为贫困,很多残疾儿童少年只能徘徊于校门之外,很多残疾学生时刻面临辍学的危险。“十五”期间,中国残联以助学项目为依托,多渠道帮助贫困残疾学生就学,成绩是令人瞩目的。尽管,目前全国仍有30余万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未能入学,在校的57万残疾学生中也有50%左右家庭经济困难,面临辍学危险,离“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但5年的努力,却给了我们信心和希望。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阿迪莱,他们的人生将因为有了教育而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8.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自1995年起面向社会招收残疾青年进行随班就读的教学实验,5年里共招收聋、盲障碍青年学生6名,为残疾青年融入主流社会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为使几名残疾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我系制订了相关的教育、教学管理规定:(一)有的课程可免修:聋生可免修听力、外语;盲生可免修体育;(二)考试及格分数线降低一个层次,划定50分为及格线;(三)考试不及格有3次  相似文献   

19.
20年前,初中毕业的丁梅红怀揣着一纸中考录取通知书,兴奋地踏上了南去的列车,在南京特殊教育示范学校聋教育专业,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从此,她开始了与特殊教育不解的缘分。不在特校的特教老师学习毕业,阴差阳错,丁梅红被分到了普通学校工作。两年后,她被选派到北京参加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培训学习。回来正好赶上农村实行小学六年制,一个六年级"钉子班"交给了她。这个  相似文献   

20.
财政部、教育部近日下达4.1亿元的2014年特殊教育补助经费指标,这些经费将重点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招收较多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据介绍,2014年特殊教育补助经费数额是2013年的7.5倍,其支持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设资源教室和资源中心;二是配备特殊教育学校设备设施;三是“医教结合”区域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